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老齡化時代,大多數的老人都能活到八九十歲,大多數晚輩也都是希望長輩能夠健康得度過晚年,無論是多久的時光都會遇到結束的時候。本期小編帶你去洛陽文化了解一下洛陽喪葬習俗。
浴屍更衣:這是老人斷氣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浴屍是為死者擦洗、梳發、整容,目的是讓死者整潔地走。早在周代即已成俗,延至今日。古代因死者的地位财力不同,浴屍之水和浴屍之人有所不同。有地位的人用“潘水”,由别人代孝子浴屍、梳洗;一般人家則用河水或井水,由孝子親自浴洗。從西周到明清,都是将浴屍所用的水、巾、栉埋于院内所挖的小坎之中。
更衣也叫穿壽衣。周代在穿壽衣前,要先讓人拿死者的衣服登上房屋,面向北方,招呼死者的名字,男呼名,女呼字,連呼三次,謂之“招魂”。招魂後,死者若不能複生,就趕緊穿壽衣,穿的件數由喪家财力地位而定。但上衣必須是左衽式,決不能縫綴扣子。然後在死者的耳中塞棉花,叫設瑱。臉上蓋黑布做的幎目,叫“覆面”。手中握用布縫制的袋囊,叫“握手”。最後用布做的“冒囊”将屍體套住,再蓋上衾被。一切穿置完畢後,移屍堂上。擺上祭物,候人吊唁。
這種為死者穿壽衣、裹屍、設屍床的習俗,到唐代已成定規,曆經宋、元、明、清直到如今。民國以後,在洛陽農村,老人斷氣後,移屍于主庭的“草鋪”上。“草鋪”也叫停屍闆,是用一扇門闆或葦箔凳成,在門闆上豎鋪同死者年齡一樣數目的幹谷草,俗稱“迎身草”,再覆蓋上舊而淨的床單。
草鋪是為死者更衣、整裝、護魂、亮屍之所用。壽衣的件數雖然依财力而定,但必須按照死者配偶已亡故者穿雙數,否則穿單數的慣例。壽衣中,男子須有袍和褂,女子必有衣和裙,所有衣裙都不準綴扣。衣料要求用絲綢,忌用緞子、皮衣。特别是貼身内衣要用棉綢,因其耐腐性強,被稱為“包骨衫”。
女衣中必須有一件紅衫或一層紅衣裡,俗信五殿閻君怕見紅,見紅即被沖散。壽枕上要繡蓮花,以保佑下代連生貴子,或以裝有谷糠的紅色三角袋代替枕頭,因形似雄雞,俗稱“叫鳴雞”,祈求名聲高揚,吉祥康甯。
男子穿靴戴帽、女子穿鞋包頭,冠帶齊畢,擴襟仰卧。面蓋白紙,以掩脫形;胸置明鏡,以示心懷。死者兩手不能空着,一手要執用谷草稈栓上麻批兒所制的“打狗鞭”,一手要握一串用生面捏成的“打狗餅”,以提防冥路上被惡狗咬傷,有似古之“握手”。雙腳用麻繩捆在一起,以防所謂“貓驚屍”。
此後還有兩件事要做,一是必須将死者臨終時所穿貼身内衣覆蓋在屍體之上,這意味着真魂所在,待後焚,以便真魂歸天;二是死者胯下必須夾置棉套一團,以免内髒腐水和糞便污染壽褲。民間認為如有疏忽,會導緻下輩子孫出賤類。一切安排妥當後,女眷們輪流用芭蕉扇煽屍,以降溫防腐。
在草鋪前地上翻放鐵鏊子一個,供祭奠者點燃錫箔冥鈔之用,并積其灰燼以備過後傾入“老盆”,意為死者積蓄路費銀錢。放有清水浸泡的生水餃一碗,象征旅途食品。草鋪的前下方放有三隻粗碗,一個盛清水,上置兩根十字交叉的點燃着的神香,以示冥間之路四通八達;一個盛滿黃土,内插神香十炷,以示前進方向;一個裝以香油,内設燈撚兒,以為“指路燈”,也叫“長明燈”,全是為死者開擴陰路的。還要放一瓦盆,俗稱“老盆”,以用于孝子每頓飯時向内添飯。
以上各物準備好後,孝子偕孝眷手拿死者遺衫,送到門口放入紙轎内,然後焚燒紙轎,以“送亡魂歸天”,這叫“燒倒頭紙”。在嵩縣、伊川縣等地燒的不是紙轎,而是紙馬。
燒倒頭紙後,孝眷返回停屍闆一側,在鋪有谷草的地上坐下,晝夜不離,直到起靈為止,這叫“坐草守靈”,意在報答父母的生養之恩。在這期間,若有人前來吊唁,孝眷們須痛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