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5 10:47:21

一說到客家人的建築,最多人知道的也許就是福建永定的土樓,一個個像散落在山谷中圓形的飛碟,曾經被美國人驚呼是中國對付台灣的導彈發射基地!但殊不知,有一處地方,幾乎涵蓋了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一種客家民居建築,2萬餘座客家圍屋遍布于各鄉鎮——那就是梅州。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1

衆所周知,客家四州為贛州、梅州、惠州、汀州。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密切關系,被稱為“客家搖籃”。梅州則因其為客家人的最主要聚居區而被稱為“世界客都”。所以,可以說梅州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中心,其客家圍屋也是有2萬座之多。名氣雖不比福建土樓大,但梅州的客家風情來的更真、更切。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2

就像有人說的:當你第一眼撞上那長長的青灰色的城垣,當你緩緩推開那紅漆斑駁的厚重木門,當你踏進那迷宮般的高牆深院,忽然間,一切都不一樣了,你凝神屏息,便能感到一種甯靜的壯美朝你襲來。長久以來浮躁的心暫時沉下去了,因為,你已經走進曆經風雨的客家圍屋……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3

梅州被稱為中國的客都,據統計,梅州現存的客家圍龍屋總數有2萬餘座,遍布于全市各縣(市、區),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曆史。梅州市的客家民居類型多樣、形式豐富,其中包括了:圍樓式、圍龍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鳳樓式等等。而這其中更是以“圍龍式”享譽中外,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我國最有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

梅州的客家圍屋分布得很廣泛,以梅縣和大浦最為集中,除了以下列舉的比較有名的圍屋外,鄉間、路上、田野裡都可以看見客家圍屋,同時這兩個地方也有大量的曆史古迹和人文景點,旅遊發展也比較成熟。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4

一、圍樓式

圍樓式的民居建築有方形圍樓和圓柱形圍樓兩種風格。它是客家人來到梅州初期的一種民居建築形式,多見于閩、粵、贛邊沿山區,流傳時間較長,其特點:宏偉壯觀,聚式群居,便于防守自衛,是目前粵東北客家地區土圍樓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典型:泰安樓、花萼樓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5

泰安樓

泰安樓名字寓意為“國泰民安”的泰安樓建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隻有240多年的曆史,但同樣是一座相當值得一提的圍樓,因為它是國内十分罕見的石方圍樓。客家圍屋一般為土樓,也有一些用磚,但用石頭的非常少見,另外泰安樓的整體成四方形,也因此顯得與衆不同。相對于其他常見的傳統圍屋,方形的泰安樓給人四平八穩、固若金湯的感覺。

地點:大埔縣城龍崗村.可在大浦縣打的前往。

門票:20元

花萼樓

遠望花萼樓,其造型之優美讓人贊歎不已,難怪日本學者茂木靖一郎教授稱此類土樓為“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門票:20元

地點: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

交通:大埔客運站乘坐到大東的班車,6:50、8:50、13:40、15:20各一趟。然後乘摩的前往。回程最晚一班16:40。

在梅州,常見的客家美食可分為客家菜肴和客家小吃兩大類。客家菜與潮菜、廣州菜并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較突出,菜肴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6

東江鹽焗雞是客家菜的代表作,很多人吃過後都贊不絕口,此外,客家清炖雞、湯泉蒸魚嘴、東江釀豆腐、椒鹽鴨下巴等都是客家的經典菜式。梅州客家菜除了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等“老三篇”外,較具特色的要數遍布各縣(市、區)的客家小吃。例如大浦可是“中國小吃名縣”,是集梅州客家美食大成者。下面推薦幾樣梅州市區以及各區縣的客家美味: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7

一、美食類

鹽焗雞:一提到梅州,就自然想到了鹽焗雞,它可是久負盛名的客家菜肴,皮軟肉嫩,香濃美味,并有溫補功能。

推薦

梅州嘉埔鹽焗專賣店

在梅州,沒有人不知道嘉埔的,是梅州老字号的小吃店。地點在梅江區江南法政路12号(梅州市公安局對面)。

釀豆腐:釀豆腐是因為客家人從中原南遷至梅州,苦于找不到面粉包餃子過年,于是把豆腐掏空,塞入肉料做餡,故成。每逢時節喜慶,或者閑忙之餘,它是農村客家人的最愛。

推薦鴻都美食街的長樂餐廳以及梅龍西路的生輝餐館。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8

客家炖品:炖品哪裡都有,梅州市區的炖品勝就勝在當地的水質好,而且原料足又新鮮,像榄肺、豬肘炖墨魚、紅棗黨參炖豬心等。梅城裡吃炖品的地方很多,其中一家比較有名的老店叫“漢興炖品”。除此之外,推薦去中山街、油羅街和馬石下一帶,屬于老城區,有許多舊時的店鋪和作坊,各種客家小吃齊全又不貴,不僅有炖品,還有腌粉面、肉丸、腸粉、湯圓等。

肉丸:客家人愛吃肉丸,已經成為客家美食特色的一種傳承,滿街飄着的肉丸香味,真是讓人躲也躲不掉。

推薦江北馬石下(近中國銀行)的“臭名遠洋”肉丸店,在當地很有名氣。

粄:客家人說的粄就是糯米、黏米、紅薯粉等做成的帶有黏性和韌性的米制品,在大埔的菜市場,各種五顔六色的粄多達幾十種,讓人眼花缭亂。如筍粄、酵(笑)粄和珍珠粄。珍珠粄,當地人習慣叫它老鼠粄,一些店鋪會現做現賣,一碗2-5元。

腌面(粉):腌粉面是梅縣的特色小吃,當地人早餐和夜宵都愛吃它。或許是面熟後加的那湯匙豬油,又或者是炒香的白芝麻、炸香的蒜茸和蔥花才讓這面如此好吃,總之腌面絕對隻是梅縣出品,離開了這裡就再吃不到如此美味的腌面了。2-5元一碗。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9

牛雜:梅縣和大埔一帶的牛雜味道最佳。牛肝、牛血、牛腳筋、牛闆筋、牛心、牛舌等所有牛雜料和蘿蔔一起煮,放大量的胡椒粉,湯底的味道非常正點。

推薦金山小學官井頭5号的牛雜

二、飲品類

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黃酒,據說已有五千年的曆史,與江南的糯米水酒異曲同工,但卻有着絕然不同的獨特底蘊。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濃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絲來,喝上一口,味美香濃,直透心頭。喝娘酒是客家人的普遍習俗,到了喜慶節日,客家人則更喜歡拿娘酒來款宴賓朋。

客家擂茶

所謂的擂,就是客語中研磨的意思。好的擂茶,顔色青綠漂亮,喝起來除了具有日本抹茶的清香味外,更有一股濃濃的乾果香。擂茶的重點,在於材料擂得是否夠細膩,而要磨的細膩。目前有不少商家開始販售粉狀的擂茶,隻要沖泡就立即可以食用,不過,卻少了許多擂的樂趣。

客家人的形成

宋元時期是客家人形成的第一個階段。南宋初年,為了逃避戰亂,北方漢族大量南遷,大批湧入贛南、閩西地區,江西贛州、福建汀州的人口急劇增加。嘉靖《贛州府志》記載,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贛州人口隻有12.1萬戶,但到了淳熙年間(1174-1189年),人口達到29.3萬戶,增長了142%。汀州元豐年間(1078-1085年)人口81517戶,到隆興二年(1164年)時達到174517戶,增長了114%。此後,贛州、汀州又成為南宋政府安置自金朝南遷的歸附漢族的重要地區之一。元滅宋後,這些地區成為文天祥部衆抗擊元軍的根據地,義軍失敗後,不少人就地定居。所有這些從西晉以來,特别是宋元時期遷入贛、汀二州的北方漢族移民,在群山聳立、環境閉塞的贛南、閩西這個搖籃裡,積澱了宋元時期漢族的語言,形成為客家話。

明代是客家人形成的第二個階段。在元末明初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的動亂年代,遷入贛州、汀州的北方漢族移民不斷增加,人口壓力不斷加劇,造成人多地少,生活艱難。于是,贛、汀二州操客家話的居民轉向地廣人稀的粵北、粵東遷移。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梅州已是"流移錯雜,蓋客戶日盛",遷入者以贛南、閩西為主。嘉靖年間,永安縣(今紫金)"山谷中多良田,流民雜居",遷入者也是來自江西、福建。和平縣建立時,就有操客家音的福建人。至于粵北的南雄府,新歸籍的人口達數萬人,其中始興縣一個縣,江西人竟占了當地人口的一半,而福建人則占了20%。韶州在正統年間也是"主戶少而客戶多"。由此可見,贛、汀二州操客家話的人在明代大量遷入粵北、粵東,并在梅州形成一個聚居區。于是,明代在客籍區新增設長甯、永安、連平、和平、大埔、平遠、鎮平等縣,加上梅州、興甯、龍川、河源、始興、英德、仁化、長樂(今五華)等縣,構成了近代廣東客家人聚居的分布格局。

梅州客家風情傳說(那些環繞在圍屋裡的客家文化)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