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畫屏風作品“天歌”。福建省漆藝大師孫曼亭在傳統的“雕填”技法上,加了手繪色漆,使研磨、推光出來的畫面更有層次,更有立體感。圖片來源:福建畫報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中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中國傳統工藝品的“三寶”。
清乾隆年間,漆匠沈紹安在一座寺廟裡發現大門的匾額雖然木頭已經朽爛,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卻完好無損。細心的沈紹安從中得到啟發,回家後不斷琢磨試驗,還原了失傳已久的漢代“夾纻”技法,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創新,獨創了“脫胎”技藝。自沈紹安開始,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曆經傳承,巧匠輩出,逐漸譽滿天下。
“精巧歎加工,玲珑生萬物。或細等毫芒,或巨逾丘壑。舉之一羽輕,視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碩果随意悅。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郭沫若的詩句道出了福州脫胎漆器的器物之美。它的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造型靈活、形态萬千。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的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别緻,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衆美于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
1898年,福州脫胎漆器作品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并獲金牌,從此在國際工藝美術界嶄露頭角,在1911年德國柏林衛生博覽會、1912年意大利都靈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及193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均獲殊榮。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大漆,蘊天地之靈氣,演繹着涅槃重生的華彩樂章。陳偉凱 攝
福州傳統的脫胎漆器髹飾技法有近十種,是200多年來一代代工匠大師傳承、創新和發展的結果。每個匠心獨運的藝人,都會在他們的漆藝實踐中有自己的絕活,有或大或小的獨特創造。正因為這樣,福州脫胎漆器文化才能如不斷有支流彙入的江河,滾滾向前,不斷壯大。以“閃光”技法為例,從藝五十多年的孫曼亭,在飽谙精通“赤寶閃光”“釉變”“台花”“印錦”等傳統經典技法的基礎上,以智慧和情懷續寫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的新篇。
孫曼亭漆藝作品。陳偉凱 攝
創新“綠寶閃光”技法,就是孫曼亭在傳統技法基礎上的大膽突破。“綠寶閃光”又稱為“荷葉赤寶砂”技法。最初沿用著名藝人李芝卿先生的做法,即把枯荷葉撕成碎末,均勻地黏在濕漆面上,待漆面幹後刮掉枯葉,再用松節油将枯葉末清洗幹淨,漆面便顯現出自然美麗的紋樣。
為尋求突破,孫曼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用各種材料反複試驗。最後改用絲瓜絡為工具,漆色料為漆面肌理的底料,做出來的紋樣肌理有高、中、低凹度。在這樣的漆面紋樣肌理上貼上鋁箔粉,罩上綠透明漆,打磨推光,即現出瑰麗的花飾,猶如深邃閃光的綠寶石。這一技法的難度在于漆面不能磨破,紋樣肌理藏在漆層底下的同時又要折射顯現出高、中、低的層次效果。故要求工藝工序環環相扣,技術難度極高。在2016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上,孫曼亭的“綠寶閃光”膽式瓶脫胎漆器廣受好評,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孫曼亭福州脫胎漆器創新作品:綠寶砂方瓶(左)、釉紅花瓶(中)、綠寶閃光膽式瓶(右)。陳偉凱 攝
孫曼亭“綠光閃寶”之工藝程序:
碾磨。陳偉凱 攝
貼銀箔。陳偉凱 攝
蘸細灰推光。陳偉凱 攝
打磨。陳偉凱 攝
推光。陳偉凱 攝
用一枚極為普通的絲瓜絡表現經典的彰髹技法,變幻出靈動的肌理效果。陳偉凱 攝
罩上綠透明漆。陳偉凱 攝
斑斓富麗,巧奪天工。陳偉凱 攝
福州脫胎漆器技藝口口相傳的多,文字記述傳承的極少,一些技藝幾近失傳。孫曼亭目睹漆藝界老藝人漸漸離去,強烈意識到用文字記錄福州漆藝衍變曆史刻不容緩。在傾心創作漆器作品的同時,她開始緻力于尋找、搜集、記錄福州漆藝發展的曆史資料、技法工藝、材料配方,編寫了《福州脫胎漆器與漆畫》《<髹飾錄>工藝解讀》等論著。“用文字的形式将漆藝的史料記載下來是我的使命,隻是我無能力再收學生了”,孫曼亭說。
白晝,孫曼亭與漆共舞,創造經典;暮夜,孫曼亭筆耕不辍,記錄曆史。陳偉凱 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福州漆藝人以堅守與創新,守望着閩人漆器技藝的高地。
來源: 福建畫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