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去浙江旅遊大多會選擇那些熱門景點,比如烏鎮、杭州……除了這些網紅景點外,還有一個地區,也很受大衆的青睐,這個地方就是安吉啦。那安吉旅遊景點有哪些呢?一起和城市文化來看看吧!
獨松關
中國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西北關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獨松關雄踞在獨松嶺上,十分峻險。關旁原有一棵千年古松,關以松名,故曰“獨松關”。明代詩人淩說《獨松冬秀》詩雲:“撞破關門山勢開,樹頭雲起喚龍來。擎天老幹高千丈,傲雪貞标壓衆材。歲久根節堅作玉,風生岩壑響成雷。蒼顔不改渾依舊,萬古相期竹與梅。”“獨松冬秀”古時是鄣南(安吉)八景之一,古松雄關的景象,想來一定很美。
獨松關,中國古城臨安(今浙江杭州)西北關隘。獨松關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境内,南與杭州市餘杭區境交界,北距城關遞鋪鎮8公裡。曆史上,獨松關與位于餘杭境内的幽嶺關、百丈關合稱“獨松三關”,是南宋京城臨安北側的主要屏障,隻要守住了獨松關,也就擋住了杭州北來的兵患,因此,獨松關是古時兵家必争之地。
獨松關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南宋于建炎年間(1127~1130),為阻金兵南下,在獨松嶺壘石為關。關南5公裡,左有百丈關(位百丈嶺上),右有幽嶺關(位幽嶺上),合稱獨松三關(見彩圖)。獨松關東南至溪口為溪徑谷地,長20公裡。溪口踞通道谷口,謂三關要路。德佑元年(1275),元軍自建康出兵經廣德,破獨松關直取臨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起義軍據獨松,占安吉,元軍自雙溪口北上,破獨松三關,起義軍敗。清鹹豐十年(1860),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将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今獨松關已失其險。
獨松關的地理形勢險要,關後是高峻的獨松嶺,嶺上滿是蒼松翠竹。兩條從獨松嶺上前伸出來的山脈,如同兩條巨人的臂膊,将獨松關抱在其中。關牆全由大石砌成。據清人編的安吉縣志上說:關牆之上原有箭樓,關内有兵營6間。關牆長約60米,厚10米。關牆橫跨湍急的獨松澗,銜聯左右兩條高峻的山脈。沿山澗右側是一條陡峭的羊腸小道,直通關門。關門如洞,深十米,高約三米,寬不足一米,隻能容一人通過。洞頂中部開有兩米長、一米寬的天窗。此天窗極有創意,平時可給關洞内透光,戰時敵人進入關洞内,守兵可從頭頂上襲擊之,使敵人無處躲避,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安吉東南方向與餘杭交界處,有一個地方叫關上,宣杭古道從這裡經過安吉遞鋪鎮北上,從宣州入徽。此處名即為關上,當然自有關門。南宋建炎年間在此所設關卡,名為獨松關,相傳關門前有獨松一棵,幾度興廢後現已無存,隻有我朝保護文物的石碑一塊。此處比較清靜,似乎沒有什麼遊人去訪古,目前隻剩下城門還在,邊上的城牆已經在修公路時候拆除,關前後夾雜在幾棟民房之間,關上本有軍事目的的藏兵洞若幹,現在已經沒了,變成了堆放竹子的場地。走進城門,城門象一個短的隧道,關門如洞,深十米,高約三米,寬不足一米,隻能容一人通過。在城門當中,頭頂有一方孔,想來是有2個目的,第一個作用平時用于采光,第二目的是軍事防守時候,用做圍殲敵人的甕城作用,當敵人進入城門後,可以上部進行攻擊。物是人非,經曆了朝代興亡,已經殘破不堪。原來在這附近沿線,另有幽嶺關,千秋關等
曆史
曆史上,獨松關與位于餘杭境内的幽嶺關、百丈關合稱“獨松三關”,是南宋京城臨安北側的主要屏障,隻要守住了獨松關,也就擋住了杭州北來的兵患,因此,獨松關是古時兵家必争之地。
布局與曆史
獨松關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狹谷相通,為古代臨安經廣德通建康(今江蘇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據餘杭郡,杜伏威将王雄誕擊之。李子通以精兵守獨松嶺,王雄誕遣别将将千人乘高據險逼之,多設疑兵,李子通遁走。
南宋于建炎年間(1127~1130),為阻金兵南下,在獨松嶺壘石為關。關南5公裡,左有百丈關(位百丈嶺上),右有幽嶺關(位幽嶺上),合稱獨松三關(見彩圖)。獨松關東南至溪口為溪徑谷地,長20公裡。溪口踞通道谷口,謂三關要路。建炎三年(1129),金朝大将兀術自廣德過獨松關,見無戍者,謂其下曰:”南朝若以羸兵數百守關,吾豈得渡哉?“
德佑元年(1275),宋将羅琳戍獨松關,元将阿剌罕自建康出兵經廣德,破獨松關直取臨安,至1279年南宋遂亡。元至正十二年(1352),紅巾軍徐壽輝将項普據獨松,占安吉,元軍自雙溪口北上,破獨松三關,起義軍敗。
清鹹豐十年(1860),清軍進攻天京(今江蘇南京),太平天國将領李秀成由杭州借獨松捷徑,迅速北上,與各路太平軍大破清軍,遂解天京之圍。今獨松關已失其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