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同質化愈加嚴重,而影像系統自然就成了消費者感知最強,或者說廠家營銷的最佳着力點。
在手機進入計算攝影時代後,軟件上各家開始用 AI、機器學習、算法搭建自己的 Fusion 圖像引擎;而在硬件上每個廠商都在用不同的相模組,去探索不同的方向。
有的探索如何看的更遠,有的在探索如何無縫覆蓋常用的焦段,也有的用上了超高像素去摸索解析力的天花闆。
每一個廠商都在探索可能的方向,那麼藍廠想探索的方向是什麼呢?
目前來看是想探索 ois 的上限?官方的宣傳口徑是 VIS,甚至給出暗示能替代手持雲台,有成為新一代 vlog 神器的潛質。
X50 影像系統主打的賣點是防抖。
宣傳片裡效果自然很好了,跑步、運動、跟拍,防抖效果都非常出色。我自己上手摸過朋友的工程機後,錄像效果也确實是 top 玩家。
而防抖,
通常來說,在手機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想實現防抖的能力有兩種,一是電子防抖,二是光學防抖。
除此以外的各種奇奇怪怪的防抖,比如說 AIS 和這次的 VIS,論實際的 “祖宗”,大都是電子防抖和光學防抖的進一步發展。
一種,大多數旗艦手機都會用的光學防抖,也就是 ois,
OIS 光學防抖又稱為鏡頭防抖,這種防抖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在鏡片組中增加一個使用磁力懸浮的鏡片,配合陀螺儀工作,當機身發生震動時,能檢測到輕微的抖動從而控制鏡片浮動對抖動進行一定的位移補償,從而避免了光路發生抖動,實現光學防抖。
你可以這樣理解,當你邁開腿向前跑步的時候,手機跟着你運動,此時手機内部的鏡頭模組,也會産生一個向前和向上的慣性,而光學防抖的作用就是用磁極、滾珠、通電線圈等方式去克服這種向前向上的慣性。
同理,也能最大程度的抵消手機向其他方向運動的力。
這次的 X50 本質上還是更加 “激進”(非貶義)的 “光學防抖”
有缺點嗎?
缺點是啥,
大。
你就看主攝那個巨大的 “眼睛” 就知道了;
因為從結構上來說,光學防抖的實質就是給手機的鏡頭模組一個可以上下左右前後移動的空間,方便抵消手機運動時的作用力。
因此必然需要更大的手機内部空間,預留空間給鏡頭組。我之前隻是上手摸過一會 X50,沒拆開來看,朋友不讓我拆,說要還回去的,隻能作罷。
但我想,這顆 “微雲台” 模組,可能是現階段單個 sensor 最大的模組之一,甚至可能沒有之一。(坐等拆機)
另外一個缺點,就是邊緣解析力。
前面說了 光學防抖會讓鏡頭組保持一個浮動的狀态,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凸透鏡鏡片的中心至四周薄厚不一,對光線的處理能力也自然有很大詫異。因此,邊緣畫質會略有縮水,銳度會略不足。
這個我覺得還可以,邊緣畫質應該也是做了算法探究,銳度保留的不錯。
另一種,就是電子防抖,即 EIS。
EIS 電子防抖是利用偵測到機身抖動的程度來動态調整 ISO、快門或軟體來做模糊修正。EIS 是一種演算法運算,透過影像裁減補償方式來避免模糊,防震效果取決于演算法的設計與效率
依然簡單化理解。我們想象前面有一張 A4 的大白紙,是你手機能拍攝的畫面大小。還記得我們說的跑步場景嗎?
手機的鏡頭模組也會向前、向上,這個時候手機原本的 A4 紙大小拍攝畫面大小,裁去了周圍一圈的大小。
僅僅保留中心的畫面,裁切的畫面用作補充。這個時候,無論你上下左右如何晃動,都是清晰穩定的。
自然也有缺點。
但主要是和算法有關,什麼畫面拉伸、什麼噪點壓制的不夠,各家的算法都不一樣,就不展開說了。
說句題外話,我看到有一些數碼答主用一圖流 “科普” 這個 vivo 的新防抖來龍去脈,科普當然是好的,我舉雙手雙腳歡迎更多的優質數碼博主來知乎分享幹貨,分享自己的見解。
但煩請稍微專業點,數碼區本來就已經夠水的了,拿參數去湊字數,用題圖去湊篇幅,挺不好的。
多說說體驗,多聊聊技術。這可比你照着資料複制粘貼來勁多了。
至于說,vivo 這次的探索路是對了還是錯了,我謹慎看好;至于銷量,咱也不好說,交給市場反饋做回答吧。
但我仍然覺得,任何一家廠商在技術的投入,都應該抱着鼓勵,不說支持,至少也應該保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
我們實事求是,如果世界上的手機都是千篇一律的潛望式、或是什麼一億像素超大底、要麼就是多像素合一,這多沒勁。
你看,
隔壁那誰不是還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隔壁那誰誰的超大杯,今天開始預售。
這多有趣!
真要我看啊,新的影像軍備競賽才剛剛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