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麻黃湯是治療風寒還是風熱

麻黃湯是治療風寒還是風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8 01:49:10

麻黃湯出自于《傷寒論》,是治療太陽傷寒的主方,堪稱散寒解表第一方。原方用于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其組方如下: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麻黃湯是治療風寒還是風熱(散寒解表第一方)1

麻黃湯

麻黃湯中以麻黃為君藥,所以得名麻黃湯。麻黃辛苦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及散寒通滞的功效;桂枝為臣藥,具有發汗解肌、溫經散寒的功效;苦杏仁降肺止咳平喘,與麻黃一宣一降,共同恢複肺的宣降功能;炙甘草止咳平喘、兼顧中焦。

麻黃湯是我們《方劑學》教材上的第一方,麻黃也是《中藥學》教材上的第一藥,所以對麻黃湯印象特别深刻。其實印象最深的還是上《方劑學》學麻黃湯時老師講過的一番話,大緻意思是:中醫講究三因制宜、用熱遠熱,廣東處于嶺南,氣候濕熱,麻黃湯比較辛溫峻猛,所以他在廣州行醫30多年,幾乎沒有用過麻黃湯,所以當時對麻黃湯甚為畏懼。

後來大二的時候有幸跟随兒科的幾位老師出門診,發現他們對小兒外感非常喜歡用麻黃湯或者小青龍湯,而且麻黃用量特别大。後來有幸跟随廖世煌教授出診兩年,廖老是我們大學《金匮要略》教研室的老主任,對經方研究頗為透徹,對我讀書及臨床指導頗多。廖老曾對我講,雖然廣東地處嶺南,但是現在使用空調越來越多,夏月傷寒的也越來越多,有是證用是藥,雖然嶺南、炎夏,也可不必避諱麻黃。

麻黃湯是治療風寒還是風熱(散寒解表第一方)2

麻黃

等到我獨立臨床,尤其是去了急診科之後,接觸到很多外感發熱的患者,才知道幾位老師所言都不虛:夏日傷寒越來越多,而且即便是在廣州也有寒疫,但是畢竟是在南方高溫地區,用法用量都需要謹慎。2016年上半年的那波流感,病人主要表現的是風寒,因此那半年多正哥用了有10000g左右的麻黃。而到了2017年下半年的乙型流感則表現為“高熱、咽痛、惡寒、便秘”的寒包火症狀比較多了,這些也會用到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湯,但是這個時候用麻黃就是四兩撥千斤了,用量不宜大、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用量稍大患者很容易從陽化熱了。

麻黃湯是治療風寒還是風熱(散寒解表第一方)3

流感風寒證

正哥在臨床上用麻黃湯一般用生麻黃5~10克,1~3歲小孩子一般用3~5克;苦杏仁一般用10~15克,若是小兒則改為甜杏仁;由于南方天氣濕熱,所以很多時候不用或少用桂枝,以減少辛溫發汗的力度(因為患者很多時候是3天才能複診,中間不方便調方,一般甯願穩妥)。但是廣州地區氣候潮濕,即便是風寒,夾濕的也不少,因此我喜歡在前方的基礎上加紫蘇葉、廣藿香、蒼術之類兼顧解表化濕醒脾。如果是寒包火,就改為麻杏石甘湯法,或者聯合應用升降散法了。

正哥應用麻黃湯的時候遵照小量頻服的方法,一般會讓患者将藥物先浸泡15分鐘,大火煮開後再煮6~8分鐘,然後濾出分三次服,每次相隔半個小時,以出汗為度,出汗後餘藥棄用,第二天用量減半。如果是服用了三次(一劑)還沒有出汗,惡寒還未緩解,就再煮一劑,服法同前。曾試過一個患者按照這個方法半天連服兩劑(生麻黃總量用到20克)而從39.6℃高溫熱退脈靜的。但是也試過有患者服用完麻黃湯(用量10g,隻見過這一例)而心煩嘔吐的,因此《傷寒論》裡面也有“先煮麻黃減兩升,去上沫,内諸藥”的煎煮法,同浮沫令部分人心煩嘔吐有關。

在急診的臨床使用中,正哥深刻體會使用經方治療外感發熱整體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小兒外感發熱,但是前提一是要辨證準确,二是要膽大心細,三是不要隻局限于感冒的治療。

#【中醫入門】發現中醫之美##了不起的醫生##為醫者點贊#@中國中醫藥網@廣東省中醫院張醫生@劉醫生的小金方@潘教授說@兒醫傅證儒@兒科醫生袁紹華@範京強談骨論筋@黃閏月教授談風濕@醫師黃繼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