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應該是在東亞文化圈裡,一直有這麼一個文化現象,就如同瑞典的鲱魚罐頭。
談起來雖臭不可聞,背地裡卻又萬人追捧。
這是獨屬于東亞文化圈的含蓄表達,
也就是所謂的權謀之術。
縱橫捭阖,玩弄人心,一直被千千萬萬的無知少年視作人生必備的技能之一。
Emmmmm
其實吧,這種東西要麼全懂,要麼一點不懂。
半懂不懂,最為緻命。
為什麼呢?
因為這東西就和哲學一樣,一來是一種智慧之學,二來又往往在平日的生活中處于一種日用而不知的狀态。
為啥又說是日用而不知呢?
因為很多時侯别人在玩權謀你都壓根不知道。
這種情況一般稱之為“天真”。
開門見山都說,
《資治通鑒》是專門寫給帝王用以學習帝(權)王(謀)之學的。
因此裡面蘊含了大量的明裡暗裡的權力鬥争。
就比如說,《孫權勸學》這一篇。
然後
Wtf??
《孫權勸學》?
(黑人問号臉)
這不是一個關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通過獲取大量芝(知)士(識)改變命運的勵志故事嗎??
當然,
不是。
在讀這個故事之前,我希望大家能明白一個道理。
這世界上是不會有人隻看三兩天書就能成才的,
而所謂的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
隻是一個故事而已。
關鍵詞是聰明,
以及站隊。
首先我們都知道,孫權是實際上孫氏集團的第三代領導核心。
之前的兩任領導是孫堅以及孫策。
這兩位給孫權遺留下了大量的遺産,
這個遺産包括方方面面。
比如說強大的軍隊、比如說曠闊的地盤
又比如說,
優秀的人才。
馬克思告訴我們,這世界上任何事都具有兩面性。
強大的軍隊可以戰無不勝,他們是一把利刃,
可以砍傷别人,
自然也可以砍向自己。
而優秀的人才無疑也是同樣的境遇。
他們是你走向成功的臂助,也或者是最大的障礙。
說到這裡,我想你應該已經明白了我想說的是什麼。
那麼,言歸正傳
呂蒙是什麼身份呢?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将,數讨山越。——《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别部司馬。——《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呂蒙是孫策部下,早年是被張昭提拔起來的,算起來不僅是“前朝老臣”,還是張昭的嫡系。
為什麼在這裡要特意提一嘴張昭呢?
孫策死前,将孫權托孤給張昭,
這一句“外事不決問周瑜,内事不決問張昭。”也算是廣為人知了。
但是孫策還說了另外一句不怎為人所知的話,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孫權能扶一下您老就扶一下,實在不成器您就取代他算了。
三國還有一個人也說過類似的話。
隻是對象是諸葛亮而已。
而這兩人在成為托孤重臣之後的态度也完全不同。
諸葛亮一輩子兢兢業業,始終尊重劉禅,
堅守做臣子的本分,也時刻把劉禅放到君主的地位上
而劉禅也大膽放權。
這兩人一直都是托孤的典範。
而同時期的張昭為什麼不出名呢?
自然是因為他幹的不行了。
這位張昭自從托孤之後,就把自己擺在了大爺的地位上。
可謂是氣焰沖天,多次在公共場合怒斥孫權,
孫權去打獵,不行,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痛罵之。
孫權去喝酒,不行,君主要兢兢業業,不能沉迷酒樂,痛罵之。
這種事情,不知幾幾。
考慮到張昭赤壁堅決投降,顯然張昭的心思是值得揣摩的。
三國時期有個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
就是謀士這塊吧,
北方世家教育出來的這幫人往往都是盯着全天下布局的,
典型代表是荀彧。
而南方世家教育出來的這幫謀臣,
雖說腦子也很好用,但是很少有人是直接奔着謀天下去的。
典型代表是陳登,不管哪路神仙和他剛起來都不敢說完壓陳元龍。
他的水準可見一斑。
但偏偏他的所作所為基本就盯着自己家族這一畝三分地。
基本上目标就是家族興盛,在徐州混得開。
而張昭和他基本上是一路人,估計人生理想是張家在江南怎麼都能混得開。
從一開始就沒奔着取天下去。
總之,張昭作為孫家政壇大佬,但是卻和孫權實際上不是一路人。
而之前說過的呂蒙,他是張昭的嫡系。
而孫權勸學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赤壁之戰後。
這個時候,孫權攜大勝之勢回歸,明裡暗裡開始打壓張昭一系。
而且張昭之前可謂是昏招連連,堅決投降。
他不挨揍誰挨揍。
所以,作為張昭嫡系的呂蒙,這個時候心态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說從16歲就敢上戰場的呂子明,成功退化成吳下阿蒙(笑
好吧,其實是因為他政治曆史不幹淨,所以這個時候他在想辦法苟住。
所以才有了孫權的談話。
孫權平白無故的來找他,要他多讀書、多識字、以後為吳國的輝煌舔磚加瓦是什麼意思,可以說是非常明顯。
而為什麼孫權偏偏來試探呂蒙,而不是直接打入冷宮呢?
時值亂世,像呂蒙這種又會打仗雙商還高的人才實在是很寶貴。
最關鍵的,對孫權來說,呂蒙一直都是半個自己人。
“蒙陰賒贳,為兵作绛衣行滕,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從讨丹楊,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枭就首,将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将,賜錢千萬。”——《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這麼一大段都說了什麼呢?
其實是這樣的,呂蒙雖說是張昭親自提拔起來的,勉勉強強算是張昭嫡系。
但是在呂蒙之後的軍旅生涯中,他一直都是跟着孫權南征北戰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孫權對待呂蒙,
可以說是非常好了。
因此,呂蒙就處于了一個非常搖擺的位置。
一邊是張昭,一邊是孫權。
所以孫權來找呂蒙讓他好好讀書,其實隻是在問他怎麼站隊而已。
而呂蒙之所以一開始推辭,是因為他自己知道他案底有問題。
最終的,“蒙乃始就學”其實就是呂蒙的表态。
至于說後來為什麼還提了一句魯肅呢?
Emmmmm
這個魯肅啊
他的背景是這樣的。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衆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這一段,是魯肅剛剛投奔孫家勢力,在周瑜的引薦下,和孫權的第一次見面。
這之後就是魯肅大名鼎鼎的塌下對策,這個對策,可以說是基本站在孫權的立場進行謀劃。
這是魯肅的态度。
而孫權也明白。
因此魯肅馬上成為了孫權的頭号心腹。
說回《孫權勸學》
魯肅來見呂蒙,還特意去見了呂蒙的母親。
這一舉動有什麼深意呢?
同事間的互相拜訪,有必要去見對方的母親嗎?
何況魯肅身居高位,一天天的忙的要死。
這一舉動,最起碼有兩層意思。
首先,他代表孫權,前來考察呂蒙。而呂蒙的考察通過之後,他就自然而然的捧一下呂蒙。
這一下不僅是給孫權看的,而且也是給其他人看的。
捧這一下,接下來提拔呂蒙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則是一種暗中的警告。
你的家庭情況我都一清二楚,大家以後還是好好幹,一起幹,别起什麼壞心眼為上。
最後補一句《菜根譚》
勢利紛華,不近冬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 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策劃:魚羊史記 監制:魚公子
撰文:未定君 編輯:吃硬盤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