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陽氣生發時,患有哮喘、過敏等疾病的人總會被勸告要少吃“發物”。但你真的清楚“發物”指什麼嗎?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楊力,告訴你生活中常見的“發物”都有哪些。
丨生命時報特約撰稿 楊力
從中醫角度,所謂“發”,可以理解成“誘發、引發、助發”。原本有慢性疾病的人,體内存有“伏邪”,如果吃了“發物”,就可能誘發原有的慢性病,導緻疾病反複發作。而如果體内沒有“伏邪”,身體健康,根據自己的體質适量吃些“發物”則是無害的。生活中常見的“發物”有以下幾類。
1動風發物。
它們容易引動内風,是春天特别要少吃的一類,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動風升陽的發物,多為熱性食品,如豬頭肉、公雞肉、鵝肉等。吃後容易誘發皮膚病,還可能造成頭暈目眩、手足心熱,嚴重時引發中風、驚厥等證。因此有高血壓、頭風痛及癫痫的病人不宜食用。
第二種是風性發物,指風性竄動但不升陽的食物,如海鮮魚蝦蟹等。此類發物對過敏性疾患,如荨麻疹、過敏性哮喘等,有誘發及加重作用。又因其含有嘌呤類成分,痛風患者也不宜食。
不過,因為動風發物對陽氣有較好的托舉作用,有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症狀者可以适量食用。
2動熱發物。
生姜、花椒等刺激性調味品,羊肉等溫補腎陽的食物都屬于這一類。它們大多味重,吃多了易耗氣血,誘發胃出血等各種出血症狀。
愛上火的人忌食這類發物,吃多了會加重火氣,引起口腔潰瘍、牙龈腫痛等不适。但怕冷的寒性體質卻很适合,可以溫補陽氣。
3動痰濕發物。
糯米、豬肉等都屬于這一類,會助濕生痰,不适合體内濕熱有痰的人吃。這類人多有身體困倦、吃飯不香、大便黏膩等症狀,尤其在農曆6月份濕氣重時症狀加重。
但是,助濕發物一般會有生津止渴的功效,有口幹舌燥、咳嗽、肌膚幹燥等陰虛症狀的人,可以适當多吃一些。
4動氣血發物。
有的人一喝酒就上臉,皮膚過敏的人一喝酒則渾身發癢,就是因為酒是動氣血的發物。此外,辛辣的胡椒、小米辣、芥末等也屬于這一類,吃多了氣血會突然上行,有眼底出血、胃出血、皮膚紫癜及各種出血症狀的人要少吃;有濕疹、過敏性皮炎等皮膚病的人也要忌口。
不過,這類食物能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利用其善于引血走動的特點,可用來防治頭痛、肩周炎及各類風濕性疾病。
此外,一些氣味芳香的食物,如香椿、香菇、香菜等,因其性走竄,也易引發皮膚病、潰瘍口瘡和哮喘,應适當忌口。而且,春季乍暖還寒,要少吃積冷食物,如西瓜、冰激淩等,容易導緻“寒邪”傷脾胃。春天風大,還要當心外風引發内風,不要過早脫下外套,出門可以戴頂帽子。
轉自生命時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