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個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顫消融術嗎

三個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顫消融術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08:56:54

三個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顫消融術嗎(國内做房顫消融術)1

三個月内能做第二次房顫消融術嗎(國内做房顫消融術)2

心髒搏動,完全靠“電力”支配,但如果類似的生物電在心髒内胡亂傳導,就可能發生房顫等異常狀況,進而緻腦卒中、心衰和死亡的幾率大大增加。除了藥物控制房顫,相當部分的房顫患者需要通過導管射頻消融術,來阻隔心髒裡亂七八糟的電傳導。

傳統的房顫消融,不論冷消融還是熱消融,都需要手術醫生、患者通過X射線來進行定位。一台手術下來,醫患雙方的射線量可能高達500乃至1000毫戈瑞。醫生需要披上沉重的鉛衣,以阻隔輻射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負影響。

不想“吃”輻射,就要依靠操作醫生的經驗、手感近乎盲目地進行手術。受制于定位等局限,傳統的房顫消融術,治療有效率為80%左右,随後就進入瓶頸期,再難提升消融手術的成功、有效率。

20 18年12月7日,中國首台全程可視暨磁電雙定位心髒手術在海南博鳌超級醫院成功完成,這也是強生醫療研發的全程三維可視、磁電雙定位電生理手術在中國醫院的首次應用。此次手術應用了CARTO®3電生理導航系統Version6版本和VIZIGOTM彎型可視雙向可調彎導引鞘管。應用這一技術,房顫治療的消融手術不僅進入到了低輻射的新時代,其成功率也因手術過程有導航、可視而得到提升。

“我相信,随着先進設備的應用和技術革新,未來的心内科介入手術将徹底告别鉛衣,讓術者、患者都在沒有射線的手術室内完成手術”,手術醫生、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楊兵教授表示。

A

房顫是什麼?

心髒如小鹿亂撞般胡亂搏動

增加患者腦卒中和心衰風險

心髒的搏動依賴生物電傳導,這類電傳導出現問題後,便會出現心率失常,心髒如小鹿亂撞般胡亂搏動。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初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與死亡率仍呈上升趨勢,心血管病死亡占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首位。其中,心律失常成為心髒性猝死的主因之一,是危害國民生命安全與生命質量的大“隐蔽殺手”。

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獨立發生的房顫或孤立性房顫,較為少見,房顫往往合并有多種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危險因素如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代謝綜合征等,甚至與高尿酸血症也有一定的關系。

我國2004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房顫在18歲以上的人群發生率是0 .77%,并且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病率增高,根據這一結果,推測我國的房顫患者可以達到800萬。随着近年來整體人群飲食結構的變化,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肥胖人群的增多,類似的房顫病例還在不斷增加。

房顫的危害在于它增加了患者發生腦卒中、心衰和死亡的風險。房顫患者腦卒中的危險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房顫患者卒中之外的心血管風險更高。最新一項大型房顫隊列随訪研究結果顯示,房顫患者5年内發生卒中的風險為7.1%,而死亡風險和心衰風險則分别為48.8%和13.7%。房顫引發的卒中有很高的緻死緻殘率。房顫這種疾病的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并使得醫療支出增加,已日益成為重大的健康和社會經濟問題。

B

房顫射頻消融手術有何限制?

探頭依靠X光定位穿至心房

醫生穿厚重鉛衣仍要吃輻射

對多數伴有症狀的心律失常患者,如房顫、房撲、室上速、室早和室速等,導管射頻消融術已經成為指南或專家共識推薦的一線治療方式。

在以往,類似的射頻消融手術,需要将消融的導管絲經大腿血管穿入,進而将操作手術探頭順着血管的運行到心髒心房位置,穿過左右心房間的間隔,冷凍也好、高溫也罷,在心房特定位置制造出一些瘢痕,而這些心房肌肉上的瘢痕,能夠阻斷異常電信号傳導,讓心率回歸到正常心率。

解說起來比較簡單,但實際操作中,介入導絲和探頭到了哪裡,需要手術醫生在外部利用X光射線來進行定位。由于心髒手術的複雜性、高危性,類似的放射線定位基本貫穿整個手術過程。手術醫生往往需要頻繁地踩踏X光踏闆,用100多年前發現的射線來查找、定位。一台手術下來,手術醫生會吃不少的射線,患者也要經受不少的射線。所以心内科醫生往往需要穿上厚重的鉛衣、圍脖,患者也需要進行防護。即便如此,輻射的危害依然存在,介入科的男女醫生如需生育後代,往往需要提前調離科室極長時間方能備孕,就是輻射危害的一大佐證。

除了輻射,手術探頭究竟應該在哪些區域留下瘢痕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經驗的醫生可以憑經驗、手感來操作;年輕醫生則需要通過不斷的積累來提升操作經驗。

C

新技術有哪些創新?

手術全程屏幕顯示

醫生減少輻射損傷

強生研發的全程三維可視、磁電雙定位手術技術提升了導管射頻消融術的精準度。新推出的CARTO®3電生理導航系統Version6版本和VIZIGOTM彎型可視雙向可調彎導引鞘管可以在消融過程中可視,這樣就可以減少僅依賴X線透視來追蹤其位置及其透視導緻的輻射損傷。

鞘管的支撐作用是房顫導管消融術中的關鍵部分,這項創新技術的運用還使得鞘管的支撐作用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雙向可調彎不僅能保證标測或消融導管到達固定彎鞘管無法到達的部位,而且穩定性大幅度提升。而全程可視化則在無需X射線透視的情況下保證術者時刻了解鞘管與導管的位置和關系,手術流程優化的同時,也給廣大的心律失常患者帶來了福音。

由楊兵教授運用該設備操作的中國首台手術,其術中介入導絲、鞘管的位置,在新設備、系統的應用下,全程一目了然地呈現在了屏幕上。甚至手術探頭在哪裡消融,新的導航系統都能提供精準的定位。施術醫生隻需循導航前進,操作,即可完成預設的手術操作。

“如果把以前的房顫消融術看作是手術醫生憑經驗、看着平面地圖來開車的話,有了這一系統後,就是用上了最新、高精度的北鬥導航系統來開車,開到哪裡?停到哪裡?一目了然。”廣州一名心内科專家向南都記者解釋道。

D

落地中國用時多久?

在中國應用最新設備

報批僅用了六天時間

而這些創新性的技術,在今年稍早的時間才獲得了美國和歐盟食藥監督部門的批準,在歐美這些獲批上市國家和地區裡的應用手術量也就在三十台左右。如按照以往的醫療器械審批流程,我國的臨床若要應用上這一最新的設備,需要進行全國範圍多中心臨床驗證,加上數據收集、呈批、批準的流程,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我們非常榮幸能為中國患者帶來心血管領域創新的心髒手術解決方案”。強生中國區主席宋為群表示,“在2013年中國國務院對海南博鳌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九條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全程三維可視、磁電雙定位技術借助‘臨床急需進口醫療器械審批′的政策通道進入中國,實現了國際前沿的醫療行業科技在中國的同步落地”。

他透露,這一技術能夠得以快速的應用于中國患者治療上,從前期的報批到獲得批準,一共隻用了六天時間。“從醫院通過倫理審查,到海南食藥監督部門批準下來前後六天時間,而我們做的資料準備也相當充分。”宋為群表示,随着中國政府對創新醫療器械審批流程的改革和提速,随着強生醫療在華發展戰略的推進,強生醫療旗下更多先進醫療器械與醫療解決方案将進一步加快在中國的上市速度,從而為提高中國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出品:南方都市報科學新聞工作室 主持:陳養凱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實習生 易英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