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故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内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幾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幹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淩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詩詞鑒賞:解連環
解連環【宋】張炎
楚江空晚。
怅離群萬裡,恍然驚散。
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
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
謾長門夜悄,錦筝彈怨。
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關重見。
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這首詞上片的“楚江空晚”、“離群萬裡”、“自顧影”、“沙淨草枯”、“水平天遠”極力描繪出一個空闊、黯淡的境界來襯托雁的孤單,緊接着用“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陣和《漢書·蘇武傳》雁足傳書的故事巧妙地融化為一,進一步點出雁的孤單。據孔行素《至正直記》說:“張叔夏《孤雁》有‘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人皆稱之曰‘張孤雁’。”可見這在當時也是受稱贊的。
轉入下片,作者用重筆以綿綿不斷的旅愁,以漢武帝棄置陳皇後的寂寞凄涼的長門冷宮,以桓伊撫筝歌“怨詩”的凄清聲調來渲染孤雁羁旅哀怨之情。水窮雲起。在極端哀怨中,它想到失去的伴侶,想到失去的伴侶的栖止,想到失去的伴侶的心情。從失去的伴侶的心情又幻想到有朝一日忽然重逢的驚喜和堅貞的操守。描寫是那麼的細緻、曲折而又自然,沒有給人刻意為之的感覺。
張炎在《詞源》中說:詞的“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馀不盡之意始佳。”《解連環·孤雁》這首詞的結尾,就是這種理論的實踐。這首詞的結尾仍然和它的前面部分一樣,沒有用“孤”、“獨”、“單”、“隻”這類的字、詞來作結,卻是和史達祖《雙雙燕·詠燕》的結尾用美人獨憑畫欄反結“雙雙燕”本意一樣,用“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作結,以雙燕反結孤雁。詞顯然宕開,用了雙燕,但“未羞他”的還是孤雁,作者自始至終緊緊扣住的還是“孤雁”。而這樣反結,卻既有波折之妙,又給讀者留下了很寬廣的思索餘地。
但是,張炎這首詞并不隻是單純描摹孤雁的形、神及其境遇,而是把雁和人巧妙地融化為一,寫雁的孤單就是寫人的孤單,寫失群孤雁及其困苦是用來比喻他自己國破家亡後,南北奔走,羁旅漂泊,過着和過去“翩翩然飄阿錫之衣,乘纖纖之馬”(戴表元《送張叔夏西遊叙》)顯然不同的、困苦、凄涼、孤獨的悲痛生活。這正是他在《清平樂》中寫的“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甘州》中寫的“零落一身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當然,張炎這首詞也并不僅隻是用失群孤雁來比喻自己的漂泊生涯,他在上片“寫不成書,隻寄得相思一點”之後,又重複用蘇武的故事:“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前後同用一事,而詞意不顯得重複,這既說明玉田文字技巧的驚人,更表現了他感情的沉痛。在這裡,他顯然既是懷古,更是傷今。這時在大都還囚禁着被擄北去的那些堅持民族氣節的愛國者,他非常懷念他們,崇敬他們,就像他懷念、崇敬蘇武一樣。其實不止于此,就是對那些隐居不仕的宋朝遺民,他也是懷念、崇敬的,在他自己說“動黍離之感”的《月下笛》中,他念念不忘的“猶倚梅花那樹”的“翠袖”佳人,就是這些遺民。詞下片末尾的“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則又明顯地是指投降元蒙統治者而得到高官厚祿的南宋狀元宰相留夢炎之流,在這些飛黃騰達的敗類面前,詞人雖困苦而“未羞”,這表現了他的堅貞,也表現了他對堅持民族氣節者的肯定,對屈膝投敵的敗類的鄙視,同時也表現了詞人對故國的感情,對現實的态度。
我們可以說,張炎這首《解連環》詠的是孤雁,但它沒有拘于孤雁,而是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身世家國之感的。是詠雁也是詠人,是亦雁亦人,渾化無迹的佳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