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今年火了幾位博士,徐博士、士等,優秀的博士們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之餘,不忘上書“房事”。
去年底徐博士給上海市委領導信箱寫了一封實名信。作為一名剛博士畢業落滬上海的新上海人,徐博士看了半年房,屢搖不中,接連不中且連選房的機會都沒有。
對于智商高、自我感覺良好的博士一族來說,徐博士心中一萬隻草泥馬,情緒很激動,在信中這樣寫到:
這本是個人運氣或者是個概率問題(我相信公證處公平公正的搖号結果),但是實際上參與競争搖号的買房者中不少是連樓盤都沒有到過的投資客和公司法人,以投資為目的的集體搖号行為。
徐博士還建議推出優先無房家庭以及二胎家庭優先搖号的政策,同時要嚴查離婚買房、經營貸買房、代持買房等擦邊球行為,以平人心,穩定市場。
這封實名信很快開始“刷屏”,在徐博士寫信的一個月後,2021年1月21日,上海樓市調控新政“滬十條”應聲出台,“離婚3年内套數按離婚前計算”、“優先無房家庭”等,都與徐博士的訴求不謀而合。
有網友戲稱,“徐博士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上海灘的購房規則”。
人紅是非多,就在徐博士享受勝利喜悅之時,輿論中指責其的聲音頻出,認為其打着“人才”名義,想要優先獲得搖号資格,還有說徐博士本身是富二代,看的都是網紅盤都是千萬級豪宅。
有得必有失,有媒體采訪到了這位徐博士,徐博士說自己剛剛和女朋友分手,恢複單身狀态,現在感情屬于糾結期。
一首歌送給徐博士:輸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02
徐博士苦于搖不到房,張碩士則苦于自己買到的房學區出了問題。
張碩士也不簡單,畢業于985碩士,太太是985博士,碩博攜手,去年購置了上海普陀區臻如府項目的房子。
4月中,中海臻如府開始交房,但當初規劃承諾的上師大附四卻了無音訊,因為土地收儲問題無法落地,1500餘戶家庭的孩子面臨無學可上的情況。
受徐博士“上書”的啟發,張碩士和其博士太太一合計,也選擇了“上書”,但言辭相對中肯:
真如作為上海城市副中心應該引入教育集團和優質教育資源相匹配,否則真如副中心無法引入高層次人才,發展前景堪憂。
和張碩士一樣操心焦慮的臻如府業主還有一大批,在當初購買臻如府這個項目時,開發商相關對外宣傳和銷售人員是明确表達了學區這個概念的。
一位業主告訴天雷,開發商中海地産在臻如府的項目沙盤展示上明确标注了規劃中的上師大附四學校。但業主們再找開發商溝通此事,開發商卻說當初隻是沙盤展示,并未明确一定有該學校配置。
天雷了解了一下,上述提到的“土地收儲問題”比較複雜。有業主告訴天雷,石川春曉以北的規劃新建學校用地遲遲未能收儲,這裡面牽涉到市民政局和普陀區規劃資源局等,從2017年一直拖到了現在。
業主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應此問題,但均未有“奇迹”出現。
針對張碩士的“上書”,有關部門還是給到了回複:依據真如城市副中心的規劃發展,已對真如地區的教育資源布局進行研究,待規劃落定後将推動項目實施。
但對于張碩士和衆多中海臻如府的業主來說,購房前心心念的學區沒有兌現,說什麼都是無意義的了。
03
除了未能兌現的學校,張碩士和大批臻如府的業主們還發現,剛剛交付的臻如府項目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和開發商溝通方面也并不順暢。
一位業主跟天雷吐槽,中海臻如府最近交付,車庫積水,房間滲水漏水,消防設備未完成安裝,門禁系統就是擺設。業主反應問題,中海态度蠻橫惡劣。這樣的房子是如何達到驗收标準的?監理公司有沒有按規章制度落實監理責任?
某業主說,交付的項目幾乎是半成品,許多地方都是未完工狀态,開發商強行交付。
業主們向很多媒體進行了投訴。新民晚報對此進行了報道,指出中海臻如府項目的諸多交付問題:外牆脫落、立面鼓包、精裝縮水等。
2019年購買的新房,本應在2021年4月完工交付,但小區多幢住宅樓的外立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外牆脫落、立面鼓包情況,凹凸不平、斑駁不堪,肉眼清晰可辨。
更令業主們氣憤的是,多方反映後,開發商隻是采取了鏟除“問題”牆皮,“小修小補”“遮遮掩掩”,問題并未解決,隐患仍未排除。
業主告訴天雷,開發商在協調會已承認存在外立面問題,但未正面處理問題,體現在三個方面:
1、區别對待。處理二期,不處理一期;
2、避重就輕。即使是二期,隻修南面接縫處,對北面及東西牆面明顯不平整視而不見。
3、偷換概念:以外立面空鼓正在整改為由,拒絕處理大面積的外立面不平整,實則中海臻如府二期5幢樓 一期3幢樓外立面真石漆大面積不平整,部分區域甚至未交房前即牆皮脫落,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隐患。
有業主對開發商中海地産在工程管理和施工管理方面提出了質疑,認為該項目工程并未交給一家口碑和實力并重的總包單位,而是分配給了規模小的施工方,隻考慮成本不考慮品質。
04
中海地産有個稱号“利潤王”,但最近幾年的産品口碑确實不敢恭維,各地深陷“質量門”。
3月天雷寫了一篇《寒風中的下跪者》,目前中海雲麓裡的業主同樣也還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
“顔建國時代”下的中海,在竭力捍衛“利潤王”這個鐵帽子同時,加速擴張。顔建國2016年底接任中海掌門之後,提出2020年4000億的擴張戰略,緻力于以利潤為前提的“高周轉”。
據媒體報道,中海業務增速放緩始于“郝建民時代”。2013年8月,郝建民掌控中海地産,先後完成了對母公司中建股份地産業務的整合,和中信旗下地産業務的并購;但其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引發中海高層人事動蕩,出現了史上最大一波離職潮。
中建系出身的顔建國,也在這波離職潮中離開中海,2014年6月赴任龍湖副總裁。直到2016年11月郝建民辭任,顔建國才重新回歸中海。
有媒體分析,顔建國的回歸,系中海地産整合中建地産後人事鬥争的結果。重組背後,中海前任董事會主席孔慶東為“阻擊”中建系統人馬入主中海,以自己提前退休為條件,扶持郝建民上位。但郝建民不久後亦被調查,由中海地産董事會副主席肖肖接任過渡,直至顔建國從龍湖回歸。
分析人士指出,顔建國執掌下的中海地産開局很猛,但後勁不足。最近幾年明顯表現出規模徘徊不前、盈利能力指标連續下滑的局面。
今年的業績會上,顔建國罕見缺席,有媒體和投資者均提出質疑:顔建國此次的缺席,是否要向外界傳達放權的信号?
中海方面雖然對此進行了否認,但此舉還是引發了外界的猜想,中海“巨大的改變”是否已經山雨欲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