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月9日,武岡市住建局駐同保村第一書記方軍推薦一篇文章《一個“契”字破解淵明千年桃源之謎》給我。他說同保村正在尋找開發同保山的合适途徑,正愁沒有好的突破口,沒想到黃祥明老師主動獻策上門。真是天時地利人和,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第二天與作者黃祥明老師相約一聚,談興甚濃。2月13日,在方軍第一書記和同保村支書向書記的陪同下,親自踏勘了現場,覺得黃老師分析論證頗有道理。晚上又與資深武岡曆史研究者唐江濤老師探讨一番,雖然存在較大分歧,但總體對同保村開發“武陵源”漂流休閑文旅項目的思路一緻贊同。
我們無意也無需與常德等“桃源”争名,我們如果能建好一處武岡人心中的“桃花源”景點,那一定是武岡人的心願和福祉。現将黃老師的文章全文錄下,供大家議論探讨,以便收集更多“證據”,為政府提供更好的參考,更為未來的武岡“桃源”提供更豐富的人文資料。
一個“契”字破解陶淵明
千年桃源之謎
黃祥明
前言
陶淵明(公元365-427)筆下武陵桃源究竟在哪裡?這可是個争論了千年不決的話題。全國主要有湖南常德,河北盤山,湖北竹山,江西星子廬山,重慶大酉洞,安徽黟縣赤嶺,河南南陽青杠,雲南壩美,貴州銅仁,江蘇高公島,台灣基隆,湖南武岡這12個桃源各有其理由,甚至還有法國安錫等國外桃源,都說是陶淵明筆下桃源。那麼究竟哪裡的桃源才是陶公筆下桃源呢?本人與武岡文物局王長永老師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結論就在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簡稱陶公、桃記、詩記,下同)字裡行間裡,結尾契(xie)字破解千年桃源之謎,何以為證?請細細看分明。
考略一:《桃花源記》之時間、武陵、水名
把陶公桃記與詩記聯系起來分析考略,是互為補記的關系,單獨分析桃記或者詩記,所記事件或景物描寫似乎難以分析準确,将桃記與詩記互補上去,就明白無疑了。桃記以記體名篇,必有時間、地點、人物,那就順記道來。桃記開宗明義:“東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就确定在東晉太元年中(公元376-396)以前就有的“武陵、溪水”名稱,陶公才能寫進桃記裡,東晉以後出現的同名稱,陶公不可能預言記之,當然排除在外不算,這就縮小了範圍。那麼這個武陵漁人是武陵郡、武陵縣、武陵鄉、武陵村漁人,還是武陵蠻漁人?陶公未直言記之,所以引起千年争論話題。隻要把武陵漁人确定了,就迎刃而解了。先用排除法分析考略,就簡單明朗化了。
最早出現武陵郡是在西漢高祖帝五年(前202),治所在義陵縣(今湖南溆浦縣南),轄境相當今湖北鶴峰以南,重慶秀山以東,貴州銅仁以東,廣西龍勝以北,湖南湘西北、湘西南地區。東漢時郡治所遷移至臨沅縣(今常德市),轄境略有縮小。西晉時将荊州一分為二,分離出湘州,轄境為洞庭湖以西以南,資江流域以南,領長沙、邵陵等10郡(今嶽陽、長沙、株洲、衡陽、郴州、婁底、邵陽、永州地區)。武陵郡仍然歸荊州管轄,轄境為湘西北11縣(今常德、張家界、吉首地區)。資江流域湘西南11縣歸湘州邵陵郡管轄(今婁底、邵陽地區)。東晉時基本沿用西晉建制,州制基本不變,僅在郡縣制上有所合并,湘州10郡合并為長沙、湘東、營陽、桂陽、零陵、邵陵6郡。也就是說東晉時,上述12個桃源中,唯有一個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唯有梁州上庸郡武陵縣(今湖北竹山),武陵城、武陵鄉、武陵裡(村)唯有湘州邵陵郡武剛縣(今湖南武岡)。那麼用陶公桃記東晉太元年間武陵名稱來框定,河北盤山、江西廬山、安徽黟縣、河南南陽、雲南壩美、貴州銅仁、江蘇高公島、台灣基隆不在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縣、鄉、村範圍之内,顯然與武陵桃源無緣。那麼最後剩下的就隻有湖南常德,湖北竹山,湖南武岡3地在武陵郡、縣、鄉、村範圍了。
陶公桃記不用桃花園,而用桃花源記之,解釋“源”字的本意是水流的起始處,稱之為源。“緣溪行……便舍船,從口入。”武陵漁人從口入源,這個源必是小溪河從山洞流出的起點之源,且能劃船航行的溪水之源。武剛縣武陵城縣衙門到都梁山有條小溪河流入大溪河,其長度為七裡,叫七裡溪。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資水出無陽縣界(今芷江縣),經唐糺山(今城步縣路山),武岡縣南,謂之大溪,分都梁之所置。”這就很明确了,從雪峰山西麓芷江縣界開始,流經城步縣路山、武岡縣南這一條資水支流叫大溪(武剛縣母親河),從都梁山分流出來的小溪是大溪支流(七裡溪)。在武岡當地七與溪(qi)同音,甚至在湖南範圍内幾乎七、溪讀音不分。七裡溪5裡位置建了一座石拱橋叫七裡溪橋,武剛縣衙門武陵城設立在此,縣志記載治所在儒林武陵鄉七裡橋村位置。
有了陶公“武陵漁人,緣溪行”這一桃記,便可用漢語表述的基本特點來分析考略了。打個比方說,長江武漢打魚人,這就是漢語基本義表述特點,不會說是湖北長江漁人,更不會說中國長江漁人。大文豪陶淵明不會用武陵郡、武陵縣漁人來記之劃船沿溪行的打魚人,必是以溪水河岸地區的打魚人來記之,大溪武剛縣衙門段與七裡溪在儒林武陵鄉轄境内,那就是“武陵(鄉)漁人,劃船緣溪(大溪、七裡溪)行。”這才符合記之邏輯。
晉陶侃所立武陵井石碑(儒林武陵鄉天甯村,今武岡縣城西門)。
下面再逐一說明武陵城、武陵鄉、武陵村與七裡溪曆史關系。陶淵明太祖爺陶侃出仕做的第一個官職為武岡縣(西晉前為都梁縣、武岡縣)縣令,縣治所叫武陵城,城西南5裡儒林武陵鄉天甯村有口千年古井叫武陵井(今武岡縣城西門),井旁邊“武陵井石碑”千多年字迹依然清晰,當地人傳說為陶侃所立,武陵井百米遠處文廟前兩棵銀杏樹為陶侃親手所栽,至今還有一棵樹存活這就說明陶公桃記中武陵漁人,就是晉邵陵郡武岡縣儒林武陵鄉在大溪河上的打魚人,岡字通陵,漢語如岡如陵,故此武岡通武陵,武陵漁人,無論武岡縣漁人,還是武陵鄉、武陵裡(村)漁人,都在武岡縣轄境内。正因為陶淵明太祖爺陶侃在武岡縣為縣令,在長沙、武昌為太守,荊州為刺史,所以陶淵明祖籍有武岡、長沙、武昌、荊州、都昌、宜豐、彭澤、浔陽、柴桑之說。
武岡縣志記載雙銀杏為陶侃親手所栽。
武陵村在古代叫武陵裡,1949年10月14日武陵城解放,共産黨的政策是要最窮的人當村長,我父親是武陵裡最窮的人家,當了武陵裡裡長,幾個月後,1950年縣裡派工作組來到村裡,說武陵世外桃源是無政府主義,要破四舊,為了紀念公元前151年武陵蠻詹山起義,将儒林武陵鄉一分為二,改成龍田鄉、新東鄉,武陵裡改成同保村,我父親當上了同保村第一任村長。曆史跟我父親開了個滑稽玩笑,他既是叫了千多年武陵裡曆史的最後一任裡長,又是同保村開端第一任村長。
用武陵郡、縣、鄉漁人考略證實後,再用“武陵蠻”分析考略。
第一,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武陵蠻首領詹山率領幾個民族4千人在都梁縣武陵裡(村)都梁山起義,攻占武陵城衙門,拘執縣令。孝桓帝封應奉為武陵郡太守,窦應明為将軍率官軍鎮壓詹山武陵蠻起義,恩威并舉打敗詹山起義軍,改都梁縣為武岡縣,本意為朝廷官軍武力打下都梁山岡,都梁山改為武岡山。百姓為了紀念詹山領導多民族起義,将都梁山改為同保山,多民族共同保衛此山之意。
第二,陶公詩記對武陵蠻也有答案。“奇蹤隐五百,一朝敞神界。”這兩句是講三國時期的武陵郡太守黃蓋僅有五百兵力,奇襲跟蹤,利用智謀,隐蔽城内,敞開城門,放進一半武陵蠻反賊,再關門滅賊,斬殺數百人,誅殺了武陵蠻頭領,打了一個春夏的武陵蠻戰鬥,卻在今朝武陵城平定了武陵蠻叛亂,使神聖的武陵郡界安甯下來了。《三國志·吳書·黃蓋傳》有這一段記載。也就是說,武岡縣武陵城、武陵裡(村)都梁山有兩次記載武陵蠻曆史,恰是在陶公桃記、詩記之前。用武陵蠻漁人解釋也是有史可尋。那些把五百解釋為秦至晉五百多年曆史,神界解釋為桃源外大世界,不是陶公桃記本意,陶公不可能一篇時間、地點、人物之記,記出五百多年曆史來,那就真成為遙寄了。
武陵郡中的(今常德)桃源根本就沒有溪水河,導遊把山沖給遊客介紹說這就是陶公桃記中的溪水,一滴水都沒有,隻有下大雨才從山上流下點山洪水,完全與武陵漁人劃船緣溪行,舍船口入無關。也許有人要說,武陵郡有沅江。可是沅江在桃源也沒有流出山洞起點之源,文豪陶淵明不可能把距離桃源數公裡外的沅江水系說成是溪水。梁州上庸郡武陵縣(今湖北竹山)桃源,有條武陵河進入三十多公裡的武陵峽,不是溪水河。陶公筆景桃源沒有幾十上百公裡那麼寬廣龐大,顯然與陶公桃記數百步可望可及小景色不符。唯有邵陵郡武岡縣(武剛縣)儒林武陵鄉、武陵裡(村)七裡溪出自都梁山山洞,可劃船的七裡溪起點之源,完全符合桃記筆景。這是桃記(時間、武陵、溪水名)考略之一。
考略二:《桃花源記》之景物
桃記源内周圍筆景“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陶公對這些桃林、芳草、水源、一山、土地、房屋、良田、美池、桑竹、雞犬、男女老少自樂的實景描寫來分析,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是一個實景比較小的源,一眼可見之源。
對于這個小源,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有類似記載:“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荊,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号,縣受名焉。”此記很明确,草名、山名、縣名都叫都梁。渟水與七裡溪是閣水河在都梁山武陵村的兩條支流,渟水流出4裡後又與七裡溪彙合流入大溪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桃記對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的實景描記,誰都相信文豪陶公不會把路邊的小狗尾巴茅草之類描記成鮮美、落英缤紛。那麼什麼樣的芳草才值得陶公如此贊美呢?西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武陵裡(村)都梁山以盛産都梁蘭花草進貢朝廷而定名都梁縣。都梁蘭花草是女人取香之物,對女人乳腺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中國有兩個地方盛産都梁蘭花草進貢朝廷,一是荊州武陵郡都梁縣,二是徐州安徽(今江蘇)盱眙縣,此二縣都有盛産都梁蘭花草的都梁山。隻有進貢朝廷的都梁蘭花草才稱得上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相比之下,陶公是粗線條的概括,而郦道元則是比較細緻,明确記載為芳風藻川,蘭馨遠馥,綠葉紫荊的蘭草,俗謂都梁蘭花草。為了将陶公桃記筆景,與今武岡都梁山武陵桃源實景對比直觀化,本人與王威畫師實地實景素描,奉獻給讀者,可謂一目了然。
考略三:《桃花源記》之人物--武陵漁人
桃記“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段描寫,也不是空穴來風憑空虛構,也是有故事原型可循。《湖南考古略》載:“盧生、侯生,(秦)始皇遣入海求神仙茶,不獲,遁居邵陵雲山。”此記建制名有誤,西晉時才有湘州邵陵郡,秦代為黔中郡,西漢高祖帝五年(前202)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應為盧生、候生遁居黔中郡雲山。
雲山是雪峰山脈第三高峰,都梁山是雲山下一個如岡如陵的小山。方士盧生、侯生知道求不到長生不老仙丹妙藥,害怕秦始皇殺頭,逃遁躲避在黔中郡都梁山武陵源。秦始皇對盧侯二生逃遁大怒,坑殺了四百多方士,派遣陶、鄧兩位将軍率部追趕,限期緝拿歸案。盧侯二生看到陶字、鄧字帥旗飄揚在武陵源,不跑反喜,因為按秦國法度,陶、鄧将軍追到都梁山武陵源已經超過期限,也是死罪。盧侯二生便遊說陶、鄧将軍,與其四人都回去送死,不如就在武陵世外桃源苟且偷生。
陶、鄧将軍也不想死于法度,決定與方士盧侯二生留在武陵世外桃源裡。因為陶、鄧将軍隊伍龐大,武陵源容納不了諸多士兵,決定大隊伍遷往武陵源5公裡外的大雲山,極少人留在武陵源。正因為是隐居,不敢公開身份,又要讓他們的後裔記住他們四人的來曆,就在雲山道上立了兩塊石碑:“秦人古道”代表盧侯二生,“逃遁将軍”諧音陶、鄧代表二位将軍。陶公桃記說的武陵漁人見到的是先世(盧侯二生)邑人(長官,以及陶、鄧長官所節制的士兵)後裔。詩記開頭兩句“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是對桃記“先世、邑人避秦亂”的補記,明确不是避戰亂,而是直指嬴氏(秦始皇)亂(違背)天紀(人類生死自然規律天性之理)。所以陶公在詩記裡質問曰:“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器外。”敢問遊(遊蕩遁居武陵)賢者方士和邑人的後裔們,你們現在了解多少世外塵埃之事啊?由此可見,陶公詩記把桃記武陵漁人見到秦人方士、邑人後裔情況補記得一清二楚。
武岡雲山秦人古道及摩崖石刻
考略四:《桃花源記》之人物--太守與陶侃
桃記說“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這段陶公是在鄙視批評邵陵郡太守呂嶽有眼無珠,看不到陶侃在武陵城創建的一方盛世桃源。《晉書·陶侃列傳》記載:“黃慶為吏部令史時,舉薦陶侃做了武岡縣令。在任期間,受到太守呂嶽排擠,就(逼着陶侃)辭官歸(退回),再當了個郡小中正官。”陶淵明是拿太守呂嶽與陶侃作比較。陶侃在武岡縣為父母官一任,創建一方路不拾遺的盛世神界,太守呂嶽卻看不見,還将陶侃免職退回朝廷吏部。可陶侃從郡小中正官一直做到太守、大将軍、大司馬(軍事最高長官)所建樹的功績,是太守呂嶽所遠不及的,鄙視太守呂嶽眼光短淺,看不見陶侃非凡治世能力,譏諷寓意呂嶽一生碌碌無為,自然找不到百姓向往的路不拾遺,悠然自樂的世外桃源。
考略五:《桃花源記》之人物---劉威溪與劉子骥
桃記最後說“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最後這段,陶公是在為劉子骥遺憾,也是在埋怨劉子骥早死不孝。千年來很多學者把劉子骥解釋為陶淵明遠房親戚,沒錯。那麼劉子骥是陶淵明什麼遠親呢?陶淵明太祖爺陶侃41歲才在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武岡縣令,在坐船沿大溪河逆流上任時,距離武岡縣衙門15裡的石羊渡驿站躲避洪水,因大溪河上遊經常發威發洪水,當地人又把大溪河叫威溪河。陶侃尚未上岸,就發現洪水沖下一個抱着木頭喊救命的十來歲小男孩,陶侃不顧個人安危命令橫船救人。這個小孩家被洪水沖毀,父母被洪水淹死,陶侃便收小孩為養子,因此武岡縣民衆流傳陶侃為父母官等諸多故事。小孩姓劉,是武岡縣威溪河邊人,陶侃給小孩取名劉威溪。
陶侃去長沙、武昌任太守、荊州任刺史還帶在身邊,養子劉威溪長大後,陶侃給他在荊州南陽郡找到一份師爺幕僚差事,劉威溪安家南陽,劉子骥是劉威溪孫子,比陶淵明小10歲同輩,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高尚士才子,曾與陶淵明一起上衡山、奉家山(雪峰山北麓)采藥旅遊寫生,隻可惜劉子骥20歲就英年早逝。陶淵明為他惋惜再也找不到回老家武岡縣威溪河的路了,埋怨他病終無緣問津祖籍而不孝,隻好代替劉子骥問津祖籍拜祖。劉子骥生卒公元376-396年間,也恰是“東晉太元年(376-396)中。”這就是陶淵明為什麼把桃記、詩記時間記在“東晉太元年中”的理由。
正因為都梁縣多次改武岡、武剛、武強、武攸縣名,後人誤記劉子骥祖籍武功縣,應為武剛縣(東晉武岡縣改成武剛縣)。桃記以劉子骥結尾,詩記以陶淵明自己結尾。陶公詩記裡最後一句白紙黑字寫得明白:“願言蹑清風,高舉尋吾契。”很明确表示陶公急切的心情,像踏着清風一樣高飛來到了武陵城尋吾契(尋根問祖)。契(xie)是黃帝玄孫,賜子姓,子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在商地(丘)為商族、商湯始祖。殷商子姓分陶氏、施氏、繁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锜氏七大分支,陶姓位列商族之首,故陶氏吾祖契也。黃帝與子契,是太祖玄孫輩關系。陶淵明與陶侃也是太祖玄孫輩關系。
契爺(qi ye),是幹爹幹爺意思,陶侃養子劉威溪叫陶侃為幹爹,陶淵明叫劉威溪為幹爺,也是來替幹系遠親老弟劉子骥尋找祖籍拜祖(契)的心願。一個多音契字把陶公自家祖先、契爺幹系遠親劉子骥祖籍祖先概括得恰到好處,真不愧是大文豪手筆。那些把陶公“尋吾契”解釋為尋找知己,那真是差輩了,錯替陶淵明賣了祖宗。
由此可見,無可辯駁的證明陶淵明寫《桃花源詩并記》時,親自來到了東晉武剛縣武陵城尋吾契(祖先陶侃)為官一方創建的盛世桃源之足迹。既然來到幹系遠親老弟劉子骥武剛縣祖籍之地,也必須禮貌的代替劉子骥完成拜祖(契)之心願,這就再明确不過了。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陶公桃記、詩記字裡行間的綜合分析考略,再來看哪個桃源是陶公筆下的桃源:湖北竹山有武陵縣名、武陵山峽名,無溪水名;湖南常德桃源有武陵郡名,武陵山脈名,無水無源。可常德、竹山兩地無賢者方士盧生、侯生躲避嬴氏亂天紀,逃遁隐居武陵桃源和雲山之史記,更無陶公武陵城尋吾契(祖先)足迹史。唯獨武剛縣有武陵郡、武岡縣(通武陵)、武陵城、武陵鄉、武陵裡(村)、武陵蠻名稱,有大溪、小溪(七裡溪)名稱,有賢者方士盧侯二生躲避嬴氏亂天紀而遁居黔中郡(武陵郡、邵陵郡)雲山史記,更有陶淵明先祖(契)為官武岡縣、武陵城足迹史記。故此,陶公筆下武陵桃源,非湘州邵陵郡武剛縣(今湖南武岡)武陵桃源莫屬。本人敢說,千年未決的陶公筆下桃源争論之謎,陶公詩記一個契字大白于天下,該畫上句号了。
七裡溪出都梁山西山洞之源,陶淵明筆下美池。
七裡溪在“阡陌交通”的田野裡繞了一個彎又鑽進都梁山東山洞暗河。
武岡七裡溪河穿過300米左右的山洞從栗塘村流出,即武陵漁人舍船從口入點。
今栗塘村武陵漁人“緣溪行”所描寫的溪流。
武岡大溪河(資水)與七裡溪(小溪)彙合口,電力塔兩側為七裡溪。
武岡大溪河(即威溪河)今南門口水南橋河段,古為儒林武陵鄉轄境。
(黃祥明\文\圖\攝影)
作者簡介:
黃祥明,男,武岡同保村人,已退休,現居長沙,中國鐵道作協會員。
作者近照
附 錄
關于陶淵明“武陵桃源”在武岡境内
相關資料采用證據說明
采用證據說明
1、關于“武陵桃源”相關證據,持不同觀點的人,都是在多種“說法”中選擇一個相對合理的說法。隻要選擇的是其中一種說法就足夠了,多種說法是對是錯,不需要去論證,正因為千多年來有多人提出多種理解觀點,證明武陵桃源在某某處,沒人去推翻人家的觀點。同樣的道理,隻證明自我觀點正确性解釋。
2、隻要證明武陵漁人是都梁縣、武岡縣境内的武陵漁人,武陵桃源是都梁縣、武剛縣、武岡縣境内的“武陵桃源”就足夠了。
①、如岡如陵曆史詞典解釋(武岡字通武陵):岡:山脊。陵:大土山。 像山岡丘陵一樣。 形容數量極大極多。語出《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金.元好問《鄧州新倉記》:“萬箱踵來,千倉日盈,陳陳相因,如岡如陵。”
陵的解釋 陵 í,大土山:山陵。丘陵。陵谷遷變(簡作“陵谷”)。 高大的墳墓:陵園。陵墓。陵寝。 古同“淩”,侵犯,欺侮。
②、出自先秦佚名詩《天保》(以詩為證,如岡如陵)
詩中有:……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③湖南人文學院(婁底)老師周行易、賈曉瑛合寫:“破解桃花源之謎”在網上發表。該文中有三個明确觀點:第一,證明陶淵明《桃花源詩并記》與陶侃在武岡為縣令有密切關系。第二,證明武陵漁人就是武岡漁人,因為岡通陵(如岡如陵)。第三,新化梅山峒區在武陵郡與武岡的中間,是陶淵明與劉子骥上衡山與奉家山(雪峰山北麓)活動過的地方。可以說上述兩位老師已經接近破解陶淵明武陵桃源之謎了。
④、武陵井(見後晉代民間傳說,唐宋明代詩為證)是湖南28口古井之一,與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長沙白沙井齊名。也是舊時“都梁(武岡)十景”之一,名曰“武陵。”武陵井何時有名?暫無準确史記可考。傳說一:陶侃為武岡縣令時,在文廟前植銀杏樹2棵,立“武陵井”石碑,因武陵井在儒林武陵鄉(天甯村)境内,而得名武陵井。傳說二:一天一個人來儒林武陵鄉天甯村井水挑水,看見許多桃花從井眼裡流出,與村民議論,一緻認為水井源頭在陶淵明描寫武陵桃源的地方。人們便在武陵井周圍也種植桃樹,春天桃花盛開,便有武陵春色。其實按照武岡儒林武陵鄉地理環境探測,法相岩與都梁山同保岩地下通道相通,也便是都梁山三水源(閣水河、七裡溪、渟水沒底江)與武陵井地下水源相通,都梁山武陵裡桃源與天甯村武陵井地下水源相通符合地下水源常規。傳說三,武陵井源頭在四川峨眉山。
⑤、武岡州志記載:唐代詩《武陵春色》:“紅綻天桃綴小春,清深甘井豔浮新:東風閱盡嬌花面,不見漁人更問津。”詩中甘井注解為武陵井,漁人乃武陵漁人。此詩一說王昌齡所作,一說佚名所作。無論是何人所作,證明武岡唐代延續武陵之名。
又記:宋代詩人陳與義詩《武陵春色》:“當日仙源路已迷,武陵何事又名題。料想洞口春常在,流水桃花過此溪。”陳與義隐居武岡5年,一說10年,證明宋代武岡仍然傳承武陵之名。
明代《寶慶府志.疆裡記》熊昱作“武陵井”詩:“源頭仙露白雲連,浩蕩春光有品題。阮肇劉晨何處去,桃花流水出此溪。”此詩說武陵井與武陵桃源相通,明代延續唐宋詩人對武陵井與武陵桃源名稱的傳承,證明武陵井水源與武陵桃源溪水(七裡溪)相通。
3、無論是武岡字通武陵,還是武岡的儒林武陵鄉、武陵裡(村)都與武岡有着不可分割密切關系,武陵井就是武岡有武陵名的千古證據,無人能夠否定。武陵蠻,也稱五溪蠻,湘西南、湘西北都屬于武陵蠻(五溪蠻)的活動範圍,但關鍵的剿滅武陵蠻史記在武岡都梁山和武陵城:公元前151年的武陵蠻詹山都梁山起義,被武陵郡太守應奉、将軍窦應明剿滅,改都梁縣為武岡縣。第二次是三國時期的武陵郡太守黃蓋率領五百兵在武陵城埋伏,放開城門,剿滅武陵蠻賊首,平定武陵蠻叛亂。武岡的曆史沿革都以這兩次曆史事件為介紹。這些曆史資料證明武岡有武陵蠻曆史。
4、都梁縣、都梁山、都梁蘭花草、大溪等名,都是采用1992年李潺老師主編的“都梁文鈔今編”記載的内容。其中南朝.宋盛弘之“都梁香”與北魏郦道元“資水”一文中記載得很清楚。北魏郦道元《水經注》記載:“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荊,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号,縣受名焉。”很明确,蘭草、山名、縣名都叫都梁。《武岡州志》記載都梁山在縣治所西二裡白塘團,今龍田鄉枧道村。都梁山、武岡山、同保山實際就是一山三名字,今都梁山西麓為龍田鄉枧道村,東麓為同保村。
關于《寶慶府志》記載“都梁山在武岡東一百三十裡”地方,實際還是武岡山(同保山、都梁山),一山三名位置。梳理一下都梁縣、武岡縣、武剛縣、武攸縣、武強縣、建興縣之縣治所曆史就清楚了,大緻框定三個曆史時期。
第一,在東晉以前,都梁縣、武岡縣、武剛縣縣治所在儒林武陵鄉七裡溪河七裡橋餘家嶺村舊址。(其中西晉将都梁縣一分為三,都梁縣治所在今隆回縣桃花坪鎮,建興縣縣治所在今洞口縣石背鄉,武岡縣縣治所仍在七裡橋餘家嶺舊址。)東晉前,無論都梁縣、武岡縣、武剛縣名怎麼變更,縣治所始終在七裡橋餘家嶺舊址不動。
第二,隋朝以後,縣名先後改為武岡縣、武攸縣、武強縣,縣治所離開七裡橋餘家嶺舊址,隋朝至唐朝,武岡縣、武攸縣、武強縣治所在儒林鎮(今城步縣城),所以《寶慶府志》記載都梁山在武岡東一百三十裡處,從武岡、武攸、武強縣治所(儒林鎮)東一百三十裡(65公裡),恰好是都梁山(武岡山、同保山)之距離,東方位,距離都相符,沒有歧義争議。宋朝後才有城步縣曆史,縣治所在原武岡縣、武攸縣、武強縣治所儒林鎮。
第三、宋朝武岡縣縣治所由城步縣儒林鎮搬遷到今縣城新址,至今穩定不變,所以後來資料記載都梁山在武岡北五裡位置,更無歧義争議。
綜上所述三曆史時期,縣治所位置在變,縣名在變,而都梁山不變,隻要确定曆史時期縣治所位置,東南西北方位之距離就準确了。東晉以前記載都梁山在武岡縣治所七裡橋西二裡,隋朝至唐朝記載在武岡縣治所儒林鎮(今城步縣城)東一百三十裡,宋朝後記載在今武岡縣城北五裡,都是記載同一個方位都梁山。不能用現在的武岡縣城位置去确定古代記載的方位與距離,否則就會得出多個都梁山的所謂“結論。”
5、1992年李潺老師主編的“都梁文鈔今編”附錄一“都梁沿革表”記載:東晉時武岡縣改為武剛縣。采用武岡自己出的書籍記載是最合适的,其他記載,或者其他人不同觀點的多種說法,隻作參考。
6、陶侃是跨越西晉、東晉兩朝人物,一般把他列入東晉開國元勳。按照西晉州郡縣表,隻有都梁縣,沒有武剛縣或者武岡縣,但邵陵郡列表中有武岡縣。如果按西晉州郡縣列表,陶侃在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出仕求得第一官應為都梁縣縣令,按照邵陵郡曆史沿革列表,陶侃為武岡縣令。多數資料記載陶侃為武岡縣縣令,都有出處,最後還是采用武岡縣縣令記載。
武剛縣曆史詞典解釋:東晉改武岡縣置(武剛縣),屬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武岡市西南一裡。南朝梁天監元年 (502) 改為武強縣。
西晉時:《晉書.地理志》郡縣表:邵陵郡(邵陵縣、都梁縣、夫夷縣、建興縣、邵陽縣、高平縣)6縣。
西晉邵陵郡沿革表:(邵陽、夫夷、高平、建興、都梁、武岡)7縣。
東晉時:(公元317-420)安帝元興元年(402)改夫夷縣為扶縣,改武岡縣為武剛縣。
總之,隻要有一處記載,就可采用,因為曆史總是在變化中,東晉16國,變化無常。安帝元興元年(402)改武岡縣為武剛縣,在陶淵明寫《桃花源記》之前,武陵、武剛、武岡有曆史依據。證明武陵漁人就是武岡漁人、儒林武陵鄉、武陵裡(村)漁人,有曆史延續性相關依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