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南昌訊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記者黃玉龍、見習記者呂甜甜報道:豐城梅林鎮譚家村一涵洞改造,村民發現涵洞高度增加了,但寬度反而變窄。由此質疑“改造後的涵洞是不是真能有效緩解水患災害?”,該問題反映到“問政江西”平台後,豐城水利局回應稱,該工程按五年一遇防洪标準設計,已通過省水利廳論證和批複,該涵改造後排洪量比改造前大27%以上。
豐城梅林鎮多村地勢低窪,近年來頻遭洪水災害,譚家村便是其中之一。該村原本有一個涵洞,名慧燈涵,位于豐城市梅林鎮石溪水(水庫)與上塘導托渠交彙處。但因排洪量過小,2018年上半年對其進行改造。
改造前,慧燈涵為3孔漿砌石結構拱涵,因受雨水沖刷,塊石脫落等原因,多處漏水,過流能力弱,加上上遊集雨面積大,涵洞排洪量小,譚家村經常遭遇大大小小的水患災害。
“去年突發連續近5個小時的集中強降暴雨,不少村居被水淹至一米多高。”村民譚紅軍訴苦,“如果涵洞排洪量大一點,這種情況也會好點”。
2018年上半年,慧燈涵處新豎了一塊“豐城市圳頭水(梅林段)河道治理工程公示牌”,村民燃起了希望。可施工後,村民看到:涵洞改造在舊址處,對涵洞進行測量,雖然增加了涵洞高度,但寬度沒有加寬,反而變窄了。村民測算,排洪量也僅比改造前增大了0.97立方,擔憂這并不能起到實質性作用。
對于村民的擔憂,記者聯系到了該項目設計單位(江西省贛西土木工程勘測設計院)的設計代表鄧金城、水利工程項目部建設項目部科長王冬根,他們對此作出解釋:
根據水文計算,慧燈涵采用鋼筋硂結構設計,上遊集雨面積8.9平方千米,根據《水利水電等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标準》,改造慧燈涵排水标準為5年一遇,洪峰流量為18.9立方米每秒,過流斷面面積為18.72平方米,比改造前大0.97平方米,涵洞的孔口尺寸加寬了0.3米,參照類似工程流量确定的經驗及審查組專家組意見,實際上,改造後的排洪流量遠大于設計排洪流量。在任何水位下,慧燈涵改造後的排洪流量比改造前均大于27%以上。
豐城市“五型”辦對該情況督辦後,市水利局随即提供了一份《江西省關于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新增中小河流治理項目豐城市圳頭水梅林段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和批複》文件,文件證實了改造設計合理。
此外,市水利局還對慧燈涵上遊的“十一支渠”和下遊的寺背閘進行了報備,已委托設計單位編制了“十一支渠”的綜合整治報告,2018年11月已通過專家審查,暫未批複,寺背閘因無建設資金暫未整治。市水利局表示将盡力配合當地鄉鎮做好項目相關工作,積極籌集資金解決水患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