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上個月舉辦了他的“Eason AIR”線上音樂會。有翻唱有原唱,幾首歌的份量,誠意滿滿,彌足珍貴。
“久違了”的情緒在網絡上發酵的結果就是,大家紛紛開始交換各自珍藏在心底的那些“陳奕迅的冷門歌”。然後再回過頭去細品,發現真的好好聽。
有音樂博主說,“冷”這個字對于歌手來說,其實是褒義,因為它代表了這個歌手更多鮮為人知的側面。
Eason自己倒是顯得坦誠又随性。談及選歌,他說他沒有特别的主題,就是突然一下的神來之筆,自己也覺得好聽又适合當下大衆的情緒。
依循“冷門”的主題,我想把我新獲得的兩首陳奕迅的歌分享給你。一首來自音樂會,一首來自專輯。
并且我也想問你,陳奕迅的冷門歌,你覺得哪首最好聽?
第一首《冷雨》。對我的耳朵來說,《冷雨》既是一首老歌,也是一首新歌。
說它老,是因為我第一耳朵就發現,它的曲子和莫文蔚的《雙城故事》一模一樣,并且它也是早于《雙城故事》發行的一首七十年代的作品。
說它新,是因為我還從來沒聽過這個版本的填詞。也是第一次聽陳奕迅唱起重新編曲後的這版。
俏皮的動感,巧妙地鍊接着複古和現代——一到沙灘,心裡的冷雨也就散開了。
第二首歌,《龍舌蘭》。也是近期偶然間的一耳朵,便在2018年那張《L.O.V.E》裡聽來的。怎麼說呢……如獲至寶吧!
有人說它和《葡萄成熟時》很像,但聽上去卻比它還老。Eason接受采訪的時候說,自己剛開始還不太接受這首曲子,後來讓陳詠謙專門寫了老氣的歌詞,才制作出了這麼“老”的一首歌。
就覺得,它有一種來自九十年代的魅力。我特别喜歡最後一部分的留白。像是某部港劇的插曲,愛恨交織,恩怨纏綿。
我在我的朋友圈分享了這首,很巧,沒聽過的人也不少。如果剛好你也沒有聽過,那麼恭喜你,這又是一首“新歌”了。
我把“冷門”的議題分享給了身邊的幾個朋友。問他們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和推薦。
我的朋友@李老師 給我發來《你會不會》。覺得熟悉,又一時想不起,我隻好下意識地唱出錯誤答案的下一句……
我其實也沒有聽過這首,第一次聽,隻覺得它曲子裡的那些半調很憂郁。
@李老師 對這首歌的情感共振,是把那些悲情的句子和橋段,都對應到自己的感情裡去。然後一觸即發,彌足深陷,裹足不前。
@阿塔 給我推薦《與我常在》《與你常在》。一首是陳奕迅在内地成名之前的一首老歌,也是一首好聽又上口的情歌。
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呼應自己之前的作品,所以有了另一首《與你常在》。從愛情到友情,天地更廣,意境更闊,是屬于陳奕迅的chill。聽着簡單但其實挺高級。
讓她印象最深的一版《與你常在》,是疫情期間,陳奕迅在維港邊上開的那場線上音樂會。
“常與你一起/乘搭最早的班機/同細賞穿洲過省之美”……那時候聽,真的特别感動。
@吹風 把他歌單裡的陳奕迅都分享了給我。他說他最喜歡《七百年後》。
陳奕迅唱慢歌,聲音有一種叙事感,在表達情緒上自成一派,不需要伴奏就能把你帶入進去。
對@吹風 來說,這是一首他沒有專門去學的歌。他說要聽陳奕迅唱才有那個味道,所以也常忘記這首歌,它通常會出現在陳奕迅主頁的最下面。
陳奕迅的資深歌迷@胖老師 一提起陳奕迅,打出來的字似乎沒有窮盡。
他說他最喜歡的是《是但求其愛》。因為歌名拗口,所以很多人不曉得,自然也冷門;戳他的,除了陳奕迅的嗓子,葛大為的歌詞也特别好。
在寫這期稿子的時候,我又添加了一首《Crying In The Party》。加上之前的那些或冷或熱的作品,我的日常歌單裡,也有了我的聽覺審美裡所鐘愛的陳奕迅。
@胖老師 問我,去KTV通常會唱那三首陳奕迅的歌?我的回答是:《落花流水》《裙下之臣》《Last Order》。
他說《Last Order》是他覺得陳奕迅為數不多的、粵語不及國語好聽的作品。我覺得也是。
也有先入為主的原因吧,總覺得粵語版本沒有國語那種,爛醉于打烊酒肆的慢條斯理和痞裡痞氣。
陳奕迅其實不算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偶像,但每一次聽到這些,還是會感慨,也會沉醉于它的後勁。
這樣看來,陳奕迅趕不趕快出新專輯都不重要了,開演唱會吧,把這些我們珍視過的寶藏,一首一首地唱來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