時隔兩個月再次和朋友小聚,發現她家兩歲多的孩子已經變成小話痨消化了!一看見我就叫阿姨,還時不時冒短句:“媽媽我要吃這個,媽媽我要吃那個”。記得兩個月前看到他,他隻會叫媽媽。
我說:“這變化有點大啊”!朋友立馬說:“可不是,這得多虧你叫我帶孩子去看醫生,要不然我還真聽信我婆婆的,等孩子上學還不一定能說得這麼利索”!
兩個月前,朋友特地找我,讓我看看她的孩子說話是不是遲緩,因為已經兩歲半了,還隻會叫媽媽,其他小朋友都能說很多詞組了。她特别擔心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另外孩子馬上要上學了,還不大會說話,萬一想上廁所或者有其他需求,豈不是很麻煩!她把想法告訴家裡人,婆婆卻說貴人語遲,何況是男孩,她寶貝孫子這是聰明的表現!
老公呢,覺得她大驚小怪,也不管。她問我的感覺呢,我看了看她的孩子,媽媽和奶奶給的指令都能明白,也會開口叫媽媽,說明開口說話應該問題不大,可能隻需改變下語言環境!但自己并不是醫生,還是告訴朋友最好去醫院看下,排除不良原因。
朋友立馬行動,表示她早就想去,隻是家裡人沒人同意,導緻她猶豫不決。醫院回來後,朋友跟我說,醫生也表示沒多大問題,正如我說的隻要改變語言環境就行。
醫生根據她家情況給了三個方法:
1、延遲滿足時間夫妻倆上班,白天帶孩子的任務主要在婆婆身上。老人溺愛孩子,又是唯一的男孫,自然有其求必應,孩子還沒表達自己的需求,奶奶已經會意,趕緊滿足孩子。這樣很難讓孩子主動開口說話,要引導孩子開口說話,就不能馬上同意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想吃蘋果,盡管我們能明白孩子的意思,但還是要假裝不知道。你可以說寶寶想吃什麼呢?指着蘋果或者其他水果,問他是蘋果還是其他水果,有意識地引導他開口說話。
2、家庭語言要統一朋友家存在兩種語言,普通話和地方話。老人帶孩子說地方話,夫妻倆用普通話說。孩子置身在這樣的語言環境,學會一門語言的時間肯定要比别的孩子長,因為他還需要分辨一個事物哪個說法才是正确的。所以,醫生建議他們統一使用一種語言,縮短孩子辨認的時間,有助于孩子開口說話。
3、增加語言互動
朋友每天下班後,孩子由夫妻倆自己帶。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還得收拾家務,朋友巴不得孩子早點睡,每天晚上八點半就帶孩子睡覺了,幾乎沒什麼時間和孩子互動。醫生建議睡前至少花15分鐘和孩子有效溝通,所謂的有效溝通就是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開口說話,可以通過一些學說話的繪本。
父母跟孩子共讀時,不是簡單告知孩子書上的圖片是什麼,而是要引導孩子一起開口說,所以繪本共讀也是技術活。當然多練幾次就會了。
特别是家有兩歲多說話還不利索的孩子,馬上要入園了,一定要早點學會表達,有利于孩子更快适應學校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