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僅僅使人們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交流的工具,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和信息的載體。中華文化的多元化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上海方言作為上海文化中的一部分,也為上海文化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因素。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上海文化中的上海方言吧。
上海話又稱上海閑話、滬語,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也是吳語的重要代表,與吳語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
狹義上海話指上海市區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話是以本地吳語為基礎,自然融合上海開埠後的吳語區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吳語。
廣義上海話還包括各上海本地(郊區)方言,主要包括浦東話、松江話、嘉定話、崇明話、金山話、青浦話、奉賢話等。上海地區原由江東11個縣組成,方言反應江東文化信息。
上海話是在上海地區悠久曆史中形成的方言,彙聚了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的精華,有深厚文化積澱。上海話承載上海這座城市的時代回音、文化血脈、曆史記憶。上海要努力建設成一個有個性特色的東方文化明珠,理應繼承上海語言文化的靈魂。
上海舊屬松江府,曾隸屬嘉興轄下,語言以嘉興話為主。松江府成立後,松江地區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形成吳語中相對滞後的松江話。根據《松江府志》記載:明代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而到清朝則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蘇州話是上海話語音形成過程中重要的吳語代表音源頭之一。上海話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都能夠十分容易地被其他吳語的使用者理解。近代移民中占優勢的吳語甯波話對上海話産生了深遠影響。
上海話是在上海悠久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上海原來處于吳地并不發達的海灘,上海話在開埠前是吳語中發展相對滞後的語言,因此在上海話中至今還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語音、詞語和語法現象及其反映出來的古代江東文化信息,甚至還保留着曆史上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的百越民族語言文化遺迹。
上海開埠以後,在160年中迅速發展而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五方雜處,中西交彙,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上海話在開埠後的語言雜交優勢中取得長足的發展,彙聚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尤其是商業社會的種種精細的詞彙、成語和諺語,各類詞語發展得豐富多彩。
比如發達的商業活動,使大量的商業詞語,如“撬邊”、“賣相”、“套牢”、“推扳貨”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生活中來;由于思想活躍,還産生了大量的慣用語,如:出風頭、收骨頭、戳壁腳、淘漿糊、七葷八素等,充滿了海派文化的奇思遐想,使上海話成為了一種非常具有文化表現力的方言。而充分挖掘上海方言這個豐富的寶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細貌、民俗文化和上海社會變遷面貌展現得栩栩如生。
上海文化又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勇于創新的文化。當年,上海人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見一件就在上海話中造一個新名詞,大量新詞如自來水、電燈泡、馬路、洋房、書局、報館、沙發、課程、馬達、麥克風、敲竹杠、小兒科等等,反映了現代文明在上海的漸進。這些詞語後來大多為普通話所吸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