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體現按勞分配?今日浏覽頭條時,看到有一位網友談到了按勞分配問題,他認為“‘按勞分配’是當今中國的财富分配形式”很顯然,這位網友是陷入了工資的誤區,把工資當作按勞分配了按勞分配,顧名思義,是按照“誰勞動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分配,在這裡所體現的原則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産權或資産所有權因此,即使是在公有制企業,隻要建立的不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是不可能存在按勞分配的也就是說,所有建立産權制度的企業,無論是不是公有制企業,都是不存在按勞分配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怎樣體現按勞分配?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今日浏覽頭條時,看到有一位網友談到了按勞分配問題,他認為“‘按勞分配’是當今中國的财富分配形式”。很顯然,這位網友是陷入了工資的誤區,把工資當作按勞分配了。按勞分配,顧名思義,是按照“誰勞動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分配,在這裡所體現的原則是勞動所有權,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産權或資産所有權。因此,即使是在公有制企業,隻要建立的不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是不可能存在按勞分配的。也就是說,所有建立産權制度的企業,無論是不是公有制企業,都是不存在按勞分配的。
當然,從十月革命以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已經有100多年曆史,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是存在着真正的按勞分配模式的。而且由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即使是在西方國家也是存在按勞分配的模式的。
我想說明的是,現實的按勞分配不僅存在于我國的生産隊模式,而且在西方國家也已經産生。在知識經濟類型的企業裡,通行的所謂“按業績付酬制”實質上就是按勞分配的具體表現。知識經濟是以無形資産投入為主,這所謂的無形資産實際上就是包含高科技知識的勞動。因此,知識經濟和勞權企業在性質是相同的,都是以勞動投入為主的企業。但從另一方面看,知識經濟類型的企業由于沒有生産資料公有制這一基礎,而且尚未形成比較科學的表現勞動所有權的方法,它隻是從産權企業向勞權企業發展的一種過渡形式。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按勞分配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建立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産結果分配模式--這是從勞資關系的角度體現按勞分配基本要求的需要。對于這一點你已經注意到了;一是工分制形式--這是從勞動者相互關系的角度體現按勞分配基本要求的需要。我的研究得到的結論是,工分制是與股份制相對應的按勞分配制度(股份制就是比較科學的按資分配制度)。采用工分形式可以靈活反映勞動者投入生産過程中的各種勞動量,并統計勞動者個人的勞動總量和勞動集體的勞動總量。工分對勞動者是自己參與産品分配的系數或比例。因此,工分能夠促使勞動者竭盡全力投入生産過程中,不僅對分配過程,同時對生産過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把一定時期勞動者個人工分總量除以同一時期勞動集體的工分總量,就會得到個人工分占集體工分的比例,我們把它稱之為工分比。工分比不僅是勞動者個人參與企業生産成果分配的系數,同時也是勞動者管理企業權利大小的一個标志。例如,某個職工的工分比是1,另一個職工的工分比是2,那麼,後一個職工就比前一個職工具有雙份的表決權。勞權企業,是勞動者當家作主的,勞動者當家作主是通過勞動量的多少為依據的。因此,投入生産過程中的勞動量越多,其管理企業的權利就越大。在這裡,工分制度和股份制度一樣,不僅是一種比較科學的分配制度,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的管理制度。區别在于股份制體現的是資産所有權,而工分制體現的是勞動所有權。什麼是按勞分配?就一個企業範圍而言,如果我們撇開勞動所有者和資産所有者、勞動所有權和資産所有權的區别,隻要從生産結果分配模式和計酬制度兩個方面作一具體比較,就很容易明白。當然,在這裡必須破除“工資就是按勞分配的合理形式”這一誤區。
如果我們在公有制企業不僅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産結果分配模式,不僅建立了工分分配制度,而且也同時建立了按照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别管理企業的基本制度。那麼,公有制企業,譬如國有企業,就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靈活經營,而且完全可以在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的前提下迅速發展。
一,由于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分配模式,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消耗的國有資産價值在分配時首先得到補償,因此,國有資産的保值首先得到保證;其次,由于用于擴大再生産的價值量也作為公共需要項目在個人消費價值量分配之前扣除,因此,國有資産的增值也是有保證的。在建立産權制度條件下,公有制企業由于沒有真正的資産所有者,因而沒有人會對國有資産真正負責,因此,産權制度不能使國有資産處于保值狀态;恰恰相反,在建立勞權企業制度條件下,勞動者必須在先補償生産資料消耗部分,然後必須扣除擴大再生産部分,最後才能進行消費價值量的分配。因此,建立勞權制度倒反而能使國有資産處于保值和增值狀态。真正的按勞分配企業是不存在虧損問題的。
二,由于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生産結果分配模式,企業勞動者的收入--用于消費價值量分配的部分是作為生産成果以餘額形式出現的,它不僅随企業生産經營狀況的變化而自然波動,同時也會随着市場情況而自然波動。這種波動直接影響所有企業員工的生活狀态,因此,企業員工在這種波動的作用下必然會不斷改善企業的生産經營狀況,使企業的發展不斷适應市場需要。因此,勞權企業會比股份制企業更有活力,具有更強大的發展動力(當企業勞動者的收入随企業生産經營狀況和市場情況自然波動時,企業也就形成了由勞動收入波動、勞動所有者、體現勞動所有權的管理體制和反映企業生産經營狀況的按勞分配體制組成的經營機制--即按勞分配機制,與按資分配機制相區别的另一種企業經營機制)。
三,由于建立了工分制,勞動者個人收入完全決定于個人勞動狀态。因此,勞動者在竭盡全力參加企業生産經營活動之外,為了提高自己參與産品分配的份額,他們必然會千方百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學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由此,必然使企業變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從而向知識經濟狀态發展。
勞權企業,僅就企業本身來考察,它具有以上三方面的特點和優勢。如果從勞權企業與國有資産相互關系的角度來考察,它還具有明顯的發展優勢和競争優勢。
國有資産,顧名思義,它具有大範圍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可以形成勞權企業獨特的發展優勢。國有資産可以按需分配,按效益流動。因此,發展良好的企業,可以争取更多的國有資産;反過來說,國有資産也應該向經營良好的企業流動,或有經營良好的企業來使用。因此,勞權企業的發展具有股份制企業不可比拟的發展優勢。
同樣的道理,也能形成勞權企業在競争方面的優勢。
我國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為勞權企業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條件和客觀依據。如果我們能夠從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出發,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不僅能夠從根本克服蘇聯模式的種種弊端,使公有制經濟産生極強的活力和形成明顯的發展優勢、競争優勢,而且由于它能夠極大地調動勞動者進行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勞動者素質全面迅速的提高,完全可以使我國的企業較快地向知識經濟形态發展,從而能在較短的時間内(譬如50年)趕上西方先進國家。
相反,如果我們走産權改革的路子,必然會通過所謂的改制化公有制為許多私有制。由于我國沒有經曆過資本主義的洗禮,相對而言要形成以股份制企業主體的市場經濟,我國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私有化改革的結果必然是形成以小生産方式為主體的市場經濟。家族化管理,簡單再生産和低水平重複将是我國私營企業廣泛存在的基本特征。這種産權企業相當于資本主義初期的水平。也就是說,産權改革将會使中國落後200到300年的水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