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變幻莫測的天氣、多姿多彩的雨林、神奇的植物,甚至桌上的蔬菜,大自然裡蘊藏着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滋養哺育着我們。
然而,由于缺乏對生态環境系統的科學認知,人們在處理與自然界的關系時,總是不自覺處于掌控位置,認為自然界隻因“一切為了人”而存在。于是,濫伐森林、污染河流、燒毀土地、捕殺動物等行為屢屢發生,由此帶來的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氣候變暖導緻的各類災難不斷給人類社會敲響警鐘。
因此,當談論人與自然該如何相處時,我們應該通過接觸自然、親近自然,了解自然的價值和重要性,從而身體力行地愛惜自然、保護自然。 隻有我們了解得越多,越能認識身邊的美好家園。
《浮動的海岸:一部白令海峽的環境史》
[美] 芭絲謝芭·德穆思 著,劉曉卉 譯;譯林出版社;2022年5月
白令海峽,亦稱白令陸橋。沿岸居民主要來自三個語言群體,即因紐皮亞特人、尤皮克人和楚科奇人。除了他們之外,任何人都是外來者。但在漫長的20世紀裡,挪威人、波蘭人、之前作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德國人、烏茲别克人、夏威夷土著等都來到了這裡。
這是一部關于白令海峽——從俄羅斯到加拿大的北極陸地和海域——的綜合性曆史著作。作者通過講述白令陸橋動物和礦産資源的曆史,揭示了一百五十多年來人類如何将這一偏遠地區的生态财富轉化為經濟增長與國家力量的過程,以一種新鮮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白令陸橋這一被忽視的景觀。
在書中,德穆思根據自己與當地人一起生活的經曆,并利用對當地人的采訪資料及相關檔案,揭示了人類的巨大需求與野心給這個資源有限的星球帶來的動态變化和無法預見的後果。與許多環境史學者一樣,面對人類對地球系統所造成的影響,德穆思不再認同英國曆史學家柯林伍德在20世紀30年代所提出的觀點,即自然和人類必須擁有不同的曆史。在德穆思的筆下,自然與人類的曆史是相互交織的,人類及其觀念與地域、動植物、礦藏資源等非人類部分彼此互動,相映成趣。
《電閃雷鳴》
[美]勞倫·瑞德尼斯 著,羅猿寶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2022年5月
這是一本關于天氣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關于記憶的天氣之書,它用一個個人類故事樣本,拼貼出我們與自然時而和諧、時而沖突的漫長拉鋸。
人類會根據天氣來實現自己的設想,但天氣可以不加理睬,可以助攻,也可能會反噬。從靠近北極的島嶼到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從歐洲小冰河期的獵巫到越戰時扭轉局勢的“造雨計劃”;從試圖人為改變氣候的地球工程到《老農曆書》的天氣預測公式……作者收集了與天氣有關的探險故事、社會新聞、曆史事件、民俗傳說和科技應用,混編出幾千年來人類與天氣之間的張力糾葛,帶我們在萬花筒般的視野中,觀察天氣于恒常和異常之間的瞬息萬變。
氣象的更叠通過生物的感官被察覺和體驗,而它們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複雜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個人,
《樹的邀約》
[法] 維克多·古塔爾 著,洪越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2022年4月
古往今來,樹木都是詩意的象征與神話的符号,滋養了許許多多的社會與宗教。這種龐大的多年生有機體處處可見。甚至在城市之中,我們都有幸與越來越多的樹木相伴。然而,我們會有一天厭倦它們嗎?
當然不會,人類自始至終都對樹木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樹木也隻是剛剛開始揭露自己的秘密——它可以讓動物們有物可食、有處可居,還能淨化大氣,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樹木提供了木材、果實、種子、油,甚至是紙張,在人類社會活動與經濟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據估算有超過10 億的人口直接仰仗森林生存。
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手繪插畫,為讀者呈現了一幅樹的全景圖,不僅詳細解析了分布于全球的75種常見樹木,還介紹了樹木背後各種令人驚歎的冷知識,是一本适合全年齡段看的“樹的知識圖解”。同時,這也是一份來自樹木的請柬——在花園深處與槭樹相遇,在公園之中與巨杉相會,在街道邊與懸鈴木相交,在山林中與松林相逢,邀請你認識生命中的棵棵樹木。
《非常植物》
[法] 弗朗西斯·阿雷 著,郭芊葉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2022年4月
法國植物學家弗朗西斯•阿雷手持速寫本,探索世界各地的熱帶雨林,四十年往來不辍。這一次,他邀請讀者一同走進熱帶雨林,探訪那些令人驚奇的植物——會“走路”的樹、會“跳舞”的草、與螞蟻共栖的樹、“克隆”出的森林……這些植物的演化過程和适應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理解範圍,激發我們的無窮想象,喚起人們的好奇心,也喚起人們對熱帶雨林的保護之心。
在本書中,作者不會讨論“熱帶雨林之殇”這一悲劇且宏大的主題,而是從親切且更易入手的植物,聊聊在雨林中的意外趣事。在他筆下,熱帶雨林是一個相當神奇的小宇宙,在偶爾到訪的來客面前,展現着它們的生命,回應着對美的追求,對詩意的追求。
植物可以給人以怎樣的驚喜?它們的故事有趣到何種程度?希望你能夠通過這本書,重新認識一個美好的熱帶雨林。
《中國的蔬菜》
張平真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2022年4日
民以食為天,佳膳蔬為先,蔬菜是中國人餐桌上最長情的陪伴。我國的蔬菜栽培曆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豐富燦爛的蔬菜文化。然而,由于地域遼闊、民族和方言各異,各種蔬菜及其名稱無論是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交往中,還是在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裡,都呈現出種類繁多、名實混雜的現象。
在《中國的蔬菜》一書中,資深蔬菜研究學者張平真将276種中國蔬菜分作18大類目進行了系統闡釋,提及各種蔬菜稱謂逾5000個,基本包括了我國現有主要蔬菜的實體及稱謂。另外廣覽史料,詳實考據,對中國蔬菜的所屬類别、起源地域、栽培曆史、名稱由來、構詞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識等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科普及文化解讀。
菠菜的家鄉在哪裡;竹筍的别名“玉闆”從何而來;蘇武牧羊饑餓時吞掉的“氈”實際上是哪種蔬菜;愛吃白菜還為它寫詩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時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時”長出的蒌蒿怎麼做最好吃……你不知道的蔬菜冷知識盡在其中,另外還附有《中國蔬菜正名、别稱通覽》《蔬菜拉丁文學名總彙》等,堪稱“蔬菜文化一本通”。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施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