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還是少年時,就特别鐘愛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那首詩,其中結尾一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讓人回味無窮,每次讀之皆會心潮澎湃……尤其是對“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引用贊歎不已……
平時我們在談詩賞詞中,經常都會對古典名句情有獨鐘,不時情緒激昂地朗讀詠頌,也難免孜孜不倦地查詢索問曆史淵源,這裡我們談談“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長圓”的來曆。
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唐代詩人李賀;月如無恨月長圓,則是宋代詩人石延年所對。
唐朝詩人李賀,他是有着怎樣的傷感,或者是體會了怎樣的世俗煩惱,才能在《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這樣經典的一句詩文。那麼,宋代文學家、書法家石延年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接了下一句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這句詩乍一聽似乎很深情,可解讀之後會發現,這句詩其實描寫的是如果上天能有感情,也一定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老去。換句話說,這個世界上并沒有什麼天長地久,有的隻是生長和興衰。
總觀《金銅仙人辭漢歌》這一首詩: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迹。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裡,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将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我們真的不得不說,李賀創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如實将人類對感情的最自然形态描寫得淋漓盡緻。然而,當我們看李賀的一生,會覺得這也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因為用“坎坷”二字來形容李賀的人生,真的都毫不為過。
從族譜上來看,李賀其實可以說是唐朝皇室的一個遠支,他的祖上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叔父,當時被封為鄭王。
不過,後來武則天殘酷地清洗李氏宗室,所以李賀的祖先不得已遠遁他鄉,從此家道中落,到了李賀這一代,已經是非常潦倒了。
就連他自己都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硗田。”可見李賀的生活真的是很不如意。不過,作為李氏宗親,他身上還是能夠看到李唐血液裡的那股子拼勁。加上他自幼就非常聰慧,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單獨作詩,神童無異。
既然有才華,加上唐朝已經大力推行科舉,他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曙光,此後他埋頭苦讀,希望可以通過科舉出人頭地。
奈何因為接連的原因,比如父親去世需要守孝,以及父親名諱和當時的禮教有沖突等,所以他從十八歲開始科舉就一直不順利,最終還是在韓愈的推薦下,做了一個從九品的芝麻小官。
也正是這一連串的打擊,加上他此後為官時所經曆的黑暗,這才使得他寫出了不少發洩情緒的詩句。上面的這句,正是他失意難過的時候創作的。
不過他寫的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确實太過于經典,以至于後世之人從他的詩中摘出來單獨使用,甚至各大曆史名人都将其視為一個對子的上聯,都希望能夠對出合理的下聯。
唐朝是文學興盛的年代,李賀作為一名唐朝詩人,為什麼沒有人對出下句呢?在唐朝可不缺詩人,且不說李白、杜甫等大詩人,像張九齡、韓愈、元稹等稍遜一籌的詩人也有不少,他們也都寫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詩句,卻沒有與李賀共舞,對出一個非常好的下半句。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畢竟當時的創作風氣是以創新為主,大家都想寫出屬于自己的名句,對于他人的名句,一般都是用來參詳,并不會刻意模仿或跟從。
随着唐朝後期的混亂及朝代的更叠,老一代的詩人已經逝去,而新一代的讀書人又疲于生計,因此人才凋零。
宋朝來到後,模仿學習唐詩的風氣逐漸興起,因此才對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
宋朝的石延年,非常嗜酒,衆所周知,人在微醉的時候,頭腦還不算混亂,甚至有時候還能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像。
有一次石延年和朋友們在一起喝酒聊天,半醉之間讨論到“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句詩,大家都覺得唐朝非常可惜,因為無人能夠對出經典的下一句。
此時石延年忽然雙眼一閉,立馬對出了“月如無恨月長圓”。
當時在場的人都是驚奇無比。首先,下半句的詞性及聲律都是恰到好處;其次,月對天,有情對無恨,月長圓的始終圓滿對天亦老的生長興衰。
上下兩句,一悲一喜,都體現出了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希望人生可以少些挫折,多些圓滿。
人們總說“關公戰秦瓊”,看上去似乎無法實現,其實隻要将兩者的數據和表現進行對比,其實是可以成真的。
就比如這兩句詩,雖然是時隔200多年的不同時空,但他們心有靈犀,在不經意間形成了交鋒,并且都給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李賀一生不順且英年早逝,至于後來對出下一句石延年卻像他的名字一樣,靠着長壽獲得了大器晚成的機會。
如果李賀不納悶憂郁,心胸豁達一點,說不定他不會去世得那麼早,也許會和石延年一樣大器晚成也說不定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