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生态式幼兒教育

生态式幼兒教育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3 23:59:24

生态式幼兒教育?在生活化教育理念視域下,随着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的深入,走進自然的兒童學習路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我們看來,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師從于自然,當是兒童成長中應該建立起來的人生觀之一這裡所謂的“自然”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引導幼兒向自然學習;二是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自然天性,即遵循兒童發展的内在規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生态式幼兒教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生态式幼兒教育(找尋有自然味的幼兒教育)1

生态式幼兒教育

在生活化教育理念視域下,随着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的深入,走進自然的兒童學習路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我們看來,道法自然,敬畏自然,師從于自然,當是兒童成長中應該建立起來的人生觀之一。這裡所謂的“自然”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引導幼兒向自然學習;二是教育要遵循幼兒的自然天性,即遵循兒童發展的内在規律。

當然,自然教育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觀點,當下很多幼兒園都在踐行自然教育,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感到困惑的是:我們身邊不缺自然,缺的是教育,如何在兒童、自然、教育三者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結?如何在自然主義教育實踐中找尋到真正具有“自然味”“兒童味”的文化表達系統?這就需要我們在辦園思想、管理機制、課程創生、環境創設等方面,不斷地打開、突破與重建。所有這些,如果要聚焦到一點的話,那就是課程建設。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園初步形成了自然教育課程開發的三條主要路徑:

資源 :以“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兩條主脈絡引領

自然教育觀是要讓兒童回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自然,回到兒童自然的、生長的節奏,回到真實的、複雜的生活。我們的教育則要去應和節奏,開放“沒有邊界沒有圍牆”的學習世界,營造一種舒适、生态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毋庸置疑,自然、社會、生活是幼兒學習最豐富、最生動的來源,是幼兒教育的必然取向。蘇霍姆林斯基視大自然為“活的思想的發源地”“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陳鶴琴先生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理論,可見大自然對兒童存在的教育價值何其珍貴。

基于此,在課程内容選擇上,我們更多地憑借地方資源,針對各種資源的性質和典型特征,甄别、優選出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生活且具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将之有機整合進不同的課程實施計劃中,制定相應的課程實施方案。

從所處區域背景看,我園坐落于福地常熟、地處虞山北麓,土壤膏沃、歲無水旱的平原氣候孕育出鐘靈毓秀、物産豐裕的生态環境。通過對虞山資源的梳理聚焦,我們以“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兩條主脈絡引領,分别架構出“山之物——自然探究益智課程”“山之魂——親子體驗生活課程”“山之坊——怡情山水藝術課程”這三大課程闆塊。每一課程闆塊下又延伸出多個目錄分支,例如,“自然探究益智課程”下設有養植課程、布藝課程、泥趣課程,“親子體驗生活課程”下設有閱讀課程、遠足課程、飲食課程,“怡情山水藝術課程”下設有創意課程、曲藝課程、建構課程。而後,根據課程所涉及的領域進一步細化分解,生成子單元主題,例如,養植課程細化為采菌蕈、尋草藥、探蟲鳥三個子單元,布藝課程細化為好看的布、好玩的布、有用的布三個子單元。通過分層梳理,層層推進,以保證虞山資源與兒童經驗間建立起一條自然、适宜又時時充滿挑戰的通道。

在對這些資源從“1到許多”的演變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自然的教育是無聲無痕的,它給孩子們的遠不止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拓展、精神的愉悅……孩子們浸潤在大自然中得到的禮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和意料,因為它給孩子們的是生命融合的整體性教育,吻合了“給幼兒以完整的眼光”的教育主張,體現了一種完整意義上的教育觀。

工作坊 :将“遊樂自然”理念融入環境規劃中

環境,是開啟幼兒學習的一把鑰匙,也是幼兒園的課程内容之一。為了讓環境真正成為課程,我們将兒童元素、自然元素納入到功能室建設中,站在兒童的視角去改造和設計幼兒園,将“遊樂自然”的辦園理念融入到環境規劃中,從兒童的視角凝練繪制“自然教育”的關鍵概念圖譜,讓園裡的每一個空間“說話”,更好地支持兒童自然真實的表達。

具體來說,一方面改造室内專用功能室:從自然資源入手,在室内創設了布藝坊、印刻吧、百草園、木工坊等專用教室;另一方面改造戶外遊戲坊,将幼兒園最初設計中的西面停車位改造成幼兒遊戲坊,創設了草編坊、石藝坊、農耕坊、泥趣坊等,這些特色坊、功能館的改造,不僅拓展了幼兒學習的空間,而且展現出與衆不同的文化感召力,形成彰顯美學意蘊的幼兒成長空間。

為了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我們在管理機制上,采取以下一些變革措施:一是采取周期式活動,即打破各班輪流進室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各坊可容納的幼兒數,在幼兒自願報名的基礎上,混齡編班,以一個學期為一個周期,“一坊一周期”的形式使學習更有深度。二是采取菜單式活動,即幼兒自主選擇“菜單”,根據“菜單”進行指定命題創作,在一個周期結束後,開展作品展示會,接受同伴、家長的評價,以此達成幼兒一個周期内的體驗與發展。三是采取聯動式活動,即以一張“訂單”打破坊與坊、材料與材料的學習界限,幼兒不再是單一地在工作坊内完成創作,而是可以走出自己所在的工作坊,進行互動聯合創作,共同解決問題。

這些管理機制的介入,目的是為了打破學科界限,有機組織課程内容,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和方法,從而喚醒幼兒經驗,讓幼兒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完整發展。如此,在生态、自然、富有野趣的工作坊遊戲活動中,幼兒與環境、材料、同伴、教師親密互動,體驗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意趣。

主題節 :以文化資源為載體建構自然教育課程

幼兒的學習不是獨立的,而是在幼兒園、家庭、社區的相互作用中建構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構知識、情感和人格的。因此,在自然教育課程建構中,我們始終秉持的一個理念是“全息化”,即以“全要素”“全方位”“全參與”的重組思維架構課程内容,通常以主題節的方式串聯生發出一系列的學習體驗活動。

依托虞山文化的張力,我們創設了“山之靈生态節”“山之趣民俗節”等主題節日,在這些主題節日中,涵蓋了社會、科學、藝術、語言、健康多領域的教育内容,從而使“遊樂自然”的理念滲透落實到流程管理、教師成長、家長參與等各個方面,有效豐富了幼兒園課程的表達。

例如:結合“山之靈生态節”,我們将二十四節氣轉化為幼兒的課程,在春分日開展了“草長莺飛間·春分農耕樂”習俗體驗活動。小班幼兒通過“春耕讨論會”制訂春耕計劃,在教師和保育員的協助下,開墾土地、播灑希望、精心耕耘。中班幼兒走進田間地頭采集美味,初步感受采草頭、擇草頭、做草餅等傳統活動。大班幼兒玩起了民間遊戲“豎蛋”,親身體驗了畫春牛、贈春牛的習俗。此外,我們帶領幼兒進行“谷雨前後,栽瓜種豆”“驚蟄種花生”“秋分挖蓮藕”等活動,把握自然教育契機,将傳統農耕文化引入常态化教育,讓幼兒感受到華夏祖先凝結在時間裡的智慧。在這師幼共建的“有根基”的遊戲環境中,孩子們在“潤物細無聲”式的人文滋養中,親曆家鄉文化,進而對傳統文化産生認同和共鳴。

在這幾年的課程實施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課程,都是基于自身園所土壤而産生的,即便課程形态不一,但骨子裡的精神是一緻的,那就是指向兒童自由、完整、富有質量的發展。自然教育課程,說到底,就是“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傳統文化”,我們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緻敬童年的多樣,善納兒童的成長。

(作者系江蘇省常熟市遊文幼兒園園長)

《中國教育報》2021年02月21日第2版

作者:宗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