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誰的人口更多?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楊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廣深誰的人口更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85664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800752
在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趨近于零的背景下,廣東卻連續多年穩坐“第一生育大省”。
2021年,更是成為31個省份中唯一出生人口超百萬的存在,比第二名河南足足高出39萬人。然而,排除掉自然增長的部分,廣東機械增長的人口僅為2.81萬人。
換句話說,廣東純粹倚靠流動帶來的人口,已站在“零增長”的門口。
誰在拖廣東的後腿?目前,除了揭陽之外,其餘15個廣東城市均已公布人口數據,廣東的人口困境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2021年常住人口增量縮水近七成,“主引擎”廣州、深圳,乃至整個珠三角人口增速都大幅放緩。
具體看來,廣深的人口增量為何大減速,珠三角内部呈現出哪些新特征?粵東西城市又有何新變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85664
截至目前,有26個省份發布了2021年出生人口相關數據。
有10個省份人口出現自然負增長。其中,包括江蘇、湖北、湖南、内蒙古和山西均是近幾十年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
與之相比,廣東依然維持較高的自然增長率(4.52‰)。從數據來看,去年廣東機械增長僅為2.81萬人,而自然增長人口達到57.19萬人。
這背後是廣東較高的生育意願——2021年廣東出生率達到9.35‰,倘若回到疫情之前的2019年,這一數值更是高達12.5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廣東持續多年穩坐“生育第一大省”的核心動力。
從各大區域看,誰的貢獻最大?
在出生人口指标上,廣州以11.8萬人的出生人口量暫時領跑。與此同時,廣東東西兩翼的茂名、湛江和汕頭出生人口量分别為9.03萬人、8.41萬人和7.63萬人,為廣東撐起百萬出生人口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不過,要數最能生的城市還得是汕頭,去年出生率高達13.2‰。作為人口結構較為年輕的粵東城市,其性别比(101.85%)是廣東最為均衡的城市之一,生育意願較為強烈。
除了汕頭之外,東莞、湛江、廣州、佛山、茂名的出生率分别為12.03‰、12‰、11.82%、11.53‰、10.99‰,一起構成廣東生育軍團的頭部陣營;陽江、江門、梅州、雲浮、韶關、珠海則跑輸全省大盤。
從自然增長率來看,湛江、中山、汕頭均在8‰以上,東莞以7.95‰的速度緊随其後。作為廣東第三個千萬人口的城市,東莞也正在成為新的年輕人“收割機”,“七普”顯示,東莞15—59歲人口占比81.41%,平均年齡僅約34歲。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18577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成功衛冕“生育第一大省”的同時,常住人口增量卻連續多年縮水。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腰斬,2021年增量更是縮水近七成。
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常住人口12684萬人,但是人口增量僅為60萬人——低于浙江的72萬人,“人口增長第一大省”也被後者奪走。
外來人口流入的較大差異是二者位次變化的重要因素。具體到城市維度而言,廣州、深圳這對主引擎的“急刹車”是主要原因。
在2010至2020年的十年間,深圳平均每年增加70多萬人,廣州平均每年增加60多萬人。而在2021年,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别為7.03萬人和4.78萬人,同比縮水超過八成。
這與廣東全省新增人口縮水比例大緻相當。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2016年至2021年,廣東常住人口增量分别為230萬人、233萬人、207萬人、141萬人、135萬人、60萬人,廣深兩市占比分别為70.68%、68.61%、63%、54.87%、70.96%、19.68%。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在5月11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口的分流是一個重要因素。近年來,長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的經濟發展也很活躍,包括各地省會城市,這些都對人口有一定的分流效應。其次,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年,對常住人口數據的短期波動造成一定影響。
“珠三角地區的産業結構調整也是重要因素,原來的勞動力密集型産業逐漸向以汽車制造等為代表的技術密集産業轉型。”胡剛認為,
珠三角産業升級,大量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向外地甚至越南轉移,對人口的需求有所下降。城市化過程中,制造業人口逐漸向各類服務業人口轉化,大灣區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比重增加。加之,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較大,也會導緻常住人口數據出現一些短期波動。
這是廣、深乃至整個珠三角人口增幅趨緩的重要原因。2021年廣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别為1881.06萬人、1768.16萬人,合計占據全省人口總量近三成,但是卻已經接近兩地的人口天花闆——
根據廣深兩地最新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廣州、深圳的人口上限或将定格在2000萬人和1900萬人,僅剩增長空間合計不超過300萬人。
與此同時,鄰深、鄰廣的制造業強市東莞和佛山人口增量回暖,正在打開珠三角新的想象空間。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26389
緊鄰廣州的佛山,正在敲響“廣東第四個千萬人口城市”的大門。
2021年,佛山緊随東莞,常住人口達961.26萬人,離千萬級别人口城市僅差38.74萬人。更為亮眼的是,其以9.38萬人常住人口增量超過廣州(7.03萬人)、深圳(4.78萬人),領跑廣東城市。
分區域來看,鄰近廣州的南海區、順德區常住人口分别為371.93萬人和326.94萬人,增量分别為4.14萬人、3.38萬人,占據佛山人口增量的七成左右。
有分析認為,佛山近十年來人口的迅速增長得益于廣佛同城不斷推進,包括廣佛地鐵開通以及樓市政策等因素影響,使得其承接了大量外溢人口。
除此之外,鄰深、鄰廣的東莞也收獲滿滿。2021年,東莞常住人口增長5.32萬人,跟去年同期增量(2.86萬人)相比擴大八成。從全省人口比重來看,佛山和東莞從2010年的6.90%、7.88%,分别上升至2021年的7.58%和8.31%。
在胡剛看來,東莞和佛山的人口增長跟廣州、深圳的溢出效應有一定關系,因為周邊城市相對房價和租金成本較低,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的比重也比廣深要高,對于人口的需求更大。“相對來說,現在人口增加主要還是‘量大面廣’的模式,高科技人才畢竟占少數。”
這也是珠三角區域人口增幅放緩背景下出現的新趨勢。
從更大的維度來看,珠三角人口增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廣東兩翼的粵東地區(汕頭、梅州、汕尾、潮州、揭陽)和粵西地區(湛江、茂名、陽江)的人口增幅卻正在回暖,其中五個2020年同期負增長的城市在2021年整體回正。
從粵東來看,2021年梅州(0.59萬人)、汕尾(1.75萬人)、潮州(0.8萬人)、揭陽(3.81萬人)人口增量扭轉多年負增長的頹勢,粵西的湛江也由負轉正,并且将常住人口增量提升至5.02萬人,與深圳相當。
胡剛表示,“近年來廣東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正逐步調整,粵北主要是生态保護和控制,而對粵東、粵西發展的政策和投資的支持力度都很大,所以就會吸收一些就業人口。”
這也正是“人随産業走”的邏輯。
胡剛認為,粵東、粵西發展制造業的條件已經具備,可以把高科技産業和服務業放在珠三角,“一般性制造業可以放在兩端(粵東、粵西),就像大金(重工)這樣的企業是需要港口的”。
“但不管怎樣,大的趨勢是人往高處走。總的來看,未來廣東人口還是會繼續向珠三角,向大灣區集中。”胡剛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