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考試中,對心理學中“實驗”的考核尤為重要,今天為大家總結了10個經典實驗及其理論解釋,同學們要熟讀并記憶這些實驗都證明了什麼,實驗過程和内容是怎樣的,才能在考試中靈活運用。
格賽爾:同卵雙生子爬樓梯實驗
内容:
被試者是一對出生才 46 周的同卵雙生子 A 和 B。格塞爾先讓 A 每天進行 10 分鐘的爬梯訓練, B 則不進行此種訓練。6 周後, A 爬 5 級梯隻需 26 秒,而 B 卻需 45 秒。從第7 周開始,格塞爾對 B 連續進行兩周爬梯訓練,結果 B 反而超過了 A,隻要 10 秒鐘就爬上了 5 級梯。
結論:支持了個體身心發展動因中的内發論的觀點,并且認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格賽爾也被視為内發論的代表人物。
陸欽斯:量杯實驗
内容:
實驗中要求被試用容積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例如A量表中水約占1/3,B量杯中的水為滿杯,C量杯中的水約占1/5。有N組盛有不同水量的量杯進行實驗,筆者舉例。)實驗組和控制組開始時做一道練習題,然後按要求解決其他幾道題。實驗組做全部的題目,而控制組隻做7~11題。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被試由于先進行了一定的練習(都做了一道練習題)直接将三杯方法遷移到後面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使後面解題的速度加快,問題變得比較容易。從這一意義上來講,定勢是遷移産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因素。但是,這種定勢同時又阻礙、限制了其他更簡便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即D=A-C或D=A C)的産生,使思維僵化、因循守舊,難以靈活應用其他有效的經驗來解決問題。這種定勢阻礙了将其他方法遷移于目前問題的解決,因此表現為一種負遷移。實驗還發現,控制組的被試都使用了最簡便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結論:陸欽斯的量杯實驗是定勢影響遷移的典型例證。這個實驗證明了思維定勢,用來解釋定勢、遷移、功能固着、守恒概念等,并不局限。
吉布森、沃克:視崖實驗
内容:
該實驗裝臵的中央有一個能容納會爬兒童的平台,平台兩邊覆蓋着厚玻璃。平台兩邊厚玻璃上鋪着黑白相間的格子布料,一邊布料與玻璃貼緊,形成“淺灘”,而另一邊的布料與玻璃相隔數尺距離,造成深度,形成“懸崖”。實驗時讓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深”、“淺”兩側招呼孩子,誘導其爬向母親身邊。
吉布森和沃克對 36 名 6.5——14 個月會爬的嬰兒進行了視崖測試,結果表明:有足夠大的視崖深度時(大約 90cm 或更多),隻有不到 10%的嬰兒會越過懸崖爬向母親,而有 27 名嬰兒從中間爬向淺灘。當深側的方格圖案距離玻璃闆越來越近時,就有越來越多的嬰兒爬過深灘;當視崖深度是 26cm 時,有 38%的嬰兒爬過深灘;而 1m 時隻有 8%(主要是年齡較大的嬰兒)。
研究發現:當視崖深度為 26cm 時, 68%的 7——9 個月的嬰兒爬過深灘,而 10——13 個月的嬰兒隻有3%。
結論: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覺;嬰兒深度知覺的能力随着年齡的遞增在不斷發展;9 個月以前的嬰兒的深度知覺阈限為 26cm;嬰兒存在着深度恐懼。
皮亞傑:客體永久性實驗
内容:
他給嬰兒一個可愛的玩具,嬰兒會伸手去夠它。但當大人在他們抓住玩具前用一塊布蓋住玩具的時候,他們就會停止抓取,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向别處,似乎玩具不再存在一樣。隻有到出生9個月之後,嬰兒才會繼續他們的尋找——在皮亞傑看來,這種尋找意味着嬰兒在無法感知到玩具時,玩具仍在他們的頭腦中。
結論:客體永久性實驗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做的一個實驗,來證明客體永久性的發展。
皮亞傑:三山實驗
内容: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顔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并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隻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結論:以此來證明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皮亞傑:守恒實驗
内容:
液體守恒實驗
液體守恒實驗的開始首先給兒童呈現兩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狀一樣),然後把這兩杯水倒入不同口徑的杯子裡,問兒童哪一個杯子的水多(或一樣多)。他在實驗中發現,對這個問題,6、7歲以下的兒童僅根據杯子裡水的高度判斷水的多少而不考慮杯子的口徑的大小。而6、7歲以上的兒童對這個問題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即他們都同時考慮水面的高度和杯子口徑兩個維度來決定杯子裡水的多少。
數量守恒實驗
數量守恒實驗的實驗内容為:給兒童呈現兩排數量一樣多 前後排列一緻的糖果,讓他們回答兩排糖果的數量是否一樣多。兒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實驗者把其中的一排擴大或縮小間距,改變其外觀形态,然後再讓兒童回答兩排糖果是否一樣多。結果發現,小于7歲的兒童往往回答錯誤。而年齡大一些的兒童卻能認為兩排糖果一樣多。
結論:以此來證明前運算階段兒童隻有單維思維,不能形成守恒概念。
皮亞傑、英海爾:德鐘擺實驗
内容:
不同長度的繩子被固定在—個橫梁上,繩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皮亞傑向兒童演示如何使鐘擺擺動。兒童的任務是,通過檢驗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重物的重量、擺繩被提起的高度、推動擺繩的力量、擺繩的長度),來确定哪一種因素決定鐘擺擺動速度。
形式運算階段的少年兒童,面對問題,經過思考,先提出幾種可能影響鐘擺運動速率的因素:一是擺錘的重量,二是吊繩的長度,三是鐘擺下落點的高度,四是最初起動力的大小。然後通過實驗一一驗證了這4個因素各自的影響作用(每次隻改變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不變),結果得出了隻有繩長改變才能影響鐘擺運動的正确結論。相比之下,幼兒或随機擺弄,或用力推動鐘擺。
結論:以此考查具體運算階段與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歸納推理的能力。小學兒童雖然能夠提出少許可能的因素,但尚缺乏運用假設演繹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巴甫洛夫:狗聽鈴聲分泌唾液實驗
内容:
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如果随同食物反複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隻在鈴響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
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隻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于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結論:狗搖鈴進食實驗是巴甫洛夫研究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實驗。
獲得:條件反射的建立。
消退:條件反射的消失。
泛化:相似的刺激誘發相同的反應。
分化:相似的刺激引發不同的反應。
桑代克:餓貓打開迷籠實驗
内容:
将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于沖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經觀察,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拼命掙紮,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終于,它偶然碰到踏闆,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它可能無意中一下子抓到門闩或踩到台闆或觸及橫條,結果使門打開,多次實驗後,餓貓的無效動作越來越少,最後一入迷籠就會立即以一種正确的方式去觸及機關打開門。
結論:餓貓打開迷籠實驗是桑代克研究學習行為的實驗。根據實驗,可以畫出貓的學習曲線。桑代克把貓在迷籠中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排除錯誤最終學會開門出來取食的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三條學習定律: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斯金納:迷箱實驗
内容:
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杆(大都是一塊金屬闆),在杠杆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着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内按一下杠杆,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内,動物可取食。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内,開始它在箱内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杆,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并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幹次重複後,就形成了壓杆取食的條件反射。
結論:迷箱實驗是斯金納研究條件反射的實驗。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強化、消退、懲罰,逃避條件作用和回避性條件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