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詩人
文\鐘百超
一岑參(約715-770),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适并稱“高岑”,又與高适、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岑參的詩歌富有浪漫色彩,想象豐富,色彩瑰麗,氣勢雄偉,熱情奔放,是盛唐詩壇又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
岑參出生于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岑文本,鄧州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後遷居江陵(今湖北荊州),為唐太宗朝宰相,文學家。祖父岑景倩,曆任麟台少監、衛州刺史、昭文館學士。父親岑植曆任同州參軍事,蒲州司戶,雲安縣丞,衢州司倉,句容縣令,仙州、晉州刺史。岑參在《感舊賦》提到:“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三相是指岑氏家族出過三位宰相這樣的高官。除了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其伯祖岑長倩相高宗、武後,伯父岑羲相睿宗。
開元三年(715),岑參出生于仙州(今河南許昌附近),其父親開元八年(720)轉晉州刺史,他随父居晉州,時六歲。父親去世後,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不久又移居颍陽(今河南登封颍陽鎮)。二十歲左右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
天寶三載(744),三十歲登進士第,授兵曹參軍。天寶八載(749),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751),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适等遊,深受啟迪。十三載(754),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至德二載才回朝,前後兩次在邊塞共六年。回朝後,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阙,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谪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大曆元年(765)官至嘉州刺史。以後罷官,大曆五年(770)客死成都舍,享年五十六歲。
二
岑參邊塞詩現存五十多首,大都是兩次出塞寫的。岑參的邊塞詩,以宏大手筆,抒寫大漠蒼涼悲壯的風光,讴歌戍邊将士的愛國情操和大無畏精神。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随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将西出師。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伫獻捷。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這首邊塞詩,寫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第一次西征的情景。一開頭便以誇張手法,極力渲染邊塞的惡劣環境,從沙、風、石三個意象入手,寫沙,“平沙莽莽黃入天”,以“茫茫”突顯其遼闊,以“黃入天”,既狀寫其顔色,又襯托其彌漫之勢;寫風,“九月風夜吼”,一個“吼”字,顯示其聲勢浩大;寫石,形容其狀大如鬥,“一川碎石大如鬥”;其态,“随風滿地石亂走”。這個畫面,既雄渾壯闊,又給人蒼涼迷茫之感。
接着交代出征的緣由,“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進攻,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軍情危急。“煙塵飛”,既指烽火台報警的烽煙,也指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語雙關。
然後描寫唐軍的應對,“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以“金甲夜不脫”,“軍行戈相拔”兩個畫面,描寫将士們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以“風頭入刀”,“面如割”比喻惡劣天氣,再次側面讴歌将士們的英雄氣概。
接着又通過三個細節來表現将士們的風采,“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這兩句寫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又一次通過側面贊美将士們敢于冒着風雪嚴寒出征的英勇行為。“幕中草檄硯水凝”,将畫面切換到軍幕中,将軍正在起草檄文,硯台上剛磨好的墨水也迅速凍結,這一特寫鏡頭,把将軍的風采刻畫得生動形象,惟妙惟肖。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伫獻捷”,正是由于前面的鋪叙,才有了虜騎聞之“膽懾”,“短兵不敢接”,我伫立軍師城西門,等候捷報的結果。
這首詩采用比喻、誇張、反襯等藝術手法,極力渲染環境的惡劣,以此襯托将士們不畏艱苦的精神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對戰鬥未着一字,卻通過将士們在大雪紛飛的環境中表現出的行為,展現唐軍必勝的信心和勇氣。全詩構思精妙,章法嚴謹,環境描寫層層遞進,錯落有緻,人物刻畫具體生動,畫面壯闊,氣勢恢宏,全然是盛唐氣派。
輪台城頭夜吹角,輪台城北旄頭落。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軍屯在輪台北。
上将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将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全詩分四層,起首六句為第一層。開篇一二句營造緊張的氣氛,以“夜吹角”這一獨特的景觀說明軍情緊急,戰争似乎迫在眉睫;以“旄頭星的隕落”作為意象,象征胡軍即将覆滅,唐軍必勝。後四句為互文,用“羽書”“煙塵黑”繼續渲染軍情的緊急,再以“單于已在金山西”和“漢軍屯在輪台北”作對比,強化戰争氣氛。
緊接四句寫出師與雙方對峙。以“擁旄”渲染上将的威武和氣勢,“吹笛”表示大軍在笛聲中出師,不僅象征紀律嚴明,還彰顯士氣高昂,萬衆一心。再以誇張手法,“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渲染唐軍的氣勢和勇敢,“雪海湧”和“陰山動”渲染胡兵亦将敗如山倒。這裡沒有使用一個描寫具體戰鬥的詞語,而激烈的戰鬥場面仿佛曆曆在目。
後面四句,“兵氣連雲屯”描寫胡兵的氣焰和軍隊人數之多,以“白骨纏草根”描寫戰争的殘酷,借戰場氣氛之慘淡暗示戰鬥必有重大傷亡,更以“風急”,“雪片闊”,“石凍”“馬蹄脫”描寫惡劣的天氣,反襯唐軍不畏艱苦,英勇作戰的精神。借對方兵力強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為強大,這種以強襯強的手法,構思精妙。
末四句照應題目,一方面贊揚亞相忠于職守,不忘殺敵立功,安定邊疆,報答皇恩的行為,更以“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作結,對亞相的功名做高度贊揚和概括,而成為千古名句。
這首詩同樣運用象征、想象和誇張等手法,尤其是大軍聲威的渲染,營造了一幅宏偉壯闊的畫面,把将士的英勇氣概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了,使全詩具有浪漫色彩和情調。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全詩以雪作為主線,寫雪景如神來之筆。開篇兩句,以一個“卷”字和“白草折”這一現象,暗示北風的強勁,以“八月即飛雪”,狀寫邊塞奇麗的奇景,這是實寫。接着,充分展開聯想,以大膽的比喻,把眼前所見的雪景比作春天裡盛開的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種超凡的想象力和雄渾的筆觸,令多少人歎為觀止。“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這四句是對雪的細節描寫,正面寫天氣寒冷,實際上是反襯将士們的愛國熱情和樂觀飽滿的戰鬥情緒。“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這兩句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誇張,以“百丈冰”渲染沙漠的大雪,以“萬裡凝”形容戰争的氣氛,突顯瑰麗的雪景。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照應題目,将視線轉移之中軍帳内,采用反襯手法,用天氣的極寒與中軍内的熱鬧作一對比,更顯友情的可貴,為行文埋下伏筆。
接着又把視線轉移到戶外的雪景,此時的雪,用“紛紛”形容大雪連綿不斷,用“風掣紅旗凍不翻”,刻畫天氣的極度嚴寒。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比,進一步彰顯将士們的精神。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一個“滿”字,生動形象地概括出雪的厚度和高度,乃至暗示雪滿可能會産生的恐懼心理,為下文埋下伏線。“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友人遠去了,說明即使雪滿也依然無所畏懼,回應上一句。而一個“空”字,既指馬蹄留下的腳印空白,也同時暗示詩人因友人的遠去在内心留下的空虛。于一滿一空的對比中,完成全詩的收束。
這首詩,以雄渾剛健的筆觸,慷慨悲壯的情緻,大膽的比喻和誇張手法,營造出一幅奇麗壯闊、大雪紛飛的畫面,抒發了對邊塞的熱愛之情,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産生的惆怅之情。“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如此奇麗的詩句,怎麼不讓人滿心歡喜。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三首邊塞詩,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無疑是盛唐邊塞詩的傑出代表,也代表着岑參邊塞詩的最高水平。
彎彎月出挂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
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來三五春。
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
(《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這首歌行,以“月”起興,别有深意。月色下的涼州,是蒼涼還是溫馨,是戰亂還是和平,這是一個詩人必須回答的問題。随着月光的升起,詩人的目光以及思緒也遍及涼州全貌。接着大筆淋漓地勾畫出涼州的氣派和風光,“涼州七裡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這裡不僅地域廣闊,人口衆多,而且富有生活氣息,胡人能歌善舞,多半會彈奏琵琶。在月光下的涼州城,蕩漾着一片琵琶聲。從歌舞繁華、濃郁的邊地情調側面反映出涼州城的和平與安定。
接着,把目光從涼州城轉移到夜宴場面,“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腸堪斷”形容宴會演奏的琵琶動人肺腑。“風蕭蕭兮夜漫漫”,形容空曠而又多風的西北地區夜晚所給人的感受。“琵琶一曲”的演奏又增強了這種感受。這六句主要寫環境,寫出涼州的宏大、繁榮和地方色彩。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來三五春。”表明上是說朋友古舊多,彼此分别多年,實際上是描寫彼此感情深厚,以及思念之情。
接着,又展開豐富想象,把思緒又轉移到戶外,“花門樓前見秋草,豈能貧賤相看老。”“秋草”,既指時光迅速,轉眼又到了秋天草黃的季節了,又含有悲涼之意,歲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貧賤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趕快建立功業。
“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最後,思緒又回到宴會上,一個“笑”字和一個“醉”字,何等豪邁激越。
全詩以涼州的氣派襯托詩人的豪情,“一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醉倒”,便是真漢子的本色。
岑參的邊塞詩,雄奇瑰麗,通過濃墨重彩的手筆,渲染邊疆大漠惡劣的氣候環境,使之成為一道亮麗的奇景,盡管令人望而生畏,卻襯托出守邊将士的英雄氣概,是邊塞奇景中的又一道壯觀景色,因而是更加奇偉的美景。
三
岑參的邊塞詩,除了歌行外,還有一些近體詩,情感也寫得非常細膩,讀來讓人感動,而情難自已。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這首詩以平淡的筆觸,叙述路上偶逢入京使者,并托其語報平安的一事。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于普通人而言,不值一提,可出之岑參手筆,卻成為千古佳作。
開頭寫離開故園長安,以“路漫漫”形容距離之遙遠,以誇張的手法,“雙袖龍鐘淚不幹”,表達遠離親人的不舍和凄凄别情。在内心痛苦無法排解的時候,突然遇到入京使者,于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便脫口而出,将一種心情寫得傳神入微,實在不可多得的佳作。
這首詩,不事雕琢,似乎信口而成,卻将思念親人的情感用簡練的筆觸微妙地表達出來,讀來令人感慨。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首句以“強欲”開篇,似乎含有萬般無奈之感。登高懷遠,本是文人雅士的獨特情結,岑參為何如此勉強登高?第二句說出了原因,這裡化用陶淵明典故。據說,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裡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
第三句,趁着酒興,宕開一筆,把思緒從眼前所處拉到遙遠的故園。這種空間距離,用一個“遙”字予以概括,加大詩歌的張力。但是,這種思鄉,沒有思念的人,而是憐惜菊花,讓人感到突兀。然而,更加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他憐惜的菊花,是因為菊花開得不是時候,也不是地方,讓人産生對戰争的無比痛恨,正是“應傍戰場開”這個點睛之句,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托着詩人對飽經戰争憂患者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頓使全詩的思想和藝術境界出現了一個飛躍。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戲問花門酒家翁》)
這是一首充滿生活情調的小詩,首句點題,以白描手法叙述所見,一位七旬老人在酒家門前沽酒,“仍”字,讓人讀來心痛,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依然為生活奔忙,可見底層百姓因為戰亂,生活之艱辛;次句以誇張手法,渲染老人沽酒數量之多,進一步反襯生活的艱難,為何賣出如此之多的酒,生活依然得不到改善,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接着筆鋒陡轉,展開豐富想象,以榆莢與錢币外在特征的形似作比,用輕松戲谑的語調引出最後一句,可謂神來之筆。
關于這首詩,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從花門樓前酒店落筆,如實寫出老翁待客、美酒飄香的情景,堪稱是盛唐時代千裡河西的一幅生動感人的風俗畫,字裡行間烘托出邊塞安定、闾閻不驚的時代氣氛。這種解釋,我們暫時擱置争論。
這首詩,虛實結合,白描與想象巧妙運用,語言平實中見奇峭,情感既沉郁,又不失幽默诙諧。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裡絕人煙。(《碛中作》)
首句點明行進方向,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欲到天”,既暗示此行的目的,又說明距離之遙遠,更彰顯大漠遼闊高遠,仿佛天相接,給人一種接近天邊的感覺;次句交代離家的時間,正好“月兩回圓”。月圓之夜,思緒立即打破空間距離,回到故鄉;可是,一個從軍邊塞的人,卻不能沉湎于無盡的思念之中,于是筆鋒一轉,又從幻想回到現實。現實是什麼?就是尋找一個宿營地,于是便有了“今夜不知何處宿”這樣的設問,可是在大漠之中,哪裡有投宿的地方呢?舉目四望,“平沙萬裡絕人煙”,便是最好的回答。身處絕人煙的平沙,更加想念家的溫馨,這樣的結語,進一步強化了鄉愁。一首看似平淡的詩,卻蘊藉這無限的思想和感情。
風恬日暖蕩春光,戲蝶遊蜂亂入房。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山房春事二首》)
第一首是寫景詩,首句總起,以“風恬日暖”渲染春光蕩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次句具體落筆寫春景,以“戲蝶”和“遊蜂”兩個意象點綴春光美好,一個“亂”字,進一步表現了春日的勃勃生機,而“亂入房”,不僅指外面春意綿綿,書房内也是如此,暗示詩人此時也是春意勃發。
第三、四句摘取兩個畫面,繼續對春意作深度着色,柳枝和山花象征着春天浪漫和美好,而“一片山花落筆床”,則是大膽的想象,花落筆床,意味着筆下生花,更是妙不可言。
這首詩,看似描寫大自然的春意,實則是描寫詩人的春意,在美好的春天裡,與蝴蝶、遊蜂為伴,吟詩作對,何等惬意。
第二首詩是吊古之作,以梁園落筆,以庭樹作結,一幅興亡盛衰圖景映入眼簾。首句描寫梁園衰敗的景象,一是“日暮亂飛鴉”,二是“蕭條三兩家”。這是詩人眼前之所見,但是,當年梁孝王在梁園設宴,招待一代才人枚乘、司馬相如的情景如在眼前。這種暗中對比,才是本詩的題旨所在。最後,把目光落在庭前的樹上,“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一種深沉的曆史感躍然紙上。樹在人已去,春天來時,花開依舊。這不僅是對樹對花的描寫,而是一種胸懷一種心态。一個人,無論面對怎樣的環境,都應該抱有“春來還發舊時花”的心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武威送劉判官赴碛西行軍》)
這首送行小詩,别具一格,首句點明劉判官行軍的時間和所向,并說明火山地區行人少的狀況。行人少,是因為酷熱難耐。
接着便寫劉判官的膽識和勇氣。“看君馬去疾如鳥”,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疾如飛,又通過速度,反襯出其忠于職守,渴望早日到達邊疆履職的精神風貌。一個“看”字,蘊含多少贊歎和敬佩。
“都護行營太白西”,以誇張的手法,再次點明此行的目的地,說臨時的行營遠在太白星的西邊,渲染其遙遠,反襯其決心和意志。
本詩最為精彩的一句是結語,“角聲一動胡天曉”,氣勢宏大,角聲如同雄雞唱曉,可與後來李賀“雄雞一聲天下白”的奇句相媲美,顯出唐軍将士縱橫疆場、戰無不勝的英雄豪氣和信心。
上馬帶吳鈎,翩翩度隴頭。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送人赴安西》)
詩開頭便展示出征友人的飒爽英姿和精神風貌,“上馬”和“帶吳鈎”,兩個動作,将友人的英雄之氣一筆勾勒出來。“翩翩”二字,既寫他的輕快矯健,更寫他高昂的鬥志和必勝的信心。三四句寫友人的理想追求和高尚情操,一心報國,不為封侯。
五六句筆鋒一轉,不再去寫友人在邊疆怎樣去從軍苦戰,而是設想他可能出現的鄉愁,為下文作鋪墊。
最後兩句既是勉勵,又是祝願。希望友人蕩平虜寇,還邊境以安甯,為國建功,早日凱旋歸來。既扣題,又互相照應,一送一歸,完成全詩收束。
一身從遠使,萬裡向安西。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尋河愁地盡,過碛覺天低。送子軍中飲,家書醉裡題。(《碛西頭送李判官入京》)
這首送别詩,與其說是寫給李判官,不如說是寫給自己,前六句寫岑參自己當年從長安入安西的沿途所見所感。
“一身從遠使,萬裡向安西。”安西是一個萬裡之遙的地方,而自己卻獨自一人長途跋涉,從“一身”和“萬裡”的對比中,彰顯詩人超凡的膽魄和勇氣,以及為國建功立業的精神。同時,“一身”也包含離别家鄉親人之意,為下文寫鄉愁埋下伏筆。
颔聯寫夜裡行進的情景,“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以“漢月”和“胡沙”作對比,一者讓人垂鄉淚,一者費馬蹄,在對比中,既襯托旅途之艱難,更加深對故鄉親人思念,同時,也更加堅定詩人一往無前的決心。
颔聯寫白天的行進,“尋河愁地盡,過碛覺天低”,這一聯氣象壯闊,與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如出一轍。上句化用張骞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的典故,意喻走到天地的盡頭;大漠茫茫,人站在沙丘上,仿佛與天也低垂下來,伸手可及。這種感覺,隻有在大草原和戈壁灘上才有的領略到。這時候,面對大漠,人的主體精神得到提升。便有了底氣面對友人,并對他給予鼓勵,為結尾做好鋪墊。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裡題”,友人即将返京,自然面對同樣的環境,但是,一切盡在不言之中,就讓千言萬語,同醉在杯中之酒。與高适的“功名萬裡外,心事一杯中”,也有同樣的意蘊。
全詩氣魄沉雄,把豪情和柔情,家國情懷與個人友情融為一體,通過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成為不朽的佳作。
岸雨過城頭,黃鹂上戍樓。塞花飄客淚,邊柳挂鄉愁。白發悲明鏡,青春換敝裘。君從萬裡使,聞已到瓜州。(《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
首聯第一句寫雨景,以“過城頭”形容雨勢之大,頗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勢;第二句寫黃鹂在雨中飛上戍樓這一獨特景觀,黃鹂鳥的出現,象征着什麼?詩人沒有交代,卻留下了伏筆。
颔聯以塞花随風飄舞比作客淚紛飛,生動形象,又運用鄉愁挂邊柳這種形象表達,加深鄉愁的濃度,把無形的愁緒形象化具體化,是詩人的匠心所在。
頸聯轉入抒情,抒發年華已去而功業未成的感慨。“白發悲明鏡,青春換敝裘”,對着明鏡看白發,是何等悲哀,用青春換取敝裘,人生意義又有何在。正是這樣的叩問,使人不忘初心,于是便有了奮發向上的精神,這是對人生的哲思,也是詩歌的高度。
尾聯收束平淡,“君從萬裡使,聞已到瓜州”,表達了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順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高興的心情,但似乎不是他的本意,他要表達什麼呢?詩人沒有作答,留下懸念,由讀者自行聯想。
四
岑參的一生,既實現了“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的理想,又雄霸詩壇,成為盛唐邊塞詩的領軍人物之一,可謂功成名就。
岑參的邊塞詩,以其氣勢雄偉,想象豐富,大膽誇張,色彩絢麗,造意新奇,峭拔剛勁的藝術風格,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而成為彰顯民族風骨的壯麗篇章。
今天,我們能有幸品讀這樣的詩篇,是一種福氣。一個五千年的民族,正是由于這些詩人的偉大作品,使其精神在一種文化的傳承中得以延續而光大。生活一個詩歌的國度裡,我們便從詩歌裡獲得了精神的力量。
2018.10.2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