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廣州十三行
廣州十三行,最早是創建于康乾盛世的。
清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禦旨的頒布,廣東十三行成為清政府唯一特許經營海路而來的中西貿易商行。廣東由此成為清朝全盛時期世界市場的重要環節。從這裡生産銷往海外的藝術品,既洋溢着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廣東本地的審美趣味,又散發着西洋的異國情調。
廣州作為當時世界聞名的商貿中心,珠江口漁火點點,黃埔外港和十三行碼頭樯桅毗連、商船雲集。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描述的就是當年十三行繁盛的景象。
來自各國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間泊靠廣州港,帶來異地的工藝品和土特産,在十三行商館卸貨交易後,再滿載着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于九十月間乘風回歸。
清代外銷畫之廣州十三行靖遠街
清代,廣州十三行一帶有5000餘家專營外銷商品的店鋪,約25萬匠人專門從事外銷工藝品的生産和制作,種類繁多包括家具、金銀器、油畫、瓷器、象牙制品、漆器、琺琅器等各種貨物,大部分都是私人高級定制,而且專供出口。歐美地區的社會名流都以擁有十三行出品的中國貨為榮。
在17、18世紀,随着大量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銷往歐洲,中國的扇子、牆紙、漆器、家具等生活藝術品也在歐洲刮起了一股時尚中國風,在18世紀70-80年代達到鼎盛。
外銷扇流行于歐洲上流社會
中國的折扇深受歐洲上層社會的歡迎,富麗精工的折扇成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貴族品位的象征。當時的貴婦競相效仿,都以手執具東方情趣的精緻扇子為時尚。從一些油畫中能看出常有貴婦手持扇來凹造型,顯示的是富貴和優雅。
歐洲宮廷裡華麗的名媛貴婦們,正在學習折扇禮儀
[貴婦手中握着一把十三行的象牙扇]
這些顔值超高渾身都散發着歐洲宮廷貴婦氣息的扇子可都是實實在在的"Made in Canton",它們大都來自廣州街坊非常熟悉的地方——十三行。看着一把把制作精美的扇子,當年“十三行”的車水馬龍,興盛場面宛如就在面前。
外銷手繪黑漆折扇,西堤現藏
十三行的制扇工匠們,着重采取西式技法,再現東方風情,展現了廣東工匠高超的制扇技藝。
拍賣公司現場圖
這些洋溢着濃郁的中國情調的精巧玩意兒,滿足了歐洲貴族們對東方的好奇,訂單蜂擁而至。據記載,16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船首次在廣州訂制了8萬件外銷扇,這些扇子一抵歐洲市場,立刻被搶購一空。
廣東工匠以心靈手巧、技藝精湛、赢得世界的聲譽,“廣東制造”、“中國趣味” 一度成為時尚的代名詞風靡歐美。這些奢華名貴、精巧美觀、中西藝術風格共融的外銷扇,極大滿足了西方女性對扇子的熱切渴望和需求。
外銷手繪黑漆折扇,西堤現藏
此扇集繪畫與髹漆工藝于一體,扇骨與扇面不對稱的錯位造型構思奇巧,一改折扇上下對稱布局的模式,展現了廣東工匠高超的制扇技藝。
通草畫
在攝影技術還不發達的時代,西方人希望把自己所見東方風情帶回國,主要靠的還是繪畫。當時的外銷畫有玻璃畫、通草畫、菩提葉畫、布本油畫等等,其中存數最多,保存相對完整的,當屬通草畫。
通草畫,19世紀興起于廣州,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豔,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
受通草木杆莖尺寸的限制,通草紙本身的尺幅有限,每張紙都隻有兩三隻巴掌那麼大。因為小,便于遠旅攜帶,來廣州的歐美人,買上幾張書中随便一夾就可帶走。
通草紙雖小,卻非常适合水彩畫運色着墨的需要,當水彩運用到質感豐富的通草紙上時,經過光的折射,能夠呈現斑斓缤紛的效果,更可媲美漆器或刺繡,因此很受畫師喜愛。
通草畫出現之前,西方人很難了解真實的東方,大部分西方人認為東方是神秘的,由于通草畫的出現,開啟了西方人了解東方的窗口,通草畫就像一部部紀錄片,從一張張明信片大小的畫面将場景和人物真實呈現在眼前。
通草畫題材廣泛,反映的社會文化内容極為豐富,現在能看到的很多清末的社會生活,都要慶幸有通草畫的記載。
蝴蝶和昆蟲,現西堤藏
通草水彩 通草水彩
晚清廣東十三行外銷畫,作品以細膩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種類繁多的昆蟲...它們色彩斑斓,小巧玲珑,形态各異,活靈活現,有的翩翩起舞、展翅翺翔,有的英姿勃勃,低鳴吟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