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所謂北朝,始自南北對峙之初,終于北周禅位,即公元318-581年。在這260多年中,318—439年是十六國混戰時期,439—581年為後魏、北齊、北周的統與分治時期。北朝時期,北方各遊牧民族軍事集團在中原紛争掠奪,經濟上受到嚴重的破壞緻使文苑荒蕪,詩壇冷落。現存的60多首北朝民歌多是魏太武帝以後,經過與漢族的融合,用漢語記錄下來的。到了梁代才由樂府機關收集稱為(梁鼓角橫吹曲)。這是當時北方各民族作的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中配有鼓角,因此得名。
花木蘭.劉亦菲版
在魏太武帝當政之前,北方各民族以自己的語言歌唱,歌辭史志無記載,從《折楊柳歌辭》的“我是虜家兒,不解漢時歌”這兩句詩,可想見當時的情況。與南朝民歌玲珑濃豔,幾乎全是情歌的情形相反,北朝民歌酷似漢樂府,題材廣泛,風格獨特;有質樸奔放的戰歌,粗犷剛健的頌歌,率直潑辣的情歌,辛辣诙諧的諷歌,凄切哀宛的悲歌,爽朗明快的牧歌。它充分表現了北方民族的豪邁、尚武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其中尤以《木蘭詩》為典型代表。
花木蘭.關曉彤版
曹丕主張“文以氣為主”,這是有道理的。文章要有氣勢,詩歌要有氣韻。讀《木蘭詩就感到有一股氣韻沖來。這氣韻來自木蘭的高尚人格。出自成熟的藝術技巧。講這首詩質樸年放,既指思想意蘊,也指藝術技巧。貫穿《木蘭寺》的英雄氣、鄉土情、鄉村語、民歌調,彙合、撞擊出一股奔放的詩歌激情,組合、展現出北方中國質樸的民風民俗,這就是《木蘭詩》的風格特點,這就是它的成功所在。
木蘭的故事和《木蘭詩》可能産生在後魏。《木蘭詩》熱情讴歌了代父從軍的女英雄木蘭。木蘭這個年輕、愛勞動的姑娘在“可汗大點兵”父老弟幼的情況下,毅然代父從軍,說明她是膽有識的女孩子。木蘭從軍決心一定。很快就好買馬購物等從軍準備工作,說明她是個勤女子,是個果斷之人。她辭别父母,奔赴戰場見黃河水在呼吼,戰馬在嘶鳴!但她毫無怯,深知和平生活隻有通過戰鬥才能獲得。她馳疆場,沖鋒陷陣,身經百戰,視死如歸。她和她的夥伴們的那股英雄氣壓倒了敵人,曆時十年終于勝利歸來。
但她不願享受榮華富貴,決心返回家鄉,她那勤勞、質樸的本色始終不變。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在木蘭的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所固有的精神、品格和氣概。她勤勞、善良、剛健、豪爽、勇猛、質樸、敢打敢拼,富有自我犧牲精神,有信心有能力保衛國家,又具有功成不受賞的高貴品質。她熱愛和平生活,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正因為如此,千百年來,廣大人民欽佩、喜愛。木蘭成了我國女中豪傑的象征。
花木蘭.楊幂版
但她不是騰雲駕霧的英雄,和别的年輕姑娘一樣,在她身上充滿鄉土人情。從軍前,她為父老、弟幼不應征歎息過;踏上征途,她想再聽“爺娘喚女聲”;經十年征戰,她凱旋歸來,立即臨窗對鏡梳妝打扮,現出女兒身,出門會見戰友們,把他們吓了一跳。她從軍打仗是那樣從容堅定,回家現出女兒身,又是那樣輕松活潑,無拘無束,這是多麼真實的少女形象!
花木蘭.趙薇版
《木蘭詩》用質樸、生動的北方民間口語、熱情奔放的民歌情調、反複吟詠和句法相同語句不斷使用的技巧,以及富有情趣的比喻構結成篇。開頭六句從後邊将講到的《折揚柳枝歌》中來。“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這一反複吟詠和句法相同語句不斷使用的寫作技巧的成功運用,使詩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使其所表達的感情更加自然深厚。最後借歌者之言,以雄兔競走,難分高下的比喻結束全文,更增添了幾分诙諧,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可見,《木蘭詩》把高度的思想性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巧妙地結合到一塊,使得它成為一首風格獨特的難得的佳作,使其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大放奇光異彩,它标志着北朝民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千百年來,《木蘭詩》在民間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在我國詩歌、戲劇、曲藝、圖畫中經常出現,木蘭的品格、精神永放光彩。
張夢章(文博碩士)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