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頭痛是經常困擾人們的一類症狀,不管是感冒、吹風,還是熬夜、宿醉,都有可能造成頭痛,更不用提反複發作的慢性頭痛有多惱人。對付頭痛,中醫有妙招!刮痧療法簡便易學,而且能夠迅速緩解頭痛,來文中學習下吧!
大凡外感頭痛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較劇,多為持續性,多呈重痛、脹痛、掣痛、跳痛、灼痛,痛而拒按,痛無休止,常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多屬實證。
●若惡風畏寒,遇風加劇,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風寒頭痛;若頭痛而脹,發熱汗出,口渴欲飲,便秘溲黃,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頭痛;頭痛如裹,肢體酸重,口中黏膩,胸悶嘔惡,小便短赤,舌苔膩,脈濡數,為風濕頭痛。
大凡内傷頭痛起病緩慢,病程長,時輕時重,反複發作,疼痛徐緩,多呈昏痛、隐痛、空痛,痛勢悠悠,勞累加重,痛而喜按,痛無定處,常伴有髒腑失調,如心悸、失眠等,有虛有實、有虛實夾雜。
●若頭痛目眩,心煩易怒,夜眠不甯,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苔薄黃,脈弦有力,為肝陽頭痛;若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為痰濁頭痛;若兼心悸不甯,神疲乏力,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為血虛頭痛;若頭空而痛,每兼眩暈,腰痛酸軟,乏力耳鳴,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為腎虛頭痛;若頭痛屢發,經久不愈,痛有定處,固定不移,痛如錐刺,為血瘀頭痛。
刮痧治療
1.外感頭痛
治法:疏散外邪,清利止痛。取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瀉刮督脈百會穴經風府穴至命門穴的循行線、足少陽膽經風池穴經肩井穴至肩峰的循行線、足太陽膀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腎俞穴的循行線,均要求出痧;采用叩擊法對出痧之處進行叩擊;角揉太陽、列缺穴。
●風寒頭痛者,加瀉刮前發際至印堂的督脈循行線,皮膚微紅為度,角揉合谷穴;風熱頭痛者,加角揉外關、曲池、合谷、魚際等穴;風濕頭痛者,加角揉曲澤、陰陵泉穴,采用拍法拍擊委中出痧;陽明頭痛者,加角揉合谷、内庭穴;少陽頭痛者,加角揉率谷、外關穴;太陽頭痛者,加角揉天柱、後溪、昆侖等穴;厥陰頭痛者,加用顫法顫動百會穴、角揉太沖穴。
2.内傷頭痛
治法:調理髒腑,疏利止痛。取足少陽經、足太陽經為主,以瀉刮為主。
處方與操作:瀉刮以百會穴為中心向前至神庭穴,向左右至角孫穴,向後至啞門穴的全頭部,不必出痧;平刮足少陽膽經風池穴經肩并穴至肩峰的循行線、足太陽膀胱經第1側線大杼穴至腎俞穴的循行線,均要求出痧;角揉頭維、太陽、曲鬓、合谷等穴,手法不宜過重。
●肝陽頭痛者,加角推足厥陰肝經太沖穴至行間穴的循行線,角揉腎俞、太溪穴;痰濕頭痛者,加角揉豐隆、陰陵泉穴;血虛頭痛者,加角揉脾俞、胃俞、足三裡等穴;腎虛頭痛者,加角揉三陰交、太溪穴;血瘀頭痛者,加用點法或按法按壓膈俞穴,角揉血海穴。
3.注意事項
(1)刮痧治療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外感頭痛有立竿見影之效。
(2)患者平時應注意通利大便,飲食忌辛辣助火之物,并注意慎勞節欲。
(3)刮痧後飲用300~400毫升溫開水。
(4)刮痧當日最好休息1天,以利病情恢複。
刮痧是一種簡單易學的家庭實用醫療保健技能,能夠治療各類常見疾病。如果您對刮痧感興趣,并且希望從“零”開始學刮痧,這本圖文結合的刮痧教學書推薦給您——(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因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庫房升級,9月24日-10月8日期間在“中醫書院”下單的紙質圖書,将統一于10月9日起按照訂單順序發貨。如果您急于購書,可前往其他銷售平台購買。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刮痧療法》(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佘延芬 楊繼軍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