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古老漢族喜劇:武安傩戲

古老漢族喜劇:武安傩戲

知識 更新时间:2025-01-22 22:48:00

  戲劇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曆史了,戲劇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異,因而戲劇帶有不一樣的韻味。武安傩戲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那麼這個古老的戲劇是怎樣的呢?不妨來民族文化裡看看。

  傩戲,也稱為傩舞,是中國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約在元明時由古代傩儀發展而成。初是以歌舞形象在傩儀中出現,傩戲才應運而生。鐘馗打鬼的故事始見于唐人傳奇志怪小說集《逸史》,戲曲裡的鐘馗形象即從小說移植而來,演鐘馗3次進京應試,因權相楊國忠作梗,不中,憤而身亡。

  玉皇大帝憫其剛正不阿,敕封判官,統領天下鬼怪;青黃赤白黑五鬼不服,大鬧,被鐘馗降服。傩戲流行于四川、貴州、安徽貴池、青陽一帶以及湖北西部山區。戴柳木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的驅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複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據老者回憶,固義的傩藝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葉,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則可以推進到曆史的更深處。早期社會,人們無法抭拒自然界的各種災害,認為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存在,這就産生了鬼神的概念。于是人們把這種想象的鬼神也分為善惡,通過祭祀和表演,揚善懲惡,滿足人們征服自然的主觀願望。

  傩中的“黃鬼”就是一種邪惡的象征。洪水泛濫時的滔滔濁浪,瘟疫、痨病使人面黃肌瘦,他們認為這都是“黃鬼”在作祟。固義鄉民所說的“黃鬼”還指那些虐待父母的忤逆不孝者。這反映出明朝時期,由于生産力的發展和正統儒家學說的浸透,而使“黃鬼”的所指由自然災害轉向人本身的邪惡。

  傩戲又稱傩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傩戲源于遠古時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既娛神又娛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種地方戲曲蓬勃興起,傩舞吸取戲曲形式,發展成為傩堂戲、端公戲。傩戲于康熙年間在湘西形成後,由沅水進入長江,向各地迅速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藝術風格。湖南、湖北的傩堂戲吸收了花鼓戲的表演藝術,四川、貴州的傩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江西、安徽的傩戲則吸收了徽劇和目連戲的養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