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躺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病床上的陳先生,露出重生後的笑容。
元旦當天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和陳先生一起過生日。圖:通訊員馬遙遙
一個多禮拜前,他因急性心肌梗死後突發“電風暴”(24小時内發生超過3次室性心律失常)命懸一線,經醫院多學科聯合救治終于“起死回生”。
元旦這天是陳先生40歲生日,收到醫護人員送來的祝福後,他感謝白衣天使們讓自己獲得重生。
壯年男子突發“電風暴”
40多次電除顫化解危機
▼
39歲的陳先生家住漢口。一個多月前,他反複出現胸痛胸悶的情況,但休息後症狀就會緩解。他以為是年底工作繁忙勞累所緻,并未引起重視。
2019年12月23日晚11點,陳先生胸痛胸悶突然加劇,這才在家屬陪同下到武漢市中心醫院就診,檢查提示為心肌梗死。
随後,患者經急診綠色通道推入導管室,由心内科陳剛醫生為其實施急診手術,迅速開通閉塞的前降支,并在血管内放置兩枚支架,保證血管的持續暢通。
為了減輕陳先生心髒負荷,醫生為其植入“主動脈内球囊反搏泵”,輔助心髒工作。
術後,陳先生轉入心血管内科監護室密切觀察,但醫生最擔心的情況還是發生了。術後4小時,患者出現兇險的多形性室速、室顫,心髒相當于“罷工”狀态。
醫護人員立即施救,通過胸外按壓和電除顫,幫助患者恢複正常心跳。之後幾小時,陳先生心電監護仍可見到短暫的室性心律失常,但總體上算是有驚無險。醫護人員密切觀察,不敢有絲毫懈怠。
24日,陳先生室性心律失常發作次數明顯增加,當晚經曆三次電除顫。考慮到患者處于交感極度興奮狀态,醫生通過氣管插管和藥物,使其處于深度鎮靜狀态。
可是,陳先生的病情并未就此穩定下來。25日,患者仍多次發作室速、室顫,累計除顫40餘次。
《實習醫生格蕾》
24小時内發生超過3次室性心律失常,被稱為“電風暴”,這種情況下患者死亡率極高、處理棘手。
電除顫是應對“電風暴”的重要武器,原理是以一定量的電流沖擊心髒從而使室顫終止。臨床上,針對同一名患者實施40多次電除顫非常少見。
惡性心率失常反複出現
“救命神器”人工心肺顯神功
▼
針對陳先生反複出現的惡性心律失常,心血管内科主任陳曼華認為,啟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是唯一能幫助患者渡過難關的措施。這一判斷,與參與會診的重症醫學科主任喻莉不謀而合。
ECMO又稱“人工心肺”,通過一套特殊設備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這是針對嚴重呼吸、循環衰竭的最後治療手段,被稱為最後的“救命神器”。
啟動“人工心肺”,需要在患者股動脈及股靜脈插入小指粗的導管,而患者需要同步進行胸外按壓和電除顫,給置管造成了很大困難。憑借娴熟的配合,重症醫學科ECMO團隊迅速完成操作。
由于“人工心肺”需動态調整參數,使之與患者心髒“匹配”。為确保患者治療順利,醫護人員幾乎全天候守在陳先生身邊。
循環維護、精确抗凝、感染預防、鎮靜鎮痛、機械通氣、營養支持、液體管理、管路維護、酸堿代謝平衡……每一個環節都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調控之下。終于,陳先生的生命體征漸漸平穩,心跳越來越規律,越來越有力。
12月28日,沉睡近一周的陳先生終于蘇醒,12月30日撤除“人工心肺”,12月31日撤除呼吸機。
1月1日,恰好是陳先生40歲生日,重症醫學科的醫護人員得知情況,特地為他送上了生日賀卡和愛心紙鶴。
醫護人員送的生日賀卡 圖:通訊員馬遙遙
醫護人員折的愛心紙鶴 圖:通訊員馬遙遙
剛從“鬼門關”走了一遭的陳先生百感交集,“感謝醫生護士在危急關頭的全力救治,是你們不離不棄的堅守讓我重獲新生!”經檢查,陳先生身體機能逐步恢複,未見任何并發症,不日即可出院。
重症醫學科主任喻莉介紹,陳先生這次發病兇險,與常見的抽煙、熬夜有很大關系,如果他在感到胸痛胸悶時就盡快就醫,情況就不會這麼兇險了。
心血管内科主任陳曼華也提醒,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有“前驅症狀”,比如胸悶、胸痛,有時短暫發作後便會自行緩解,但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
一旦出現急性心梗,要牢記兩個120,一是及時撥打120叫救護車,二是救治的黃金時間是120分鐘,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送院急救。
陳主任建議,患者發病後切勿四處走動或自行去醫院,這會增加心髒耗氧,容易加劇病情惡化。
責編:劉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