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14 08:38:33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

  ◆ ◆ ◆ ◆ ◆

  北京胡同兒可真是藏龍卧虎。清朝滅亡後,宮廷的手藝人流落到民間。他們帶出來的這些手藝,既保留了宮廷的氣質,又在民間融合了百姓的生活情趣,代代相傳,保留至今,工藝精美又清雅脫俗,還具有獨特的北京韻味。

  狹窄胡同裡的京繡

  京繡又稱“宮繡”,是北京的獨特繡種,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從元代開始就為宮廷服務,清朝時跟随京劇在民間發展壯大,逐漸形成體系。

  京繡因受服務宮廷的影響,要選上好的綢緞、天然的蠶絲線,繡制要華貴的金線,還要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原則,以宮廷藝術審美的标準和規範,構圖滿而不滞、紋樣端莊穩重、造型生動勻稱、用色雅緻華美。2014年,京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北京東城區幸福大街的詠園,這裡原是一座廢棄的工廠,現改造成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園,其中就有老北京的傳統京繡,制作人是劉曉燕,吳氏京繡第5代傳承人,這裡有她的得意作品。作品中,既有精緻華麗的京繡工藝,還有宮廷文化,還有現代審美趣味。另外,詠園内除了京繡,還有琺琅掐絲、盤扣、剪紙等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2)

  護國寺街裡的“饽饽”鋪

  “饽饽”一詞始于元代。元世祖定都北京後,市面上就出現了以蒙古族饽饽為主的民族食品。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又帶來了南方糕點。清朝入關後,又帶來滿洲饽饽,從此北京就形成了融合蒙、滿、漢民族的特色美食饽饽。清末民初,饽饽逐漸轉化為滿漢結合的北方糕點。

  在護國寺民俗街有一家經營宮廷禦制糕點的富華齋饽饽鋪,據說創始人是清末宮廷禦廚的後代,用祖輩們流傳下來的手藝,還原了當年滿清貴族們享用的糕點和果品,有酒釀味的奶酪果子冰,有酸甜味的老北京果子幹,有軟糯的芸豆卷……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3)

  北京的饽饽鋪糕點品種豐富,季節性很強,如正月的什錦元宵;四月的鮮花玫瑰餅;五月的五毒餅;盛夏的綠豆糕;中秋的自來紅、自來白;重陽的重陽花糕;十月的玉面蜂糕、芙蓉糕、薩其馬;臘月門的蜜供等等。

  饽饽鋪的糕點,原料講究,尤其是老字号,如稻香村、桂順齋、大順齋、桂香村、桂香春、百年義利等等,都可以去逛逛。

  東四十字路口的滿族弓箭鋪

  東四十字路口西南角,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位于這裡的聚元号,是京城最後一家滿族弓箭鋪,過去是專為清朝皇家制作弓箭的“兵工廠”,制作标準的滿族弓箭。第7代傳承人楊老爺子是正宗的滿族鑲藍旗人,祖輩就生活在弓箭大院。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4)

  要制作一張完整的弓,據楊老介紹,大概需要20多種純天然的原材料,整體的制法分為制弓胎、下望把、勒牛角、鋪牛筋、爬闆凳,5大步驟;在這些步驟中,又有大量的細節必須要謹慎處理,實際劃分下來,要有200多道步驟才能做好。最後再繪制不同風格的圖案,一把又好看又實用的滿族弓就做成了。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5)

  如果想來聚元号買一把弓箭,得等兩年的時間,因為弓箭原材料的天然性會在不同的環境下發生變化,所以夏季最熱時不做,冬天最冷時也不做。早年間,制作弓箭的師父都要把做好的成品存放一個四季,确保它在任何天氣環境下都沒有問題了,才對外銷售。

  當然,好弓要配好箭。過去皇帝打獵,打山雞、打兔子等,獵物不同,弓箭要求也不同,所以箭镞(又名箭簇即金屬箭頭)就有不同的變化。還有箭羽,是帶風的,一般用來修正箭的飛行軌迹,古代都是用雕翎,如今不允許了,但還是要盡量用猛禽的。

  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藝承襲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的傳統。2006年,“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藝”正式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東館房胡同裡的“北京鬃人”

  “登長城,吃烤鴨,看京劇,帶回盤中戲。”這盤中戲就是指的北京鬃人,又叫“銅盤人”或“盤中好戲”,是受皮影戲和京劇影響而産生的流傳于北京地區的“玩意兒”,有百餘年的曆史了。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中描述,“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6)

  鬃人由各種彩紙、稭稈和膠泥制成的,小的有5-6厘米,大的約20厘米。它的底座是鬃毛,取材于鬃毛刷子,依靠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當人為敲打銅盤時,上面的鬃人就會随之舞動起來,還不會輕易倒下。

  白大成是北京鬃人第3代傳承人。據白老介紹,鬃人,别看體量很小,制作工序卻多達42道。用膠泥制成頭部和底座,以秫稭作軀體骨架,内絮棉花,外着彩衣,安裝手和兵器……,再熟練的手藝人,一天也隻能制作一個。而且,除了這些看起來的這些手上功夫,還包含有不少戲曲和文學知識呢。

  光明路百工坊裡的料器

  料器在明清兩代,主要是作為裝飾品貢給皇室貴族,到清代主要是用于官員官帽上的朝珠,根據品級不同有不同的顔色。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帝制終結,料器從宮廷走入民間。解放後,北京成立了料器廠,料器回歸到裝飾工藝品的道路上,成為當時國内出口産品的龍頭,每個月對海外銷售産值可達幾百萬元。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7)

  現在的百工坊工作室就是當年北京料器廠車間原址。邢蘭香大師就是當年北京料器廠技術科最年輕的員工,是北京料器第6代傳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宇自幼常随母親邢蘭香待在料器廠,漸漸喜歡上這門傳統手藝,并開始嘗試制作,2003年成為了北京料器第7代傳承人。

  據他回憶,“那個時候,北京料器廠門口來進貨的車都排着隊。因為給國家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周總理還多次來到料器廠考察,要求料器廠做出精美的産品,讓世界了解中國料器工藝。”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8)

  花市大街的絹花

  絹花,是用各種顔色的絲織品等仿制的花卉。古時稱“頭飾花”,源自唐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曆史。相傳它的起源與楊貴妃有關。當年,楊貴妃左鬓角上有塊疤痕,為了遮蓋,每天都要讓宮女采摘鮮花戴在鬓角上。可鮮花幾個時辰就蔫了,冬天又不容易獲得。一位心靈手巧的宮女用绫、綢紮成假花獻給貴妃,不僅遮了醜,而且更添妩媚姿容。此後,妃子、宮女們也開始競相效仿。

  明末清初,不僅有單純的花朵,枝花、盆花、花環等品種也陸續出現。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宮内府禦用工匠作坊有“花兒作”,專司綢、缦、絹、紙等供花、宴花、瓶花等。到清代中期,絹花業進入繁榮鼎盛時期。據《北平工商概況》記載:“各街市花莊及住家營花者約在一千家以上。”

  随着“花市”的興盛,老北京湧現出不少做花兒的能工巧匠,北京過去有“花兒金”“花兒高”花兒龔”“花兒劉”等著名絹花世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花兒金”。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9)

  “花兒金”是金桂、金文廣、金寶順、金玉林祖孫四代的統稱。

  現在,金鐵鈴是“花兒金”的第5代傳人,堅持用純手工的技藝,制作每一朵花和每一片葉,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0)

  “花兒金”的第5代傳人金鐵鈴

  大金絲胡同裡的毛猴

  毛猴是老北京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制作材料取材于兩味中藥:蟬蛻和辛夷。

  傳說清同治年間,南城有家藥店叫慶仁堂,裡面的小夥計挨了賬房先生的罵,正委屈着,突然心中一動,就用蟬蛻等藥材粘了個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師兄們看了都說像極了,小夥計覺得出了一口氣。再後來,中藥鋪老闆從中看出“生意”來,把蟬蛻、辛夷、白芨和木通等幾味中藥單獨包裝出售,稱“猴料”。家長買“猴料”給小孩粘猴玩,漸漸成了逢年過節的一個傳統。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1)

  現在北京的毛猴傳人主要是老藝人曹儀簡。他制作的毛猴自成一派,題材十分廣泛。除反映市井生活的内容外,還有曆史典故、戲劇故事等。特别是曆史典故中的戲劇場面被塑造的栩栩如生。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2)

  在北京什刹海大金絲胡同裡有一家郭氏毛猴家庭藝術館,這家店鬧中取靜,雖然隐匿于胡同深處,但客人卻絡繹不絕。郭氏毛猴家庭藝術館的主人是郭福田、崔玉蘭夫婦,他們也是郭氏毛猴的第5代傳人。

  琉璃廠的哈記風筝鋪

  哈氏風筝是北京風筝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的曆史,曆經四代傳人。

  哈氏家族祖籍河北省河間縣果子窪村,因祖輩考中武狀元進京。後來家道中落,為謀生在北京琉璃廠開設兩間鋪面專賣風筝。據《琉璃廠小志》記載:“哈記風筝在琉璃廠中間路北仁威觀,近數十年以哈記制售之風筝為最著。”從第1代創始人哈國梁到第4代傳人哈亦琦,北京風筝哈的制作技藝一直在家族内部傳承。

  北京風筝哈的風筝制作技藝講究“紮、糊、繪、放”四藝。按結構和對風的适應程度而言,風筝可分為硬翅類、軟翅類、硬拍子類、軟拍子類、串類、傘翼類和立體類七大類。北京風筝哈的風筝制作技藝博采衆長,在風筝的骨架結構和繪畫藝術上實現了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用料講究,造型比例适中,交接嚴謹,美觀大方,構圖豐滿,繁而不失整齊,簡而不失豐富。制成的風筝色澤明快,穩重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具備吃大風、起飛快、放飛後既高且穩等特點。

  而且,哈氏風筝是精美的藝術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也可為研究民間手工藝和民間美術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3)

  翠花胡同裡的點翠

  點翠是一項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制作工藝。漢代已有,在唐宋明清時期非常盛行,北京的翠花胡同、翠花街等地曾經遍布點翠作坊。

  點翠,要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種首飾器物。用點翠工藝制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隻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在古代,這種點翠首飾隻有十分尊貴的人才可以使用。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4)

  肖玉妹是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肖氏點翠”的第3代傳承人。據她介紹,一個完整的點翠,主要分為“熟翠、定翠、選翠、鍘翠、裱翠、點翠、陰幹”7個步驟。即便是技藝娴熟的老藝人,完成一個巴掌大小的點翠作品,也需要耗費一整天的時間。

  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将點翠工藝傳承下去,“現在兩種翠鳥成了國家保護動物,不能再取毛,我們就用染了色的鵝毛來代替。但很多人質疑,這樣一來,就不是點翠了。其實點翠是一種傳統工藝,重要的是讓這種工藝能傳承下去。”肖玉妹說。

  來北京必去的幾大胡同(找藏在北京胡同裡的宮廷老手藝)(15)

  在北京,像這樣的從宮廷走出來的老手藝還有很多。它們不僅代表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還傳遞着民間的情感、人民的智慧。快到國慶了 ,有時間去走走看看這些京城老手藝,不僅能給參觀者帶來豐富的體驗,還有美的享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