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能做什麼?我們熟悉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核外電子數排列,氫有1個電子,氦有2個,锂有3個……随着電子越來越多,它們會組成不同級别的軌道,稱為“殼層”,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2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能做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們熟悉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核外電子數排列,氫有1個電子,氦有2個,锂有3個……随着電子越來越多,它們會組成不同級别的軌道,稱為“殼層”。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安德魯•德祖拉克(Andrew Dzurak)團隊自2013年起就在矽材料中制造沒有原子核的“人造原子”,電子們在一個平面上圍繞圓心旋轉。他們發現,随着電子數的增加,這些人造原子的電子也會組成不同級别的殼層,表現出特定的規律。
該團隊2月1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論文稱,人造原子的電子數越多,就能成為越穩定的“量子比特”,這意味着,它們有潛力用于量子計算機。
“這很重要,基于一個電子的量子比特非常脆弱。” 德祖拉克說道。
(小标題)人造原子
把電子人工組裝成原子的想法并不新鮮,相關理論最早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随後在1990年得到實驗證明。
這類人造原子還有個更時髦的名字,叫做“量子點”。我們可以理解為,把半導體材料上的電子在三維方向上的運動都限制在很小的尺寸内,形成一個狹窄的電子“監牢”,近似為一個點。可以想象,由于能更精确地控制尺寸,量子點材料就能傳輸更細緻的光譜,因而成為顯示器領域的熱點概念。
德祖拉克團隊運用金屬表面的門電極向矽施加電壓,從矽中吸引出空餘的電子,形成一個直徑隻有10納米的量子點空間。
通過緩慢地增加電壓,電子一個一個地被吸納進量子點空間,組成了一個人造原子。
門電極和矽被一道氧化矽材料的絕緣屏障隔斷。在自然界的原子中,原子核帶正電荷,帶負電荷的電子圍繞它旋轉,形成球形的三維軌道。而在人造原子中,由于正電荷來自于門電極,電子們就會懸浮在絕緣屏障下,圍繞中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盤平面。
(小标題)量子比特
該研究團隊最感興趣的是最外殼層上隻有一個電子的人造原子,相當于自然界中的氫、锂、鉀等元素。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在量子點中制造出“人造氫原子”、“人造锂原子”、“人造鈉原子”時,最外殼層上的孤電子就能拿來做量子比特。
經典計算機用晶體管存儲一“位”信息,晶體管的開關狀态分别表示0和1,而在量子計算機上,得益于疊加态,一個量子比特上能同時存儲0和1。
這種疊加的0和1可以用電子的自旋方向來編碼,就像一塊磁鐵指向南極或北極。
德祖拉克解釋道,不管在自然原子還是人造原子中,如果電子填滿了每一殼層,那整個原子的總自旋就會被相互抵消掉。但如果最外層有個孤電子,人們就可以控制它的自旋,實現量子計算。
2015年,德祖拉克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用基于矽材料的兩個量子比特,制作了一個可以計算的量子邏輯門。
不過,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機比這複雜得多。下一步,該團隊計劃研究這些人造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怎麼組成“人造分子”,沒準能實現多量子比特計算的邏輯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