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本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5 23:22:46

孩子在四五歲時開始背唐詩,忽然想起來,我也是在他這樣的年紀開始背詩,然後識字、讀故事、讀書……。回首已經過去的四十餘年人生,經曆的實在太多了。不過,自幼年就開始拿在手中的書本卻很少放下。那麼,讀書究竟對我有什麼影響呢?梳理一下我的讀書生涯,歸納出幾本對我影響最大的書。

1、安徒生童話全集(葉君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7月新2版)

這是先母給我們買的第一套完整的書籍,也是我們第一次完整閱讀的世界名著。這套書讓我們對于童話乃至于奇幻文學的喜愛至今仍未消失,豪夫、王爾德、高爾基、梅特林克、黑塞、劉易斯、托爾金、宮澤賢治、安房直子、霍爾拜恩、羅琳……許多童話作家的作品陸續走進了我的書房,直到今天。

蓦然回首,三十多年過去了,母親早已逝去,當年那窄小而溫馨的小屋也隻留在了記憶中,但這套書依然完整地躺在我的書櫃裡。每隔幾年,我都會再重讀一遍,不僅是重溫一段記憶,也是不斷地感受名著的魅力。雖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我們早已耳熟能詳,也看過無數由那些經典故事改編而來的動畫、舞台劇乃至電影。但是,閱讀名著時的感受依然會有新的發現。你會發現,在那些看似熟悉的情節後面,都有着一些細節與思考,而這背後則蘊含着作者對于這個世界的觀察、人生的積澱。因此,當我還是一個孩子時,我在意的是那些美麗的故事,随着年齡的漸漸增長,我也漸漸能夠去品味那些“含淚的微笑”。

今天你讀書了嗎

2、《大學集注·中庸集注·論語集注》(朱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上學期間背過不少古文,但同樣也如同今天的孩子們一樣覺得痛苦不堪。直到上了大學之後,借助教材,才算第一次比較全面地接觸了整個中國的古典文學史,并對文言文發生了興趣。于是,吉光片羽已經不能滿足,一本本古籍開始走入我的生活。隻是,限于知識積累,大多古籍都隻能淺嘗辄止,略知大概罷了,直到十多年前才真正開始完整地閱讀了一本書,那就是《大學集注·中庸集注·論語集注》。

當時到一個偏遠的蘇北小鎮支教,從南京出發要坐近三小時的長途汽車。“路曼曼其悠遠兮”,用什麼來打發時光呢?這本書輕而薄,恰好可以放在外衣口袋之中,來回一趟,大半篇章可以讀完。而荒僻的鄉村也沒有什麼娛樂,空蕩蕩的辦公室中大聲背誦幾段非常适宜。于是一年的支教時間,一本書基本上已經背完。書其實很短,但其中的道理卻足足令人品味。背完後,再去讀讀朱子的集注,抛開那些已有的陳見,其實很能發人深省。這是我第一次系統地讀完了一部古籍,此後也閱讀了許多相關古籍。從《孔子家語》始,至諸子百家、筆記雜談、傳奇散文,但似乎總離不開儒家的思維,與之對照。

這本書中的内容博大精深,單是其中的教育思想就能讓人用一生去思考、實踐,實非短短幾句話可以闡述清楚。不過,《中庸》中的一句話對我影響至深:“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朱子解釋“素隐行怪”為“隐僻之理,而過為詭異之行也”,“以其足以欺世而盜名,故後世或有稱述之者”。自我開始以獨立思考應對教學時,首先摒棄的就是對《教參》的迷信。在我看來,《教參》對于一個老師就如同嬰兒的學步帶,剛剛起步時離不開,但孩子都有能力跑了還捆着學步帶就未免有些荒唐了。隻是,語文的教學需要我們有獨立的思考,但是這絕不意味着要颠覆整個價值體系,而變成“荒僻”“詭異”之行。有意忽略餘光中先生少年的經曆,以“小時候哪來鄉愁”來否定詩歌的價值;無限誇大愧怍的含義,而批判楊绛先生冷漠,都是為搏眼球而做出的“索隐行怪”之舉。我覺得,我們追求語文的道路也許沒有終點,或者不得不“半途而廢”,但是“遵道而行”卻是我們永遠不應偏離的。

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1

今天你讀書了嗎

3、《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等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先母80年代初在南師大讀大學時曾聽過唐圭璋先生的課,曾經繪聲繪色地模仿過他的講解,至今想來還曆曆在目。她說程先生編著這本辭典多年,因此一見到其出版便有驚喜之感。當時,辭典還未到今天泛濫成災的地步,編選者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所選詞上溯至敦煌曲子詞,下至宋末的王沂孫、蔣捷,皆為詞人得意之作,幾無遺珠之憾。并且賞析者中集中了葉嘉瑩、程千帆、霍松林等著名學者,也可謂一時之選。如果要全面了解唐宋詞,這本書可謂不可或缺。

不過我讀此書,最大的感觸是賞析一首詞,絕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詞本身的字句解讀,詩人生活的背景,同類的詩詞賞讀都是鑒賞中不可或缺的。在語文的教學中,同樣也要求老師有着更為博大的胸懷。我們區的毛韻華老師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将之與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放在一起教學,而以顧城的《遠和近》導入。心靈與外物的遠近、身體與外界的遠近源于詩人内心與世界的距離,毛老師以獨特的目光将不同時代的詩作放在一起比較,不僅給學生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廣闊的空間,同樣也展示了老師包容全局的胸懷,對于文本的全局意識。

4、《莫砺鋒詩話》(莫砺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曾經聽過莫砺鋒教授的講座,也曾看過他在《百家講壇》上的講座,但覺得他的詩話才是其實最能打動人心的。中國曆代的詩話多矣,我所收集的何文煥所編的《曆代詩話》及丁福保所編的《曆代詩話續編》,所收的詩話多達數十種。但莫教授的詩話之所以打動我,那是因為莫教授并非隻在講解詩,他同樣也在講述自己的生活。從當年的理科尖子生,到後來的下放農村,再轉而學文終成大家,莫教授一生可謂曆經劫波,而當他把自己的生活點滴也融入對詩歌的鑒賞中時,你會讀出更為深厚的内涵。王國維言“有我之境”,說“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實,我們在讀詩時,何嘗不是以自己的人生閱曆去解讀詩句呢?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理解,豐富的人生能讓自己的理解更加深沉。即使人們沒有如此深厚的人生積澱,但當你讀到這些文字時,同樣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厚重,從而開始思考詩詞後的思考。我想,這就是莫教授這部詩話最大的價值了。

讀詩如此,二十多年前,曾經向南京一位飽學宿儒學寫詩詞,詩詞的技巧學了不少,但當時寫出來的大多無法卒讀,到今天竟幾乎找不到片紙留存。數年前,登頂鐘山,遙望昨日方臨的栖霞山,觸動内心,一首古風自然而成。接着,心之所屬,自然成章,至今已有數百篇了。回想起來,當年青春年少,“為賦新詞強說愁”,當然一無所成。曆經二十年的人世滄桑,雖不能說識盡愁滋味,但感觸已深,一吟一歎便自心中而出了。其實,生活中處處有令你感動之處,隻是需要我們慢慢沉澱。學生們常常歎息自己寫不出東西,是因為他們的積澱不夠,而這就需要老師用自己的人生來開啟他們的感悟,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豐厚積累。汪曾祺先生回憶聽沈從文先生講課,沈先生喜歡向學生細細講述自己在創作一篇作品時的思路,這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大啟發,對今天的我們同樣如此。

5、《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傅庚生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傅庚生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于以情感、想象、思想、形式為出發點,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傅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文藝理論都有極高的修養,因此寫作起來旁征博引,縱橫交錯,特别是不同文體的比較,更是令人拍案叫絕。例如他在《深情與至誠》一章中,前引《水浒傳》中七星小聚義、武二郎設祭,《紅樓夢》中元妃省親、黛玉病逝、鐵檻寺送殡等篇章,以言作品之感人源于作者之至誠。後以《出師表》、《蘭亭集序》、《浮生六記》中文字說明,無論叙事、說理,誠之所至,情亦能感人至深。小說古文,一俗一雅,此處卻相得益彰,真不愧為大家手筆。

而讀傅先生此書,不僅能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樣也給予我的教學以啟發——作家的作品歸結到底,皆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唯有先感動自己,方能形成文字感動他人。類似的動人之情,比較不同的形式可以體味出不同作家的技巧;類似的形式,能讀出不同的情感,也能體味出不同的生命體驗。我在教學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就讓學生将此詞與蘇轼另兩篇寫月之詩文比較,一為《記承天寺夜遊》時如水之月,一為他從海南歸來時所寫的“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結合上蘇轼當時的人生經曆,學生也讀出了詩人身上獨具的魅力。

6、《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4月北京第1版)

這是我在大學時所購買的第一套書籍。高考塵埃落定,母親讓我自己去書店選擇幾套喜歡的書,我毫不憂郁地選了這套書。當時在高中時學了《威尼斯商人》的片斷,然後又讀了全劇,對于莎士比亞有着強烈的好奇。買到後,用了一個暑假的時間将11本書仔細閱讀一遍,那種熱情似乎今天仍能感覺到。而後來,莎士比亞的譯本,先後買了梁實秋先生所譯的全集,卞之琳、曹禺、方平、英若誠諸先生所譯的名劇。相互比較之下,才真正感到朱生豪先生所譯著的不可替代,或許唯有他能将莎翁史詩般的雄壯瑰麗譯得如此傳神。

但是,比較閱讀其它譯本也會有許多有意思的發現。對于某些經典的語句,比較閱讀不同譯本,能夠有不同的感受。對于外國的名著,翻譯是無法繞過的,如何能夠更真實地接觸到作者的想法,比較不同的譯本是必要。于是,我在教學《未選擇的路》時,會将飛白先生的譯文與課文比較,學生發現課文的翻譯省略了原詩中的一些語句,而這些語句恰恰暗示了作者對于人生的認識。後來,特别是在讀了傅庚生先生的《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一書後,我漸漸将比較閱讀的範圍延伸,不僅有同題材作品的比較,也有作者同一題材的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讓學生看到了文本背後更為廣闊的世界。

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幾本書(對我影響最大的十本書)2

今天你讀書了嗎

7、《你往何處去》(波蘭)顯克維奇林洪亮譯漓江出版社,1995年2月)

漓江出版社将自1901年以來的曆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代表作出版,後來各大出版社紛紛效仿,其中著名作家如川端康成等都有文集。但每當我面臨一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書籍時,依然會情不自禁地抽出《你往何處去》,習慣性地閱讀幾頁。顯克維奇的書籍也收集了不少,有《火與劍》、短篇小說集,而這本書已經記不清讀過多少遍,可仍有閱讀它的願望。為什麼如此喜愛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因為跌宕起伏的情節變化、悲歡離合的人物命運,還有書中宏大的背景。在這裡,你能夠讀到紙醉金迷的古羅馬貴族生活、血腥殘酷的鬥獸場角鬥,也能感受到寬容博大的原始基督教的精神。顯克維奇具有豐厚的曆史知識,又是第一流的作家,可以将宏大的曆史自然地融入跌宕的情節之中,讓你宛如與書中的人物一起走入那瑰麗的古代世界,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

我曾經讀過阿庇安、塔西佗、蘇維托尼烏斯等人的曆史著作,作為同時代的曆史作家,他們的記述大體上符合那個時代的實際生活,其中的不少内容在書中也能得到呼應。《你往何處去》是一本小說,但卻通過人物與情節,讓曾經枯燥的紙上曆史變得栩栩如生。由此啟發了我的思考——語文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解讀上,要作為一扇窗口,為學生們打開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我們可以如此理解這句話——教材作為一個特例,可以讓學生由此認識更多的同類的事物,也可以幫助他們打開視野,去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記得在八年級的說明文單元教學中,因為其中的《中國石拱橋》《橋之美》都與橋有關,當時的備課組長袁源老師讓我們創建了一個網站,讓學生上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形态各異的橋,收集與橋有關的故事、詩詞及文化。看成學生們上傳的千姿百态的橋、豐富多彩的文字,我們真正看到了一個五彩缤紛的世界。

8、《聽王榮生教授評課》(王榮生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聽過幾次王榮生教授的講座,不過要全面了解王教授的教學思想,還是要讀這本書。王教授在這本書中系統地評講了十餘位名師的經典教學範例,在這裡他有贊揚,也有批判,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客觀看待名師名課的态度。我覺得其中最有啟發的,還是他提出了以“定篇”“例文”“用件”“樣本”來區分教材,由此來區分不同的教學思路與方法。新版教材,明确了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區别,并提出了講讀為例子、自讀為實踐、課外閱讀為延伸的“三位一體”的教學思路,這恰恰與王教授提出的教材四分法不謀而合。

不過,我覺得這本書給我更大的啟發還是書中的批判精神。王教授在書中同樣也能夠直接批判名師課堂的不足,啟發老師以更廣闊的思路來解讀文本。記得一次市級比賽,以《安塞腰鼓》為内容制作微課,結果大多數老師都遵循鄭桂華老師的教學來組織課件,鄭老師的教學得到了王教授的高度肯定,但我想王教授也并不贊成大家一緻去複制鄭老師的課。以名師為樣本,轉換視角與思路,上出屬于自己的名課,這方是王教授的初衷。

9、《不跪着教書》(吳非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年6月第1版)

曾經見過王棟生老師(吳非老師的本名)幾次,給我的印象都是一位寬厚和藹的長者。但當他慷慨而談,當我翻看他的作品時,又感覺到一股凜然正氣,令人肅然起敬。王老師在這本書第一章中引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故事,寫道“讓我們的孩子能具備美好的人性,能像一個人那樣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我想,這也應當成為每一位具有良知的教師畢生的追求。不過,要讓孩子具備美好的人性,教師同樣也應當有廣闊的胸懷,有思辨的精神,能夠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王老師在書中,批判了許多曾經被語文界視為經典的看法,其依據就源于人的善念與尊嚴。

我很反感這樣的描述——成為老師以來,我沒有逛過一次公園,看過一次電影……如果一位老師隻知道埋首在紙堆中,不去了解周圍的世界,那他并不懂得生活,又如果讓孩子能夠發現生活之美呢?我們同樣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世界,最終有自己的尊嚴,這就是王棟生老師所說的“不跪着教書”。讀《論語》,讓我明白了一個合格的讀書人應有的價值觀;讀王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成為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應有的人生态度。

10、?

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就是我現在正在寫,并且也許要用一生來完成的書——我的生命閱曆。數年前,曾經給我現在書房的藏書編過一個目錄,大約有書2000冊左右。從教二十餘年,直到近七八年來,開始陸續寫作、發表過一些論文、散文、詩歌等,沒有确切統計過數量,大約累計起來也有數百篇,似乎出一兩書或詩集也可以。但當我回首往事時,總覺得自己依然在前行的路上。或許正如古希臘的哲學家芝諾所說,當你所知越多,未知的也越多。因此,這本書還需要我不斷地去充實、完善。“譬如行遠,必自迩”,或許我的一生都會在路上探索,但我為之感到幸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