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五一”前夕,北京,增光路45号。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主校區,原本靜谧的校園突然間熱鬧起來。
“給我們的勞模班回信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飛快地傳遍校園的每一處角落。
從1949年由華北職工幹部學校改建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開始,這所培養了成千上萬工會工作者的高等院校,迎來了自己最為璀璨的榮光時刻。
由此開始,創建26年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勞模班”。
“争做新時代的奮鬥者”——中國工人運動的曆史,就這樣又一次記錄下極富意義的生動細節。
中南海來信:最深切的關懷
打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官方網站,不需點擊任何按鈕,就可以直接看到2018年4月30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畫面。
播音員康輝正在播出的,是一封足以鼓舞中國億萬工人階級的回信——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的同志們:
你們好!“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收到你們的來信,我感到十分高興。你們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勞動模範,如今又在讀書深造,這是對大家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褒獎,也是黨和國家對勞動者的關懷。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希望你們珍惜榮譽、努力學習,在各自崗位上繼續拼搏、再創佳績,用你們的幹勁、闖勁、鑽勁鼓舞更多的人,激勵廣大勞動群衆争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我一直強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範、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
值此“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我向你們、向全國所有勞動模範、向全國廣大勞動者,緻以節日的問候。
2018年4月30日
這封共計325個字的回信,第二天登載在中國所有主流報紙的頭版頭條。
5月1日上午,全總黨組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回信重要精神。
“内涵深刻,意義重大”,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李玉賦用這樣8個字概括回信的分量,更把這封回信視為對勞動模範、廣大職工和工會幹部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
李玉賦說,各級工會要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總工會主席王東明同志的要求,以高度的曆史使命感、政治責任感和工作緊迫感,在廣大勞動模範和職工中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的熱潮,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深入人心。
芬芳五月,勞動者在屬于自己的節日裡收到的問候。
這份溫暖而厚重的禮物,既是對勞模為黨和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度肯定和褒揚,更是對勞模、廣大職工和工會幹部的巨大鼓舞和激勵。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如今成為家鄉親友和昔日工友引以為榮的驕傲。
從寄出給的信到收到的回信,中間相隔了21天。
38位簽名寫信的2017級和2018級勞模本科班學員,都能清楚地記得寄出那封信裡的每一個字——“敬愛的書記: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我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給您寫信,表達我們的敬意和祝願……”
勞模本科班班主任劉慧麗老師告訴《中國工人》,一直高度重視工人階級和勞動模範,勞模學員們充滿了崇敬之情,于是萌發了寫這封信的念頭。
2011年6月,勞模本科班課堂。
然而,真到了動筆寫信的時候,郵遞員付永偉學員和環衛工人孫志寶學員的心情卻變得忐忑起來,不知道是否能看到自己的信,看到了又會不會回信。聽到回信了的那一刻,兩個人抑制不住地跳了起來。
勞模學員蔡鳳輝是北京環衛集團的環衛工人,平時的工作崗位就在天安門廣場。2015年9·3閱兵的時候,她就在距離不到100米的東觀禮台做環衛保障。
接到回信的那天,蔡鳳輝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說,勞動最光榮、最偉大、最崇高、最美麗,這是給我們最好的鼓勵!我自己的經曆,讓我品嘗到‘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的甘甜。”
從一名農民工成長到首都天安門的一名環衛職工,蔡鳳輝有過太多的艱辛和委屈,卻用不懈奮鬥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每天在天安門廣場操控着價值幾百萬元的新能源環衛設備,在北京有了自己溫暖的家,更重回校園成為一名大學生,圓了兒時的夢想。
在全國總工會舉行的學習宣傳貫徹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重要回信精神座談會上,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勞模學員賽福丁·伊斯熱依力用“非常幸福”形容自己的感受。
作為新疆中泰化學托克遜能化有限公司車間值班長,賽福丁從2005年參加工作開始,用14年的時間從農民工成長為技術工人,不僅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更被送到勞模本科班開始向往已久的大學生活。
3年前,賽福丁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現場聆聽了在五一紀念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其中,“世界上無論發生什麼變化,勞動者的光榮和地位永遠不會變”這句話,讓他始終難忘。這一次,他又在的回信裡面看到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勞動最美麗”的話語,強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撸起袖子加油幹,争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這是38位給寫信的勞模學員的共同心聲。
這一刻,在祖國各地的工作崗位上,26年來607位曆屆勞模本科班學員心手相連。
穿越26年的時光,黨、政府和工會對于勞動模範的關愛,就這樣融入了曆史的最深處。
免試與推薦:送勞模上大學
毫無疑問,今天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名的“勞模班”。
然而,在26年前的那個夏天,首屆勞模本科班卻經曆了一波三折的艱辛。
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會工作品牌叢書”《五一勞動獎》這一卷裡,詳細記錄了全國總工會送勞模上大學的前前後後。
早在1983年,全國總工會和教育部等八部門就曾聯合簽發文件,明确勞動模範報考全國全日制高等學校時,“年齡可放寬到二十八周歲,婚否不限,經單位推薦,可報考相應專業,參加統一考試,錄取時适當降低分數”。
推出這一文件,旨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選送培養有前途的優秀工人到大學深造。
1994級勞模本科班,勞動争議模拟仲裁庭。
但是,由于長年工作在生産第一線,勞動模範的文化底子并不好,大學的門檻依然很高。
“關愛勞模,既要有鮮花和榮譽,更要提供‘充電’的機會。”秉持這一原則,全國總工會決定在中國工運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前身)專門開辦勞模本科班。
1991年,國家教委(教計〔1991〕235号文件)批複,同意中國工運學院開辦“工會學”專業勞模本科班。
按照規定,報考勞模本科班的勞模必須參加全國統一的成人高考,并達到為勞模生專劃的錄取分數線。然而,在分數線面前,渴望求學的勞模竟然“倒下了一半”。
1992年7月6日,全總組織部和中國工運學院聯名向國家教委成教司遞交報告,請求國家教委同意開辦勞模本科預科班,由中國工運學院對預科班學員統一集中補習高中課程,經考試合格後,直接進入本科班學習。
國家教委迅即複函,原則同意全總組織部委托中國工運學院為勞動模範舉辦預科班。
1992年8月31日,中國工運學院迎來了48名首屆勞模班學員,他們都是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礦工、司機、交警、擋車工、煉鋼工、技術員、郵遞員到鐵路工人,這些學員全部來自生産一線。和那些自信飛揚的年輕學生相比,勞模學員明顯表現出緊張和局促。然而,在他們的眼中,卻充滿了對于大學生活的新奇和迷戀。
因為多次采訪的緣故,工人日報駐全總聯絡站站長鄭莉對勞模本科班的曆史如數家珍。
“為了盡快把‘落榜勞模’的文化課補上去,中國工運學院制定了嚴格的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配備了較強的師資陣容和專職班主任。”鄭莉說。“‘落榜勞模’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難以統一教學,學院就把數學課分成快、慢兩個教學班,由兩位老師分别授課。”
功夫不負苦心人。半年以後,預科班的勞模學員都順利通過了成人高考,進入了93級勞模本科班學習。
但是,對于全國總工會開辦勞模本科班而言,更艱難的挑戰還在後面。
其實,第一批勞模大學生并不是出現在中國工運學院。
1991年,中國人民大學獲準招收了全國第一批勞模生。
1992年,全國共有16所高校同時招收勞模大學生,報名人數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僅一年後,這股熱潮突然降溫,報名人數驟減到300人。作為中國工運學院勞模班的首任班主任,莊繼麗曾帶人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取經”,接待他們的教師驚訝地說:“我們都快辦不下去了,你們怎麼還來學習?”
原來,随着企業兼并、重組及用人制度改革的推進,勞模經曆四年學習後的工作安排出現隐憂,甚至面臨可能失去工作崗位的風險,這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勞模上大學的積極性。
1993年這年,300人報考全國各個高校勞模班,最終隻有60多名勞模在高考中達到錄取分數線。再加上勞模學員文化水平帶來了更多教學和管理成本,直接導緻公共高校無法或不願意繼續開辦獨立的勞模班。
1996年6月,尉健行等領導同志與1996屆(首屆)勞模本科班畢業生合影。
很快,中國工運學院成為北京唯一堅持開辦勞模本科班的高等院校。
即便如此,勞模學員的數量還在一路下滑。
1994年,14人;
1995年,21人;
1996年,19人;
……
為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全總組織部在1996年向教育部提出免除勞模班入學考試,并很快得到肯定意見的回複。由此開始,“獲得全國勞模稱号、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凡符合入學條件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會推薦,全總組織部審定,報國家教育部批準後,可免試進入中國工運學院勞模本科班學習”。
1997年,中國工運學院勞模本科班正式實行免試入學,勞模學員人數當年增至47人。
出人意料的是,盡管“免試入學”的條件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勞模的學習熱情,但彼時在企業改革帶來的短暫崗位、就業波動的現實壓力之下,僅僅過了兩年,勞模班招生人數再次跌至20人以下。而“非典”疫情過後的2004年,盡管中國工運學院已經在一年前從成人高等院校升格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免試入學的勞模學員竟然隻有4人。
顯然,讓大學畢業後的勞模學員擁有更強的就業能力,從而徹底解決他們對于重新上崗或再就業的擔憂,才是讓勞模本科班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很快,勞模本科班的課程安排進行了重新規劃——
“第二課堂”悄然出現,大量的教學參觀活動拓展着勞模學員的視野;
教學實習成為新增的重要環節,勞模學員回到原單位的新崗位或進入各級工會,在實際工作中檢測四年理論培訓的收獲;
勞模學員的學制大幅改革,由四年脫産模式轉為“2 2”模式,即兩年脫産,兩年函授。函授學習期間,每學期回到北京集中輔導複習1個月,參加期末考試。
多年來,在各級工會和工會院校的努力下,勞模上大學的熱情漸漸升溫。2011年,勞模本科班招生結束的時候,勞模學員人數恢複到42人。近幾年,受本科學曆教育的普及等因素影響,有繼續深造本科學曆的勞動模範數量每年也并不穩定,2018級勞模班學員14人。
求學北京城:人生的新起點
從生産一線走進大學校園,每一位來到勞模本科班的學員,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1級勞模本科班班長韓偉已經畢業多年,卻依然清晰地記得,聽到自己能夠“免試+免費”上大學時的那一幕場景。
那是酷暑難耐的一天,韓偉正在投遞報紙信件,忽然接到北京郵政投遞局工會的電話。
“韓師傅,您什麼學曆?”
“電大,大專。”韓偉被問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學去……”
7個月後,自诩為“中了特等獎”的韓偉走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校園。
寬敞的階梯教室,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在講台前踱步……這是韓偉依據電視劇自己想象中的大學生活。然而,走進課表标注出的教室,看到8列課桌椅一字排開,他一下有點兒發愣。
班主任莊繼麗老師帶着溫暖的笑容,出現在勞模學員面前:“這是學校特意給你們開的小竈,大教室人太多,聽課效果不好。我全職為大家服務,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
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校園裡,勞模本科班的勞模學員總是能吸引來最多的目光,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愛。
1997級勞模本科班的計算機課。
兩年前的陽春三月,新一屆勞模本科班開學,22位社會工作專業的勞模學員年齡最大相差23歲,最年輕的學員也30歲了,最年長的學員更是已經53歲。
教學樓二層的計算機房内,勞模本科班正在上課,當天的課程是“計算機基礎與應用”。
講台上,王慧儒老師生動地講解着PPT的使用操作方法:“設置幻燈片切換效果要根據演講需要,因為這會影響到觀衆對演講的注意度。”
講台下,22位勞模學員聚精會神地做着課堂筆記,其中包括7位農民工勞模學員。
這已經是王慧儒第六次帶勞模本科班了,“越帶越了解勞模學員的需求”。
按照常規的課程設計,計算機應用的講授順序是從Word、Excel到PPT進行的。考慮到勞模們作報告的需要,勞模本科班把PPT課程放在了最前面。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工會學院院長楊冬梅教授告訴《中國工人》,為了保證勞模本科班的教學質量,學校堅持任課教師優中選優的原則,精心設計教學課程,通過學習通用素質能力、專業素質能力和專業技能,使勞模學員成為應用型專門人才。
如今,這所高校勞模本科班的大門已經向勞模開得更大。經過所在省級工會推薦,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可以免試入學。省部級勞模以及内蒙古、廣西、西藏、甯夏、新疆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地市級勞模,由所在省級工會推薦并參加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自主招生考試,成績合格者可獲得入學資格。
2000級勞模本科班畢業論文答辯。
學習期間,勞模學員的學費、住宿費及入學體檢費實行全免,全國總工會還給予每人每月一定數額的助學金,進行各類獎學金評定,并提供勞模應急補助。
《工人日報》的報道中顯示,學員所在單位都對勞模上大學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包括發放基本工資和交納社會保險。
“新鮮實用”,這是勞模學員對校園學習生活的全新體驗。
“以前演講不會用電腦,隻能靠嘴說,以後就能圖文并茂了。”農民工全國勞模王海軍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交集團的公交司機,常年操控着粗重方向盤的手,如今已經可以熟悉地撥弄鼠标和鍵盤。
不過,在全國勞模鄭翠生看來,勞動法和人力資源管理兩門課程對自己幫助更大。他創辦的養殖公司已經發展到20多位員工,對企業管理知識和員工溝通技巧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學校園裡,他還有了自己的新愛好:“我字寫得不好,現在買了字帖,有空就在宿舍練字。”
除了計算機、勞動法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勞模本科班還安排了大學英語、中國工運史、體育、工會法與工會組織等學習内容。這讓勞模學員們可以在脫産學習的兩年時間裡,盡可能地充實自我,提升學曆層次,讓自己的未來有能力變得更加精彩。
四年的大學生活,勞模本科班讓勞模學員“脫胎換骨”。
25歲的時候,濟南市35路公交車司機吳倩想要到北京那個“勞模班”學習。然而,這時的她還隻是山東省勞動模範,入選條件還差“那麼一點點”。
8年以後,夢想支撐的種子燦爛開放,吳倩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接下來,她告别隻有7個月大的孩子,人生第一次獨自遠行,登上開往北京的列車。
入學教育課上,時任工會學系系主任張默諄諄告誡:“隻有把書讀好,才對得起支持你們的家人、企業、工會。四年後,你們收獲的将不僅僅是知識,還将有更多的‘财富’。珍惜機會,慢慢品味。”
在勞模本科班組織的座談活動上,吳倩見到了自己的“偶像”李素麗。當年,她曾經對着電視一遍遍學習李素麗式的微笑、動作、談吐,反複背誦“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多幫一把,多走一步”的工作口訣。
“隻需把握好每一次機會,就一定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大學校園裡的新夢想,就這樣在吳倩心裡孕育成長。大學畢業那年,她通過企業的儲備人才競聘,成為一家分公司的副經理,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華麗轉身”。
26年來,勞模本科班共計培養607名學員,其中全國勞動模範23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11人。全國人大代表16人,全國黨代表11人。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示範性勞模創新工作室3個,全國勞模創新工作室1個,人社部授予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5個,6人獲得人社部頒發的“中華技能大獎”。
四年的本科教育,為勞模本科班學員展開了一張全新的人生畫卷,潤物無聲地改變着他們的命運。經曆了知識的洗禮,他們将開啟一扇全新的人生之門。
當然,在那封“中南海回信”公布以後,這個中國最有名的“勞模班”裡的所有學員,都牢牢銘記住了自己肩頭的曆史重任——争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新的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
幸福需要奮鬥,它不會從天而降。夢想需要奮鬥,它不會自動成真。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這是的殷切囑托。
繪就改革歲月的輝煌畫卷,譜寫工人階級的時代壯歌。這是勞模本科班所有學員和億萬中國工人階級的铿锵回應。
是的,新時代,去奮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