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花絮
采訪花絮
采訪花絮
八千裡路雲和月
——靜甯往事之西進工作大隊
文/李娟淑
古老滄桑的靜甯大地,西北高原上一個小小縣城,作為祖國母親身體的一小部分,在70年風雨兼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中,迎來了自身的華麗蝶變。記者跟随一位“西進大隊”成員、袁文興老人的回憶,在查閱大量曆史資料後,将時間的觸點跨越70年,倒回1949那個風雲變幻的年月,希望在回望曆史的波詭雲谲中,激勵每一位新時代的靜甯兒女,在更加珍惜歲月靜好的同時為更美好的明天而戰。
“西進大隊”和“南下幹部”是一個極具特殊曆史語境和身份标簽的詞語。在解放戰争後期和建國初期,随着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一個特殊的曆史革命群體應時而生——“西進工作大隊”和“南下幹部隊”。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滾滾洪流中,為了接管、鞏固新中國政權,支援西北、西南及南方廣大新解放區建設,各省根據中共中央決議,紛紛抽調大批黨政幹部随各路人民解放軍南下、西進。于是,數以萬計的黨政幹部、共青團員冒着沒有散盡的硝煙,辭别父老,抛家離舍,随軍來到新解放區,在新的“戰場”上為新中國政權的創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許多西進、南下幹部離開家鄉時風華正茂,等再次返鄉已為皓首蒼顔的耄耋老人,甚而,一些人餘生再無機會踏足鄉土,終生成為他鄉之魂。
在靜甯組織史上有個空白,那就是關于解放初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靜甯縣委員會負責人信息空缺成謎。這一直是研究黨史和編寫志書的工作人員的迷惑和缺憾。
2019年初,有消息稱在去蘭州的客車上有人遇見了當年的團靜甯縣委書記袁文興老人。獲知該消息時,記者十分興奮。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在脫貧攻堅戰接近收官之際,回顧往昔峥嵘歲月裡老一輩軍民共同奮鬥拼搏的偉大壯舉,于身處當下肩負新使命、推進反貧大戰的靜甯人民來說,應更具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激勵作用。于是記者開始銜接采訪,準備為建國70 周年獻禮,為靜甯整縣脫貧摘帽集聚新能量。
一 初見袁老,且聽風語,八千裡路雲和月
曆經70載風雲激蕩和滄海桑田的歲月巨變,在今年迎來偉大祖國70歲華誕的特殊時候,年屆耄耋,卻依然精神矍铄、疏朗健談的袁文興老人,向記者慨然講述了70年前他作為西進大隊幹部,随軍挺進靜甯接管新政權、建設新社會的那段風雲歲月。記者為有幸能夠面見這位老革命,并為能夠近距離感受他身上烙印的那個獨特時代的精神标識,及言辭間滿溢而出的澎湃力量而倍感驕傲和自豪,這讓後發展時代出生的記者深受感染和鼓舞。
2019年6月19日,記者在蘭州見到了袁文興一家人。初見,老人的兒子袁超先生誠摯地告訴記者,父親聽說靜甯要來人,心情很激動。一大早就洗漱整齊,做好了迎接記者一行的準備。
與記者同行的還有縣電視台記者代騰飛及靜甯縣政協文化文史資料編撰委員會主任馬廣平和辦公室幹部胡敏樂。
今年88歲高齡的袁老,看上去精神還不錯。特别是一開口,仍然口若懸河、聲如洪鐘,一副意興飛揚的樣子,很是感染人。良好的精神狀态,徹底打消了記者來路上的顧慮,原本擔心老人家年紀大了熬不住時間,不便做過多打擾。結果袁老居然笑呵呵地安慰記者說:“你放心,黨校當教師練下功夫着哩!”
袁文興,生于1931年,陝西富平縣人。1945年考入立誠中學,誤入僞三青團。1948年考入西北農學院(陝西三原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創辦)高職就讀畜牧科。1949年2月因罷課離開西安,沖過封鎖線,進入陝甘甯革命邊區延安,在延安大學政治理論專業三班學習,1949年4月在延大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後改為共産主義青年團)。1949年6月西安解放,延大結業,參加西北局在延安組建的“南下工作大隊”,南下西安。在西安,西北局又将“南下工作大隊”組建為“西進工作大隊”,随軍西進,開赴甘肅,接收定西專區靜甯縣政權。先後任靜甯縣文教科科員、青年團縣工委宣傳部長,後調至平涼市青年團委宣傳、學生部部長之職。195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53年6月,經考試被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錄取為學員。後留校任教,為副教授,任法學教研室副主任、黨校法律顧問等職。1958年被錯定為“反革命”,“雙開”,回原籍參加農業勞動20年。1979年平反,恢複公職、黨籍。1993年離休。
以上是其個人簡介。但還有另外一些重要訊息。比如:
18歲延安大學結業,被譽為親身沐浴過毛主席光輝的一代,政治素養過硬。
老家陝西富平,上中學時和習仲勳的弟弟習仲耀同班同學,經常去習仲耀家玩耍,因而和習家人熟識,後蒙冤回原籍參加勞動改造20年,曾緻信習仲勳求助,得以重返黨校任教。
西進靜甯工作期間,親身經曆和參與了解放初期靜甯縣的支前、土改、反霸、建團等中心工作。其間,舉辦了一場盛況空前卻又特别簡潔的特殊婚禮,全縣幹部上至縣委書記、縣長,下至區鄉村幹部全部參加,令其他青年豔羨不已。
平反以後,在甘肅省黨校離休前後,奮盡全力,曆時近6年注譯成《唐六典全譯》一書,是法學界首部對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政法典《大唐六典》的權威釋譯。
二 西進歲月,前進在硝煙沒有散盡的道路上
根據袁老講述脈絡和時間順序,記者加以梳理整理後,從他延大畢業南下說起。
1949年6月,延大結業後的袁文興參加了西北局組建的“南下工作大隊”,到達西安後在城西南農村蔣家寨駐紮了1個多月。據說是在等山西的幹部過來,共同組建西進大隊。
而在此期間,他們得到消息說,彭老總向中央借兵,路過山西,協助徐向前部隊解放了太原。遂率領借來的華北軍區第18、19兵團,一路揮師渡河西進陝西,開始解放大西北。
據相關資料得知,1949年7月10日至14日,彭德懷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從西安敗退的17萬國民黨軍,進行了著名的“扶眉戰役”,完全解放了關中。
7月24日,蔣介石命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參謀長劉任在馬繼援的駐地靜甯主持召開軍事會議,以對扶眉戰役執行軍紀,重振軍風士氣,做垂死掙紮。馬繼援、馬步銮、盧忠良、張寄亞、馬惇靖及王治歧等20多名軍以上國軍将領參加了會議,但甯夏馬鴻逵未到,隻派了漢民軍長應付。
此次會議上,蔣介石發給馬步芳第82軍在陝西耀縣寺坡作戰陣亡師長馬得勝撫恤金白洋3萬元!這是抗戰以來國民黨中央的一次特大恤賞,在座的衆将官聞所未聞,一個個驚得瞠目結舌。馬繼援認為給馬得勝恤賞,就等于給其父馬步芳獎賞,于是為之振作,且斷定解放軍主力必将向南追擊殺向四川,不會西進甘肅。
靜甯會議可以視為“二馬”準備與解放軍正面交鋒的一次“動員大會”。會議制定《關山會戰指導複案計劃》。具體部署為:甯馬兩個軍及保安部隊守平涼,由第128軍軍長盧忠良指揮;原在天水的第127、120、91軍三個軍守天水,由第120軍軍長周嘉彬指揮。馬繼援部集中靜甯,機動作戰。
就在靜甯軍事會議不久,各懷鬼胎,勾心鬥角的“二馬” 為保存各自實力,内部出現分裂。7月27日,原本重兵布防于平涼的馬鴻逵部屬盧忠良怕被解放軍殲滅,遂從泾川向固原任山河方向撤離,偷偷回甯夏去了。平涼駐軍向三關口方向撤離。馬步芳隴東兵團也急忙向蘭州方向撤離,馬繼援主力則由隴縣經固關峽向華亭、莊浪、靜甯一帶撤離。然而,很快,28日早晨青馬騎兵第14旅即在固關峽被全殲,這給馬繼援一個緻命的打擊!處境危急、進退兩難的馬繼援在靜甯給師長們下達口頭命令時認為,在蘭州打防禦戰的有利條件很多。所以,最後選擇在蘭州與解放軍決一死戰,妄圖負隅頑抗。
兵荒馬亂,秋草寒煙。7月底,正是靜甯一帶秋高草熟的季節,馬繼援所率82軍全部從靜甯經荒山秃嶺、人煙稀少的華家嶺沿西蘭公路撤退,于8月14日下午,進入蘭州市,當天所屬各部立即進入陣地,修築工事……
1949年7月15日前後,“山西西調幹部隊”到達西安,與“南下工作大隊”在蔣家寨彙合。西北局當即召開動員大會,把“山西西調幹部隊”與“南下工作大隊”合并,組成“西進工作大隊”,命令立即随軍西進甘肅。
西進工作大隊建制為大隊和中隊。大隊即進甘以後的專區組織,大隊長即專員,政委即地委書記。大隊以下為中隊,即進甘以後的縣組織,中隊長即縣長,政委即縣委書記。當時,袁文興等6名延大學生與山西西調幹部組成第四大隊的第四中隊,第四大隊即定西專區建制,第四中隊即靜甯縣建制,政委宋欽即縣委書記,中隊長于光即縣長。西進當時的建制将靜甯縣劃歸定西專區,于解放後次年5月又劃歸平涼專區。第四中隊主要由山西省臨汾專區曲沃縣第四區的幹部組成。原來的區委書記即轉任縣委書記,區長即轉任縣長。民政助理即轉任民政科長,财政助理即轉任财政科長,公安助理即轉任公安局長等等。
據袁老回憶,大隊西進出發的時間大約是7月15日左右。這正是馬繼援被擊逃的前後。
三 固關打馬,珍愛和平慰我師魂
硝煙彌漫,烽火連天。在驚心動魄的随軍途中,袁文興所屬“西進大隊”在距離隴縣将近10裡多的某個村子停駐了七八天時間。據說是等待前方的固關峽戰役結束。其間,由于連夜行軍時邊走邊睡的疲累,加上在露水溝邊睡覺着了涼,整個中隊年紀最小的袁文興開始感冒發燒。政委宋欽知道後,将自己的戰馬讓給了袁,使袁深深地感受到共産黨革命隊伍中同志般的純真情誼。
不久,即行軍途經固關峽戰場。袁老是這樣形容固關戰場的:
當時正值夏季,天氣炎熱異常。隻見路邊、河裡、岸邊、橋上人屍壘馬屍、馬屍壘人屍,馬屍出奇的肥、人屍出奇的脹,河裡的人屍全被沖去了衣服,馬屍好像也不見皮毛,有的馬屍四蹄朝天,有的人屍手腳向上,層層壘壘,堆積有三米多寬,兩米多厚,順河而上,約有半裡之長。沙路路面由于血凝固後變成了暗黑色。空氣中奇臭無比,嚴重缺氧,人畜無法呼吸,部隊給每位隊員發了一瓶白酒,倒在毛巾上捂住口鼻,也不能頂用,等離開固關峽進入張家川以後,所有在固關峽染上病的人,都開始發病,症狀是先發冷後發燒,和瘧疾差不多,每晚發作,身體困乏,不想吃飯。
記者曾讀過一位固關峽戰場逃脫的國民黨士兵關于固關戰場的回憶文字:“很長一段時間,當部隊到達宿營地後,所有的人都吃不下飯,頭暈腦脹,那種臭味仍然盤踞腦海無法散去,雖經長途跋涉身體極為疲累,但沒人有食欲。炊事班做的飯沒人動,各部隊都一個樣子,所有衛生員與醫生束手無策,部隊首長們也很着急,大家就是想不出辦法。後來還是當地一位老大爺得知情況後,向部隊首長建議,分頭将全體指戰員按班按排領進大小不同的廁所,讓大家聞廁所的臭味,直到能聞出臭味後就好了,多數人需要5-10分鐘,個别人長一些。這樣輪流進行,半天的時間大家都恢複了。”
這些文字與袁老對戰場慘烈程度的回憶完全吻合。
有關資料顯示,7月28日晨,由王震率領的解放軍一兵團向扼守隴山要隘固關峽、掩護其主力撤退的騎兵第14旅發動了猛烈攻擊,第一炮就命中了旅長馬成賢的指揮部。幾個通訊兵陣亡,馬成賢左臂受傷。解放軍英勇沖殺,出現白刃戰。激戰至午後一時左右,情況十分緊急,馬成賢遂向駐在馬鹿鎮的騎8旅旅長馬英求援,馬英則答“我已出動,請你們堅持最後五分鐘”,實際上按兵不動。據參加過這次戰鬥的人說:當時解放軍已把對方的電話線掐斷,接上解放軍的電話,當馬成賢向騎8旅求援時,說我們已經出動,請你堅持最後五分鐘;當馬英聽見槍炮聲密集,向馬成賢詢問要不要增援時,電話裡則說“不需要增援”。雙方戰至下午2時左右,部隊全被打散,全線崩潰,紛紛向西南山溝逃竄。當殘部退至峽口時,解放軍第7軍第20師已繞固關以南迂回過來,從山林中掃射,截斷了14旅的退路,解放軍以密集的炮火,猛向後方馬群轟擊,炮彈如急雨傾瀉于馬群。峽内石塊亂飛,硝煙彌漫,全軍處于火海包圍中。不到半小時,峽内人馬死屍堆集,血水染紅了固關河。當時天氣炎熱,臭氣沖天,幾乎令人不能呼吸。1000多名士兵被解放軍俘虜,3000多匹戰馬中約700多匹被解放軍繳獲,其餘均死于炮火之下,馬成賢帶傷潛逃,僅以身免;團長級以下的官兵,僅有400多名逃生,騎14旅全軍覆沒。
據袁文興講述,當西進隊伍到達固關戰場時,距離戰鬥結束已經六七天時間。他們收編了一名在山洞中藏了七天的馬家軍軍醫。這位軍醫是陝西渭南人,當護士的媳婦被馬家軍軍官霸占了,自己也被強迫做行軍軍醫。參加解放軍後,這名軍醫進步很快,後來還擔任了一任靜甯縣醫院的院長,另成家立業。
固關戰役後,關于馬繼援,一說在固關峽戰役後第三天,有人在張家川看見馬繼援一行八人八馬,全副武裝,向蘭州逃去。另據靜甯縣相關檔案資料記載,說馬繼援于戰前提前撤離,固關峽戰役,他根本不在現場。14旅固關覆沒後,他在無限惶恐中,從駐地靜甯中學(現靜甯一中)攜帶如花美眷張訓芬緊急撤向蘭州。
馬繼援,在國共大戰中,解放軍曾幾次三番栽在他手裡,吃了大虧,号稱當時最能打的軍閥少帥。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其任國民革命軍整編第82師師長。1947年6月在合水其82師重創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主力縱隊第2縱隊,取得所謂的“合水大捷”。該役成功擊退解放軍西野3個縱隊的進攻,讓西野認識到了青馬不可小視的戰力和騎兵戰術。8月在甯縣子午嶺山區腹地的九岘一帶幾乎全殲解放軍西野第4縱隊,取得所謂“子午嶺大捷”。1948年4月,重創解放軍西野第6縱隊教導旅,取得“西府戰役大捷”。該役以大約不足1500人的傷亡代價,除了殺傷比之更多的解放軍外,還俘獲了2000名解放軍士兵、後勤人員及支前民工。
後來,彭德懷元帥自言“西府戰役”是其一生“第三次大的敗仗”。馬繼援的軍事戰績給當時低迷的國民政府注入了一劑興奮針。1949年5月,其82師恢複為陸軍第82軍,年僅28歲的馬繼援任軍長,授中将軍銜。7月27日,升任西北軍政公署副長官,國民黨蘭州戰役總指揮。然而,随着9月份該役的全線潰敗,終究沒能挽回蔣介石統治集團的敗亡,也徹底終結了青馬在青海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統治,馬繼援随其父馬步芳等國民黨殘部逃亡台灣,從此結束了他的軍事生涯。
四 靜甯解放,終于迎來了真正屬于人民的嶄新時代
2019年,建國70周年慶。全國上下開展着各種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靜甯縣各行各業也同步開展着各種“70年”紀念慶祝活動。撥開曆史的雲霧,加以短暫穿越。
1949己醜牛年。8月6日,即農曆七月十二。
對于地處西北的靜甯縣城來說,迎來了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三軍、六十五軍在楊得志、李志民的率領下,浩浩蕩蕩開進了靜甯城,宣布靜甯解放。
而靜甯城中的國民黨部,早在7月27日,随着解放軍摧枯拉朽般向西挺進之勢,早已聞風喪膽,在焚毀軍需及檔案後,一路毀橋破壞的同時全部狼狽潰逃。
8月6日下午14時許,聽見解放軍來了,靜甯群衆紛紛圍到西門外即當時的永和門前,觀看解放軍的偵察兵題寫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消滅胡馬匪,解放大西北”等宣傳标語。與此同時,各界群衆推舉縣城小學校長胡育英、中學教師馬敏生和舊政府公職人員鄒贊廷三位代表帶領群衆迎接解放軍進城。
17時左右,群衆燒開水、送米湯、挑饅頭,慰勞浩浩蕩蕩進城的解放軍将士,并載歌載舞,歡慶解放。
十九兵團在解放靜甯後,即率師奔赴蘭州戰場,隻指派六十五軍一九四團政治部主任信甯臨時擔任中共靜甯縣委書記建兼縣長,手握“靜甯縣人民政府”的大印,令行禁止。留守以待“西進工作大隊”人員到來接管靜甯新政權。
8月7日,信甯等在城隍廟組織召開了市民大會,宣傳黨的政策,要求群衆和各界人士各安本業,無需驚恐,維持社會治安,穩定城内秩序。勒令舊政府職員就地待命,保護财物,不得破壞搗亂。
靜甯因地處西蘭路邊,當時縣城西關大街商鋪裡不時能見到許多西洋的新鮮玩意兒。8月9日,當宋欽、于光率領的“西進工作大隊”抵達靜甯時,信甯與另一部屬正在西關“逛街”。
俗話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雖然還是伏天,但靜甯剛解放的第三日(8月8日)就是立秋的日子了。特别是立秋次日便是傳統的七月十五“中元節”。秋意侵人,絲涼入骨。這讓當時的人們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愁鬼哀魂氣息。
靜甯之秋到了,而且迎來了百年罕見的漫長雨季!此時跟随大部隊行進在西進路上正被暑熱困擾的袁文興,要是知道靜甯的天氣此刻已冷意無限,肯定會後悔在路上嫌太重而把被子裡的棉花一把把掏出來扔掉的行為太過草率。
而西進工作大隊離開固關峽後,經張家川西邊的隴城鎮(《三國演義》中馬谡失街亭的“街亭”所在地),到達了秦安、莊浪、靜甯三縣交界處的蓮花鎮。
“這個地方是大隊和四中隊分家的地方。”袁文興說,大隊繼續西行去定西專區,四中隊從這裡向北朝着靜甯縣進發。全大隊在鎮中住了一夜,共同吃了一頓團圓飯後于次日早晨分道揚镳。
大隊往西,四中隊往北。袁老說:“四中隊前進不遠,就進入靜甯境内的仁當鄉(現仁大鎮)。接着馬不停蹄直奔縣城而去,中途夜宿威戎,次日沿着一條直通縣城的土公路向北走,大約在下午一兩點,進入縣城南門。沿一條巷子——衙門巷,就走到了舊縣政府的大門前。舊縣政府的大門朝南開,有一個大照碑,将大門擋住。照碑左右及南面,是一大廣場。大家就把背包當坐墊,坐在照碑前的廣場上。派人尋找軍管會的同志辦交接手續。西進行軍的日子從此結束了,開始了接收政權的工作,第四中隊的組織名稱也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開始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展開工作。”
五 接管靜甯,組織軍民踴躍支前助戰蘭州
據史料記載,在1949年7月26日,中央西北局批準靜甯縣人民政府的機構人選。8月14日,宋欽率領的西進工作大隊到達縣城,宣告成立中國共産黨靜甯縣委員會。8月15日,于光縣長到職,8月16日,靜甯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老袁回憶說,他們的隊伍到達舊縣政府時,發現無人。就派人在西街上找見了軍代表(應該是信甯等)。軍代表背着一個挎包,來到廣場。就地說了句“同志們辛苦啦!同志們好!”随後把挎包交給縣長于光,說是裡邊有政府大印。“你們就用它開始工作吧。這就是全部要交代的手續。”然後說“我們去追趕部隊了!”擺了擺手,說“同志們再會了”,之後就走了。靜甯縣人民政府就此宣告成立,西進工作大隊48人(山西幹部41名,延大學生6名,固關戰場接收的1名馬家軍軍醫)接管了靜甯縣。
剛開始,縣委和縣政府的班子都同住在縣政府裡。從固關峽過來,共有8個病号,打草鋪住在後院的兩間監獄裡。此時已弄清大家得的是“回歸熱”。除縣委書記、縣長與警衛員同住一間房子外,其他所有人都按部門來住,即一個部門一間房子,有床睡床,無床的睡桌子。桌子白天辦公,晚上當床闆。第二天開始,各區委任一名區委書記,一名區長,一律下鄉接收成立區政府。
此時,縣委、縣政府最大的任務是解決西蘭路上西進過路部隊的所需,主要是糧草和被褥衣物。命令舊保長暫時負責擔任支前工作,征集糧草。被褥衣物一般從俘獲物中解決。接收工作千頭萬緒,幹部嚴重缺乏。其他病号都好了,而袁文興的病情開始加重,一度出現流鼻血的危急症狀。但政府無錢為其看病,隻能個人堅持。一天于光縣長找到袁文興談話,大概意思是,組織上現在無錢為袁看病,隻能讓他先回老家看病,等病好了願意回來就再回來。袁老聽了于縣長的話,心裡有氣,覺得自從去延安開始,自己就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這輩子再也不會離開組織,怎麼能随意趕他走呢?于是老袁“毫不客氣”地把縣長說了一通:“于縣長,你咋說下這個話?我相信你過去也遇到過困難,你咋沒回老家去呢?我是有組織的人,有困難,我相信我自己會處理好,組織也會處理好的,怎麼能推出門了事呢?”
于縣長聽了袁文興的話後,當即承認自己的話講得不妥:“小袁同志,小袁同志,我的話是不大合适。是這樣,我也沒有命令你回家的意思,隻是征求你的意見。現在你不願回家,那就話到此為止。咱再不提這事了。你就先休息養病,我盡量想方設法弄些錢給你治病。好吧?”
後來,還是一位天主教堂裡的醫生趙順天治好了袁文興的病。病好以後的袁文興,很快被分派到城關區幫忙。此時的靜甯縣城,天氣已經非常的冷,工作人員沒有被褥衣物。一路背過來的被子,因為路上天熱,把棉花掏出來扔掉了!所以,袁文興在城關區的第一件事,就是從當地一家住戶手裡收繳了大批被私藏的馬家軍物品:幾百件沒面子的羊皮大衣、幾百斤羊毛、幾十斤駝毛、數百件棉被,解決了好多同志受凍的問題。
此刻,蘭州戰役正在進行,急需大量糧草。袁老說,自己在城關區幫忙後,又被派往“紅寺區”去搞支前借糧工作。
但記者根據袁老所說該區山大溝深和隆德縣相鄰等線索,據此推斷,此處回憶有誤,因為紅寺區在縣城西境,不可能與隆德相鄰,所以應該是第二區威戎區的曹務鄉。但袁老又說該區區長是李興盛,後來擔任縣委秘書。記者在靜甯組織史中并沒找到李興盛此人,當時縣委秘書名叫李興傑,而李興傑曾在1951年5月至1952年9月期間與張懷德一同擔任威戎區區委,不過張懷德應為第一書記。後來講到1951年3月給他主持婚禮的縣委李秘書,應當是李毓。
此次借糧工作,袁文興共借得300多斤小麥。然後組織各家用毛驢運送到靜甯縣政府。由于1949年秋整個甘肅東部遇上百年罕見的一場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陰雨天氣,道路泥滑,加之農民們都缺乏雨具,運送非常困難。當時的袁文興隻有一件馬家軍遺下的老羊皮沒面子的皮襖,見雨就濕,穿在身上重得要命,壓得兩個肩膀疼,又不敢脫,脫了凍得受不了。最後實在受不了脫掉一小會,結果還是受冷落下咳疾,大半年好不了。後來在蘭州學習期間,得知患的是肺結核,但巧遇良醫良藥,幸運痊愈,但肺部留下終生可見的鈣化竈。
各區将糧食集中到縣上後,由縣政府組織運送隊送到會甯縣,再由會甯組織運送到定西,最後由定西組織運送到蘭州前線。
據有關資料記載,靜甯人民在支援蘭州和西北解放戰争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從1949年8月16日成立支前委員會開始,威戎、城關區組織民工2000餘名、大車72輛、毛驢30多頭,向華家嶺搶運面粉6萬公斤。随後,又組織救傷擔架65副、馱騾71頭,輸送過往部隊殘傷病員及烈士靈柩。同時組織1179名民工趕修了縣城到界石鋪的公路,冒雨搶修了西蘭路上的西河橋和八裡橋(馬家軍逃離時炸毀的),協助解放軍修複了靜甯到西吉、隆德、會甯等鄰縣的電話線路。
當時的縣委把支前當做中心工作來抓。8月23日,接省委和定西專署在15日内向靜甯借糧5萬石的緊急指示後,縣委于27日安排部署,積極落實。當時,秋雨連綿,無法打碾糧食,群衆便捶打手搓,熱炕烘幹,路上泥滑,還是堅持運送,沒有住處,夜宿野外,至10月下旬,共動員戰勤民工3842人次,毛驢3858頭,籌集軍糧23866.4石,完成借糧總數的47.7%,其餘任務陸續完成運往指定地點。
與此同時,靜甯各級黨組織在戰勤動員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除西進大軍路過靜甯時,靜甯人民自發支援的400頭毛驢外,縣委、縣政府為了解決解放軍運輸困難,調撥民工3442名、畜力2958頭。動員婦女連夜趕做軍鞋14671雙。其中11月5日和12月3日兩次執行定西專署動員遠征民工命令,動員遠征民工(一次到四川,一次到岷縣)747人、馱騾71頭、擔架30副,進行了長達4個月的艱苦支前工作,順利完成任務後返回。至年底,共籌集糧食460餘萬公斤,飼草104萬公斤。同年冬,各區、鄉派代表擔着雞、鴨、牛肉、豬肉、粉條、蔬菜等進城慰問地方駐軍。
共和國領袖毛澤東同志曾說:“戰争中的偉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衆之中。”靜甯縣支前的曆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颠撲不滅的真理。靜甯人民在解放大西北的戰争中的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民衆的物資和人力支持是西北解放戰争取得勝利的深厚沃土。
六 正式接管,百廢待舉建設政通人和新靜甯
1949年8月26日蘭州戰役勝利後,靜甯縣正式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接收工作。8月底,各小學相繼開學,首先是對學校的接收。袁文興這時候被調到教育科,協助科長接收第一第二完小。初小由區接收。靜甯中學由專區接收。第一完小校長等教職人員齊全,隻簡單查看了人員、财務、課程等表冊,宣布學校開學,維持原狀,原有人員一律各行原職,等候委令。第二完小,校長逃離。令教導主任暫任校長之職,宣布開學,其餘教職人員一律各行原職,等候委令。
據史料記載,1950年1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靜甯縣工委成立。團工委書記由當時的宣傳部長張懷德兼任,還有一名工作人員李靜。但在此之前,據袁文興回憶,從1949年9月1日開始,他就已開展青年團的相關工作,并任團縣委宣傳部長和學生部長之職。并到靜甯中學開展青年團工作。為了更好的接近和了解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在大名鼎鼎的開明人士、社會賢達、靜甯中學校長王爾全的支持下,袁文興當起了音樂老師,主教風琴。在他發展的第一批團員中,有一位姓單的回民學生,後來成長為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委書記兼州長,省商業廳廳長,即為王爾全校長的得意門生“單得真”。還有一位叫王統華的教師,在袁文興的幫助下成長迅速,經縣委批準,調到青年團工委當幹部,等袁文興調離靜甯後,一直由此人主持團委工作。在此期間,袁文興還遇見了人生的初戀——校長之女“王世貞”。雖因雙方工作地點的變化,讓那段感情無果而終,但它卻成了袁文興青春年華裡的一段無比美好的記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靜甯縣舉行了大規模慶祝活動。白天,全城機關、學校、市民等,參加慶祝大會,報告、演講、打腰鼓、扭秧歌、唱花兒等,晚上舉行燈火遊行,玩到晚上12點。袁文興被派在縣委機關看門,因為無事可幹,就将下午會餐喝剩下的白酒拿出來,就着高興多喝了幾杯,袁文興第一次喝醉了!他說這也是一種慶祝!慶祝我們共産黨領導的廣大勞動人民終于有了自己的“國”與“家”,慶祝新中國的橫空出世!
第二年,袁文興總共發展團員30多名,在成立靜甯中學團支部後,他接到縣委通知,離校下鄉參加下一項中心工作——剿匪鎮反反霸,查田定産建政,擔任李店區樊家大莊鄉工作組組長,進鄉發動群衆,調查摸底,成立農會。
七 三幹會,全縣幹部見證袁文興的排場婚禮
在樊家大莊,20歲的小夥子袁文興遇見了自己的真命天女——縣婦聯會幹事胡芳蘭。後來在縣婦聯主任的撮合下,很快就辦了喜事。說起袁老當年結婚的事,排場吓人。
當時正趕上縣上召開三幹會,那時的三幹會一開就是10多天,而會議結束的最後一天,會有一頓集體會餐。縣婦聯李主任和縣委宋書記、李秘書說了袁、胡二人欲喜結連理的事後,領導們當即決定,将三幹會最後的會餐當做袁文興和胡芳蘭的結婚大宴會,一舉兩得。并通知胡芳蘭娘家人前來參加。
“三幹會”讓袁文興的結婚大禮規模空前,現場的熱鬧勁兒可想而知。這是1951年3月的某天。結婚禮放在中午會餐前,由縣委秘書主持,全縣縣、區、鄉三級幹部全部參加。禮後全縣三級幹部開始會餐。胡芳蘭的大哥從老家李店的胡溝趕來參加婚禮,被客氣地請到上席就坐,與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區領導坐在一席。他高興地說從沒見過這麼大場面。
新婚燕爾,組織上經常會照顧袁文興夫妻倆,将兩人分到同一小組開展工作。在剿匪反霸、查田定産期間,他們在治平區飛泉鄉遇見一戶人家是全區唯一的前清秀才,家裡的男孩女孩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全家人都講究禮節,談吐不俗,言談舉止間有着鄉下人少有的禮儀周到。特别是,他家一位十六七歲的女兒長得出奇的機靈漂亮。袁文興有意吸收其當幹部,遺憾的是卻發現姑娘是小腳。由此發現,這裡小腳女孩不在少數,于是袁文興難過的感歎,靜甯比自己家鄉陝西關中地區恐怕能整整落後兩代人還不止。女孩纏腳的事,在當時的關中是絕對不會有的。後來,妻子告訴他,自己也是解放腳,要不是媽媽一邊纏自己一邊偷偷解的話,她也會是那個女孩的下場。
八 土地改革,真正的新農村誕生了!
土地改革是1947年9月,中國共産黨在河北省石家莊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1947年全國土地會議後,各解放區為貫徹會議精神,從各級黨、政、軍機關抽調大批人員組成工作組深入農村開展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土地革命。
靜甯縣的土地改革工作分三期進行。從1951年秋開始,1952年春結束。第一期試點(1951年秋)。成立工作組,首先選擇了一個地主,組織了大會鬥争。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缺地少地的雇農、貧農以後,雇農不存在了,貧農和中農占有的土地基本上接近了90%,地主、富農大緻占8%,剩下是其他群體占有,土地占有比例趨向合理,群衆的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産力得到了提高,真正的新農村誕生了,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的嶄新時代到來了!
靜甯土改試點結束以後,工作組向縣委、縣政府做出報告。袁文興根據總結報告整理成一篇報道。送交當時的《平涼報》,《平涼報》在第一版做了整版刊載,标題為“靜甯縣土改試點取得經驗”。在平涼地區産生了很大影響。随後,在省農村工作部部長安震來靜檢查工作時,以上述報道為基礎做了彙報,得到了肯定。但袁文興回憶說,他那篇引起轟動的文章助長了土改中“左”的問題!工作中有得有失,作為一名真正的馬列主義革命者,我們必須具備客觀地去反躬自省的能力和自覺性。
1951年冬,第二期土改開始,在縣城以北地區開展。期間,因為“左”的問題,二期土改死了三個人,兩個地主、一個狗腿子。後來就将負責該鄉土改工作的組長給處理了!撤銷組長職務,開除黨籍,送回西北局。據說這位被處理的幹部來自西北局,年歲已高,是電影《陝北牧歌》的原作者,被處理後兩天不吃不喝,大哭一場後背着包回去了。1952年春,第三期土改開始,在縣城南部地區開展。
而随後的三反、五反運動是在土改運動結束後的1952年4月進行的。因為當時的靜甯縣工商業很不發達,縣财政十分清貧,主要靠農業稅支撐。全縣隻有一家火柴廠,其他都是手工作坊,如油坊、燒鍋、染坊、粉坊等。商業都是各類商鋪,為數不多,規模也都很小,也沒有發現工商業界有嚴重的犯罪行為。
當然,靜甯縣的“三反”,沒有打出“大老虎”,連“小老虎”也沒有。這也符合靜甯的實際。
1952年“三反”運動結束後,袁文興和胡芳蘭夫妻倆都被調到平涼市工作。幾年後,又調任省委黨校教員。在1958年被錯定為“反革命”,被“雙開”,回原籍參加農業勞動20年。
不幸中的萬幸是,袁文興蒙冤20年後,在尋求平反處處碰壁的情況下,想起給老鄉習仲勳寫求助信。很快,那些擱淺自己命運的系列問題得到了解決。“習仲勳從小,人就很好!彭老總從來不要政委,但他要習仲勳給自己當政委。呵呵……”袁老說。1979年,在習仲勳的幫助下,袁文興終于得到平反,重返黨校,恢複公職和黨籍。直到1993年離休。
九 峥嵘歲月,緬懷前人偉業,再造生生不息的英雄夢
采寫此稿,在憶苦思甜、緬懷前人功業的同時,也于當下有着更多的激勵意義。袁老的回憶,深深震撼着記者一行,特别是,聽老人家回憶西進大隊剛到達靜甯時,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卻保證了那麼高的工作效率和成果。這就是最好的黨性教育,也是最生動的課堂。
峥嵘歲月稠, 铿锵英雄夢。數百年來,苦甲天下的靜甯曾一度成為大西北黃土高原貧瘠的代名詞之一。解放後,雖曾迎來過數年短暫的經濟發展期,但在曆經三年自然災害的浩劫和一波又一波的運動的折騰後,靜甯人民的生活一度陷入極度艱難的境地。吃的是國家的統銷糧,穿的是救濟的黃軍裝。靜甯外出乞讨的人數非常驚人,而且大多是年輕人。
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在這片被斷言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貧瘠土地上,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減貧曆史上有計劃、有組織、有規模“開發式扶貧”的先河,以“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衆苦幹,以苦為樂,變苦為甜”的五苦精神,展開了一場曆時30多年的反貧困鬥争,奏響了三西扶貧開發30年風雨兼程的贊歌。
靜甯,地屬三西——“定西、河西、西海固”包圍圈,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和甘肅省18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關于反貧的鬥争就從來沒有停息過。以今天聞名全國的“靜甯蘋果”為例,果産業就是靜甯人30多年接力發展實施産業扶貧的碩果。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後,扶貧工作更是進入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消除貧困,成為黨和政府向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做出的一項莊嚴承諾。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鋪開,聽黨指揮的靜甯人民,高舉脫貧攻堅大旗,在靜甯大地上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反貧困戰役。曆經5年艱苦鏖戰,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6.0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3.6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5.88%下降到8.37%,累計脫貧退出貧困村31個,剩餘未脫貧貧困村195個。
面對千頭萬緒的基層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48萬幹部群衆,有收獲的笑容,也有遭遇挫折的淚水。但回望1949年風雲激蕩的那段歲月,在翻閱永載史冊的英雄前輩們辛辛苦苦打江山創基業時的艱辛不易時,我們一定能夠從中汲取磅礴力量,得到熱血澎湃的激勵!
大到工作的方針思路,小到工作方法和措施,再到工作效率效果,對比先烈和前輩們于無比惡劣的環境中仍群情激昂的建功立業。我們必将做出最深刻的反省和反思。
與袁老他們相比,今天身處和平盛世的我們,不用再在硝煙彌漫的道路上頂風前行;今天容身高樓大廈,坐在冬暖夏涼的辦公室裡,我們不用再像袁老那樣桌子白天辦公晚上當床;今天走在柏油馬路和四通八達的通村硬化路上,我們再也不用擔心陰雨天氣道路濕滑難行,出門可坐車直達而非騎着毛驢或者步行下鄉開展工作;我們生病了立馬可以就醫治療,還有醫保,而不是像袁文興他們一樣,生了病無錢治療靠自己往過扛;今天靜甯的新農村遍地是鋼筋混凝土修建的白牆紅瓦新民居,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會屋倒人亡。在吃着自來水,用上動力電,家用電器樣樣全的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拒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坐享其成,而要不驕不餒,積極審時度勢,奮力開創一個真正屬于我們自己奮鬥得來的新時代,讓往者為我們贊許,讓來者為我們驕傲。
2019年,在建國70周年大慶之際,靜甯人民肩負整縣脫貧摘帽重任,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勇立潮頭,逆風而上。正以舍我其誰的氣概,盡銳出戰,奮力拼搏。
(注:本文是在袁老回憶的基礎上,參考史料所寫,無法保證全部史實準确無誤,望讀者海涵。)
來源:靜甯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靜甯縣融媒體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