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對農業的影響還通過生長期、霜凍和積溫等概念表現。
一年中植物顯著可見的生長期間,稱為生長期;氣候生長期是植物可能生長的時期,也可用無霜凍期表示;而實際生長期是植物從播種到成熟的日期,多年生植物從返青到枯黃的日期,也稱作物生長期。生長期與溫度條件有着密切的關系,在一定溫度以上可繼續生長的期間就成為生長期。通常,日平均氣溫5℃作為界限。
在幹旱地區,水分條件往往決定着生長期的長短,而生長期的長短決定着植物(尤其是樹木)分布的界限:生長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緯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不同作物品種的生長期
無霜期一年内終霜(包括白霜和黑霜)日至初霜日之間的持續日數,即一年内終霜日至初霜日之間的持續日數,通常用地面最低溫度大于0℃終、初日期間的天數來表示,由于百葉箱氣溫一般比地面高出2℃左右,因此也有用日最低氣溫大于2℃的持續期近似地作為無霜凍期。
初、終霜凍對作物的生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民間常有諺語,如“桑葉逢晚霜,愁煞養蠶郎”、“晚霜傷棉苗,早霜傷棉桃” 、“棉怕八月連天陰,稻怕寒露一朝霜”等等。5月份以前出現終霜凍,僅對育苗移栽的作物有影響,6月份出現終霜凍,對大多數出苗的作物就都有較大影響;秋季初霜凍如果出現在9月下旬對大多數作物影響不大,如果在9月下旬對大多數作物影響不大,如果在9月中旬出現初霜凍将影響大多數作物的安全成熟,造成減産和水分過大。
積溫學說即某一時段内逐日平均氣溫的累計值。主要有活動積溫、有效積溫、負積溫、地積溫、日積溫等概念。一般以℃為單位,有時也以度·日表示。
積溫是衡量作物生長發育過程熱量條件的一種标尺,也是表征地區熱量條件的一種标尺,常作為氣候區劃和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标,以衡量該地區的熱量條件能滿足何種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積溫,即植物從播種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溫度的累積。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積溫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有效積溫(A)。
有效積溫即日平均溫度(ti)與生長下限溫度(B)之差。比如說,日平均溫度為15℃那天,對生長下限溫度為10℃的作物來說,當天對該作物的有效溫度為15℃-10℃=5℃。有效積溫的計算,作物在某時期内有效溫度的總和。即:A=
(ti≥B)(當ti<B時。上式中ti-B取值為0)
不同的積溫概念有什麼區别呢?活動積溫統計比較方便,常用來估算地區的熱量資源,有效積溫穩定性較強,比較确切,常用來表示作物生長發育對溫度的要求;負積溫是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溫度的累加稱為負積溫。即日平均氣溫小于0℃的日平均氣溫總和,表示嚴寒程度,研究作物越冬的抗寒能力和作物(如冬小麥)經手寒冷鍛煉的程度;地積溫即某一深度的土壤溫度日平均值累加;日積溫為逐日白天平均溫度的累加。
積溫學說有很多應用。積溫是作物與品種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為引種與品種推廣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避免引種與推廣的盲目性;積溫還可作為物候期預報、收獲期預報、病蟲害發生發展時期預報等的重要依據,農作物長勢及産量預報的重要因子;積溫還可用來分析地區熱量資源、編制農業氣候區劃的熱量指标,為各地區确定種植制度提供依據;負積溫的多少,有時做為低溫災害的指标之一;日積溫可用來分析一天内作物生長發展與溫度的動态關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