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名叫《唐太宗李世民》。劇情不太記得清了,但李麗芬演唱的片頭曲卻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尤其是歌詞,到現在都還能從頭唱到尾——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美得無處藏。
人在身旁,如沐春光,一死也無憾。
……
啊~
讓我拱手河山讨你歡,
萬衆齊聲高歌千古傳。
你看遠山含笑水流長,
生生世世海枯石爛。
啊哈,
今朝有酒今朝醉啊,
愛不釋手你的美啊,
莫等閑白了頭才後悔……
真的,那時候特别羨慕,當皇帝多潇灑啊,坐擁江山美人,還有美酒佳肴,想什麼時候醉就什麼時候醉。
劇照
後來知道,歌詞裡面本來寫的是“今朝有你今朝醉”,我自動給它代入成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小時候哪知,有“你”沒有酒,怎麼醉?
也是後來才知,這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其實與皇帝随心所欲的生活,跟人生得意啊、輝煌啊壓根兒沾不上邊,它出自一位人生、仕途都很不得意的詩人之手,是為了自遣而作。
這首詩在有的人看來句句都道出人生真谛,寫得實在太有道理;也有人覺得思想太過消極。你覺得呢?
《自遣》
唐·羅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詩如白話一般,且多用疊字疊詞。古詩本忌重字,但這首詩細細一看每句都有重複用字,讀來卻别有一番韻味。跟主題相和,頗有一種放開束縛,放飛自我的感覺。
他說:人生啊,得意的時候便高歌一曲,失意時就讓它随風去吧;整天愁恨滿懷日子也照樣如流水般度過。我們現在常說苦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不如笑着過。意思都一樣,還是詩人的語言更耐咀嚼。
道理都懂,如何做到呢?後兩句詩是前兩句的深化。他講,今天手中尚有酒,那就不如幹了它,一醉方休;明天有愁來就明日再愁吧。
倡導大家放下憂愁,珍惜眼下,及時行樂的詩句有很多,李白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還說“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裡”;杜甫也有“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他說仔細想想事物的道理就知道應該及時行樂,何必為人世浮名牽絆自身?
但每每當人陷于低谷,想要飲酒自遣時,首先想到的仍是羅隐這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幹了眼前這杯酒,一醉解千愁。
酒是否能解愁需要打上一個問号。但詩裡所表達的是面對人生得意或失意的一種态度,有其特定的時代與身世背景,并非一個“消極”能夠概括。
羅隐處于政治腐敗的晚唐時候,他自負有才,性格狂放,有理想有追求,現實卻讓他處處碰壁。不僅長得醜,更是“十試不第”,屢敗屢戰,卻還是怎麼考也考不上。索性就放飛自我,詩怎麼嘲諷怎麼寫。
所以我們所熟悉的羅隐詩大多都是“神轉折”——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嘲鐘陵妓雲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鹦鹉》)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蜂》)
真的是句句帶刺,别有所指,太絕了。
回到《自遣》詩。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代社會裡,人要修煉自身,常常強調要“隐忍”,即“得”要低調,“失”要淡定。這就意味着,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壓抑一部分自我,不能表露太多,在職場之中尤其如此。甚至有時候在家人面前,為了不讓他們擔心,我們也隻能說一部分、藏一部分。
所以,如果能像詩中這般偶爾敞開心性,暢快灑脫,也未嘗不是快事一樁。人活一世,固然想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境界,但如果達不到,“得即高歌失即休”,也未嘗不好。
ps:飲酒需适度,醉酒傷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