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中國曆史上寫詩最多的人是誰?
答案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作詩43630首,這個數量是什麼概念呢?
曆經289年的大唐王朝共計兩千多名詩人,最後流傳下來的詩集結在《全唐詩》中,總數不過48000多首。
一人“震”全唐。
難怪晚年的乾隆敢自稱“十全老人”。
但說實話,乾隆皇帝在藝術審美上,的确有些“農家樂”。
說起他的詩詞,數量雖多,質量卻讓人不敢恭維。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就對這位皇帝極盡調侃:
“他最愛賣弄才學,這次南來,到處吟詩題字,唐突勝景,作踐山水。衆臣工匠恭頌句句錦繡,篇篇珠玑,詩蓋李杜,字壓鐘王,那也不算希奇。”
“乾隆才高六鬥,詩成八步,雖比當年曹子建少了兩鬥,多了一步,卻又如何不解得這風流含意?”
雖然審美不咋樣,但乾隆皇帝最愛收藏書法字畫,然後在上面蓋上自己的印章。
對此,金庸還調侃如果當初乾隆的雙手被常氏兄弟捏碎,
“一捏之下,乾隆手骨粉碎,從此再也不能做詩題字,天下精品書畫,名勝佳地,倒可少遭無數劫難。”
由此看來,清平帝王最愛舞文弄墨,至于水平如何,那就不好說了。
但也有相反的案例,有一些人,皇帝做得不咋地,詩詞卻寫得極好。
就比如——千古詞帝:李煜。
一、李煜的詞有人說,如果不做皇帝,李煜或許能活得長久一些,寫下更多詩詞。
這話并不盡然。
如果不做皇帝,生為凡人的李煜或許就要耗費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和生命來維持生計。
這會讓他根本沒有時間來創作詩詞。
生存的苦難有時候能成就人,但更多時候,是把人壓垮。
而且,隻有生在帝王之家,才讓李煜有了更多的見識和生命體驗——
他見識過最好的,也經曆過最差的。
這才是讓他能夠成為“千古詞帝”的原因。
早年的李煜,錦衣玉食,後來的李煜,淪為階下囚,心内抑郁。
早前有多絢爛,後面就有多凄苦。
這也成就了李煜。
李煜的詞,後世很難模仿和超越,也就在于他的經曆沒法再現。
從最絢爛處跌落谷底,所以他才能寫出: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冷寂;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惆怅。
李煜曾經在夜裡散步,還寫下一首《蝶戀花》:
遙夜亭臯閑信步,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胧澹月雲來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裡輕輕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這樣的句子,大巧不工,看似像是大白話,但其中有着讓人說不出的情愫。
後來讀李煜的詞,經常會有這種感覺:
任何情緒,到了他的筆下,都變得具象化了,你讀到後,說不出哪裡好,但就是覺得他說到了你的心裡。
就是因為如此,李煜的詞,後人即使模仿,縱使形似,也很難得到其中神韻。
但是這一首《蝶戀花》,在經過100多年後,到了北宋時期,卻被蘇東坡模仿,寫出另一首詞。
甚至比原作更驚豔!
二、蘇東坡的詞千古唯有一東坡。
在中國的文人中,蘇東坡就是一座高峰。
高山仰止。
據說,蘇轼曾出任翰林學士,因此後世也稱他“蘇學士”。
彼時,蘇轼為天子起草诏書,經常倚馬可待,而且用詞、用典文雅質樸。
後來,大才子洪邁也擔任翰林學士。
有一次,他在一天裡起草了二十份诏書。
志得意滿的洪邁就喊過一位翰林院的老仆人追問:就我這速度,跟蘇學士相比咋樣?
老仆人也曾侍奉過蘇轼,他聽了洪邁的提問,就回答說:
蘇學士起草诏書不過也就是這樣的速度了,但是,他起草的時候從來不查書。
一句話,高下立判。
蘇轼有着極深的文學涵養,他對生命又有着精深的體悟。
于是,蘇轼寫下的詞,也就有了别樣的滋味。
在李煜之後100多年,蘇轼模仿着寫出了另一首《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的創作年歲一直有争論,但不難看出,作詞時蘇轼的心情定然不是那麼美好。
而在詞中,“天下何處無芳草”這7個字,竟然成了後世有名的“渣男語錄”。
說來也挺搞笑,蘇轼的很多詩詞句子,到了後世,都有了另外的解讀。
除了“天涯何處無芳草”,還有那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蘇轼的本意,是春日爛漫,光陰如金,結果最後就被理解偏了。
這樣的情況,一方面說明蘇轼的詩詞傳播很廣,另一方面,也說明蘇轼的詩詞,意境廣闊。
或許也隻有蘇東坡這樣的胸懷,才能寫下這樣的詩詞。
三、誰更有水平?在文學中,意境相同或相似的詩詞,往往會被拿來比較。
其實,聰明的古人早就給出了答案: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在文人作品之中,沒法品評出第一。
因為那些作品,其中隐藏的情愫,都會在生命裡的某個階段與我們相遇。
或許,我們惆怅時,遇到李煜,感覺他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
而在另一個時刻,或許是晦澀時,或許是喜悅時,我們遇到了蘇東坡,在那一刻,滿心歡喜。
隻要讓你覺得開心的,那就是最好的。
不必在乎誰更有水平,因為在那些詞句中,他們都成了恒久的唯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