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集
這一期呢,我們繼續講天文系列的内容,天文系列是按照太陽系的順序進行的。
我們之前已經聊過太陽水星金星後就應該輪到我們地球了,隻不過除了去了天文系列之外,探秘的内容都是在地球上,所以地球不單獨地去占天文的篇幅了吧。
不過畢竟輪到了地球。我們不聊點兒什麼,直接跳到火星也不合适。在整個太陽系處在地球位置的天體,還有一個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那麼我們這一期來聊一聊地球的衛星月球。
一代文學巨匠蘇轼曾經有一句話關于月亮的詩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現在我們将這句詩理解為詩人在期待明月的到來。
在傳統文化中,滿月就是圓月,代表着團圓。于是,詩人在看到滿月之後,因為思念遠方的弟弟,所以有感而發。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詩人期待的是滿月,為什麼不直接寫成元月幾時,或者滿月幾時有呢?為什麼泛指月亮的明月呢?這裡我們暫且埋下一個伏筆。
莊子作為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曾給後人留下無數思想的經典,濠梁之辯,就是其中經典中的經典。
有一日,莊子和惠子在豪水的一座橋梁上散步。莊子看着水裡的魚,說,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魚真快樂呀。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很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惠子卻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什麼,但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無法知道魚是不是快樂的。
莊子繼續說道,你之前不是這麼問的。你不是問我在哪知道魚快樂的?那我告訴你,我是在這座濠水的橋上知道的。這裡其實莊子偷換了一個概念,那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中的安字,在古文中既可以解釋為怎麼、為何也可以解釋為哪裡。
所以當惠子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時,試問莊子怎麼知道的?
而莊子則偷換了概念,将怎麼知道的疑問變成了在哪裡知道跟大家說起濠州之辯這個故事主要想強調古漢語中的漢字有很多種解釋。也能解讀為有很多種内容。
那麼現在我們再回到那句明月幾時有這句詩,那麼我們大概就可以按照背景解讀成,詩人以滿月為象征,期待合家團圓。但我們也可以将之直接理解,成為最直白的意思,那就是月亮是什麼時候出現這個問題,就隻有蒼天才能知道了。
也就是說,蘇轼在寫下這句詩句的時候,并非是一個純粹的文人角色,而是帶有探索精神的自然科學學者的身份來發出疑問的。如果這樣的理解成立的話。
那麼,說明關于月球的來曆,至少在宋朝甚至更早之前都存在着疑問和争議,而且這個争議似乎廣泛地存在着。
在堯族的神話中,就有一個關于月亮的古老傳說,相傳在更加遠古的時候,天空隻有星辰和太陽,每到夜晚之時,星光不足已照亮大地。于是很多妖魔鬼怪就趁着夜晚出來威脅人類,不得已人類便自己挖掘洞穴。躲在裡面,以此來躲避外部的威脅,不過沒有洞穴的庇護,但依舊有強大的怪獸可以突破洞穴的防禦,威脅到人類。
直到一天夜裡,天空突然出現一個巨大的,類似石頭一樣的東西,上面有東西,并放射着獨特的光芒。不僅照亮了夜晚,還驅散了妖魔鬼怪。後來這個巨大的石頭一樣的東西漸漸升高,就變成了今天的月亮。
雖然這隻是傳說,但是也不能完全忽視傳說的内容。況且,如果你不相信傳說的内容話,作為華夏正史的24史之一的金史也曾經記錄過關于月亮的反常現象。
以華夏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很早就進入到農業社會,所以需要制定詳細的天文立法,以指導農業生産。
于是從漢代起就設置了專門觀測天象變化的機構,叫思天台或者思天監。以後曆朝曆代都把這個機構保留了下來。思天監的官員都是精通天文的科學家,/日的工作都是負責觀測星象,并且将觀測結果詳細記錄。然後定期上交國家封存。
而且,在古人對天空和神靈的敬畏之下,即便其他的事件可以歪曲曆史,但對于星象的記載,則絕不會有故意歪曲的。可能有這樣的背景,我們再來看看金史的記載。
金太宗天會11年,5月已醜日,也就是公元33年6月15日。月亮突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急速運動。但是不一會兒,月亮又回到了天空中原來的位置。這樣的記載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
受儒家思想不講鬼神的影響,華夏的史籍中一般不會講都市傳說,更别說這樣的證實。
所以金史天文志中記載的這條信息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條記載很可能就是當時負責觀察星象的官員親眼所見的事實。月亮如此大幅度的偏離運行軌道,還能快速返回自己原來的運行軌道。這種現象在人類已知的自然天體中從來沒有過。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天空中看似平淡無奇的月亮,其實并非是自然形成了天體。而是高等文明故意放在那裡的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