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I型先天性貧血型貧血(CDA-I)是異質性遺傳性貧血中的一種,其特征是無效的紅細胞生成。CDA-1是由CDAN1或C15orf41中的雙等位基因突變引起的迄今為止,已經記錄了56個緻病突變。目前有對診斷途徑進行了綜述,并介紹了基因檢測在減少進行準确分子診斷所需的時間以及避免骨髓穿刺(如果可能)方面的實用性。
一、I型先天性貧血型貧血是什麼疾病?臨床分為三類
1、定義
I型先天性非人類造血性貧血(CDA-I)是一種異質性疾病之一,稱為先天性非人類造血性貧血(CDA)。與其他罕見貧血不同,CDA的特征是無效的紅細胞生成和成紅細胞的形态異常。其他造血譜系不受影響,并且具有溶血成分。促紅細胞生成異常定義為存在指示異常增殖或分化的成紅細胞異常。世界衛生組織認識到9種類型的紅系發育異常。盡管在增生性骨髓塗片中還描述了異常的其他類别和子類别,但專家血液學家對相同的造血異常玻片進行回顧的一緻性仍然很差。
2、分類
CDA有三種主要類型(CDA-I,CDA-II和CDA-III),盡管每種都有特定的形态和臨床特征,但血膜顯示出重疊的異常。所有亞型均表現出各向異性和單核細胞增多,CDA-I具有巨核紅細胞,而II和III型通常為正常細胞,主要的CDA亞組最初是根據特定的成纖維細胞形态異常在吸出物的骨髓光學顯微鏡下提出的。
CDA-I表示為雙核大核成紅細胞和核間橋接,CDA-II表示為10-35%的雙核晚期成紅細胞,CDA-III表示為存在巨大的多核紅細胞,每個細胞最多有12個核。電鏡觀察成纖維細胞顯示CDA-I中染色質異常的特征性模式和CDA-II中雙細胞膜的異常特征。該分類系統促進了CDA病例的系統收集,可以提供最佳的可用治療方法,并導緻了緻病基因的降低。但是,這些疾病共有分子基礎的程度尚不清楚。
3、病因
自從2002年發現CDAN1作為CDA-1的緻病基因以來,已經鑒定出CDA的三種主要類型的基因。大約90%的CDA-I病例是由CDAN1或C15orf41中的雙等位基因突變引起的,CDA-II是由SEC23B中的雙等位基因突變引起的, CDA-III是由KIF23的P916R突變引起的顯性疾病。
緻病基因的鑒定為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線索,為研究開辟了新途徑,為家庭成員提供了準确的分子診斷和攜帶者檢測手段,并影響了疾病管理。已經提出了更多的CDA亞型,但是,随着我們對它們的分子發病機制的了解不斷提高,這些不同實體的程度将變得更加清晰。
二、I型先天性貧血型可導緻患者血液及骨髓發生相應的變化,在影像學檢查當中尤為明顯
1、早期症狀
雖然在子宮内發現了一些病例,但大多數情況出現在兒童期或成年期。子宮内發現病例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緻胎兒死亡,但子宮内輸血可支持足月生存,其後是終生輸血依賴。後來的表現可能是由于間歇性黃疸和疲勞或嚴重貧血需要偶爾輸血,而有些表現出繼發性鐵超載或色素膽結石。
檢索新生兒病史可能是有用的,因為一些患有CDA-I的新生兒經曆了長期的黃疸和/或圍産期需要輸血,此後不再進行輸血。作為一種隐性疾病,CDA-I更有可能在近親家庭中發生,應對此直接提出質疑。有趣的是,不僅在具有不同突變的不相關患者之間,甚至在具有相同突變的兄弟姐妹之間,表型表達都有明顯的異質性,例如,一個兄弟姐妹出現在新生兒期,另一個在2歲時出現。
2、血液變化
全血細胞計數通常顯示有中等程度的巨噬性貧血,血紅蛋白(Hb)為66–116 g/l,紅細胞(MCV)為100–120,雖然有30%的正常 MCV。有暫時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闆減少症的報道,但這些譜系通常不受影響。CDA-I的标志是絕對或相對的網狀細胞減少症,表明紅細胞生成無效。最初通過鐵動力學研究證明了無效的紅細胞生成,其中59靜脈輸注後2周計算外周血紅細胞中的鐵含量。
在紅細胞生成有效的地方,例如,由于出血,鐵缺乏或溶血引起的貧血時,含59 Fe的紅細胞比例約為75–80%,但在無效的紅細胞生成中,其比例可能低至25–30%。最近,已經開發了一種新的臨床指标,稱為骨髓反應性指标(BMRI),以将溶血性貧血與無效的紅細胞生成區别開來。定義為:[(網狀細胞絕對計數)×(患者血紅蛋白/正常血紅蛋白)],它被證明是實現CDA-II臨床診斷的高度敏感的參數(90·4%)。該指标可能在CDA-I中有用,但尚未對該疾病進行正式驗證。
3、影像學
腹部超聲檢查發現50%至60%的CDA-I成年人有全身性脾腫大和膽結石。用平片或磁共振成像(MRI)進行成像以研究和表征繼發于髓外造血的脊柱旁腫塊可能是必要的。
MRI或 Ferriscan器官鐵超負荷成像以生化鐵為指導。然而,據報道,在MRI上,有38%的CDA(未指定類型)具有心髒鐵,到10歲時有25%的人獲得了心髒鐵負荷。在六例CDA患者中描述了胰腺中鐵的升高,T2 *起的肝鐵中位數濃度為5·9 mg / g幹重(正常上限為1·8 mg / g幹重)。盡管尚未對CDA-I患者中鐵負荷成像的作用進行系統評估,但這項研究表明該患者隊列值得常規評估鐵狀态。
結語:I型先天性非人類造血性貧血,主要由于患者紅細胞的改變所導緻該種疾病,很有可能會導緻患者出現包括骨髓以及血液功能的一系列改變,在患者早期,尤其是在患者尚處于子宮的階段,就很有可能開始發病,并且通過一些臨床手段可以快速檢驗出來,目前認為感染疾病和患者基因變異密切相關。
CDA-I仍然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并與其他罕見疾病患者共同承擔一些障礙和障礙。希望通過基因檢測作為常規檢測的一部分,可以減少診斷的延遲。早期診斷應允許在鐵超負荷和相關器官損害發生之前進行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