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從骨從豊。骨頭、骨骼好理解;豊要講一講。
豊(lǐ)同豐(fēng)。《玉篇•豐部》:豐,大也。俗作豊。
豐,甲骨文,像豆中盛放着物品的樣子。豆,是一種高足器皿;所放物品,有人說是兩串玉;有人說是樹苗。玉串也好,樹苗也罷,意思都是指财富多、數量大。
《說文》:豐,豆之豐滿者也。
豊與豐相同,《說文》:豊,行禮之器也。古代祭祀時,器皿當中盛滿了祭品,所以許慎說是禮器。
豐,也有甲骨文,《說文》:艸盛豐豐也。是草茂盛的樣子。“豐”與“豐”通用,後來兩字合一,選用豐字。所以兩者不是繁體字和簡化字的關系。豐收、豐盛、豐富、豐盈,還特指體态豐滿。
弄清楚了豊—豐的關系,再來看體—體。
體、體,原本是兩個字,“體”是愚笨之“笨”的本字,意為愚劣、粗笨;體字曾出現過“骵”“躰”等俗體字,“體”也是其俗體字之一,取義體為人之本,後世通行用“體”,本義:身體。
這是金文體,甲骨文中未見體字。體,也有寫作軆、的,從骨、從身與從肉表義相通,跟豊、豐(豐)會意,表示骨骼肌肉衆多且豐滿,從而構成人體。
所以《說文》體:總十二屬也。段玉裁注,十二屬者:頂、面、頤,首屬三;肩、脊、臀,身屬三;肱、臂、手,手屬三;股、胫、足,足屬三也。很顯然,首、身、四肢便是人體的全部。
值得注意的是,體(體)是身體外部所能看見的各個部位的總稱。
于是,凡有形質的萬物,其本身或全部皆可謂之“體”,如物體、固體、液體、形體、體積、個體、全體、主體等等。
本無形或較為抽象之事物,其外在總體表現形式,亦可稱之為“體”,如事體、國體、政體、體統、體裁等等。
攝影 童妍真
體,身體,全身的總稱。漢字取象源自人體的,僅《說文》中,人,部下收字244 重文14 部首共259字,其下又演化出難以勝數的漢字。說文小篆構形分析表明,構字量最大的10個成字構件中,6個與人相關:人、心、手、言、女、口。近取諸身,就近取人自身之象來觀照世界,成為漢語思維的認識擴展之道。
所謂體會,也叫體認,體悟,體察,體知,就是用自己的身體去領會世界、擁抱世界。體會就是用身體與其周遭的世界來相會。如,山頂,山腰,山腳,針眼,鋸齒,洞口,麥須,鞋舌,木耳,指針,果肉,風吹。律詩分為四聯:首聯,颔聯,頸聯和尾聯。
體會,正是以身體為本,實現感受和認知世界的途徑、方法和能力。身體,是天人合一的扭結,是認知的原點,是存在的依據。
附帶提一提,禮-體,被認作同源詞。
前面講過,豊,行禮之器。禮(禮)古訓為體:禮(禮)也者,猶體(體)也。體(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禮記·禮器》)。身體(禮通過身體來表現)是儒家心目中的共同體和諧的必要條件,因為禮不僅允許,而且實際上要求個人參與它們的演習。
得體的行為、禮儀、禮貌,它反映了這樣一種期望:行禮對于某人自己來說,是在沿襲形式化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中,把自身良好的素養展示出來。從儒家的禮教到現代學校的禮儀教育,都是通過對人體的儀式化的規訓來實現對人之精神的熏陶。
為您鍊接
象思維(37)體會
漢字解象(29)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