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6公伯寮(liáo)愬(sù)子路于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譯文:公伯寮向季孫告發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孔子,并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把他陳屍于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在這裡,孔子又一次談到自己的天命思想。"道"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論語》中的“天命”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後來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如果說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麼周公便是開啟者,周孔思想一脈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損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觀。在《論語》中,由孔子直接講“天”的有12處,除去天命外,與天相關的有15處,《論語》中與“命”有關的有《雍也》、《泰伯》、《子罕》、《先進》、《憲問》、《季氏》。
“天命”在《論語》中正式出現過的隻有兩處:一是《為政》篇中的“五十而知天命”,二是《季氏》篇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此外還有四處值得一提:1、《雍也》篇中的:“亡之,命矣夫!”2、《先進》篇中的:“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3、《憲問》中的:“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4、《堯曰》中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的天命觀作為他的又一個重要思想,貫穿于整部論語的始終。首先,孔子是從自身的經曆,肯定天命的客觀存在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歲起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了;四十歲做到了不被外界所迷惑;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六十歲能正确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了;七十歲能随心所欲而不會越出規矩。可見,孔子在五十歲之前,并不知道“天命”一說,這可以用孔子五十歲之前的所踐所行來佐證。五十歲之前的孔子一心想恢複“周禮”,用自己的仁義道德那套道理周遊列國,四處遊說,結果卻是到處碰壁,弄得灰頭土臉,隻得自己嘲笑自己“惶惶如喪家之犬”。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呢?原來,直到孔子五十歲,學生商瞿告訴孔子去學周易,他才從周易中悟出道理:原來是“天命不可違”啊!孔子感歎道:“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如果再給我多活數年,用五十歲學習《易經》得來的思想處世待物,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呀!從此,孔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不僅極少談利益,而且對天命和仁德贊賞有加。
正因為建立起了牢固的天命觀,所以孔子一次閑聊時對他的學生子貢說:“莫我知也夫!”子貢說:“何為其莫知子也?”孔子回答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一個萬世師表的豁達心境,也看到了一位人間聖人對上天的敬畏。 孔子不僅自己對上天抱有敬畏之心,也勸導周圍的人要敬畏上天。一次他聽學生子服告知,他的另一位學生公伯寮在季孫面前诽謗子路,孔子說:“道之将行也與,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意(客觀)決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這裡孔子再一次強調了自己的天命觀:“道”最終能否推行,在天命而不在人為,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子還強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因不懂天命而不敬畏,也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并且輕侮聖人之言。在孔子眼中,大人、聖人都是因天命而降生于世,所以他是将這兩者與天命并提而論的,并以此作為區别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線。
《論語》最後一節《堯曰》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可以說,這是孔子對君子的最高度概括了。不懂得天命,就不能稱為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就不能識人。 即“知命”、“知禮”、“知信”,成了君子立身處世之“三要”,而“不知命”自當其首。不知命者連君子都談不上,更遑論“知禮”和“知信”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