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解說漢劉邦曆史

解說漢劉邦曆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5 08:38:50

顧颉剛先生在《漢為堯後說》一文中認為:

故孟子說:“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那時儒、墨兩家的主張,誰有最好的德,誰就應居最高的位。這種想象到了秦末果真實現,漢高祖以平民登帝位了!雖則他的道德是否高出于一切人還是問題,但他開創一個古今未有的局面這是無疑的。

這一事實本身是毫無疑問的,但顧颉剛先生進一步的論述,我們卻有不同的看法。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1

(顧颉剛先生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2

(劉邦的祖父是誰,在《史記》中并無記錄)

趙翼在《廿二史剳記》中說的:

以匹夫起事……其徒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

是一個比較到位的說法,而這無疑和當時人觀念中固結的聖王必須“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要得天下必須“修仁行義十餘世’的想法想去甚遠。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3

(清刻本《史記》)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4

(中華書局最新版《史記》)

回到顧颉剛先生引用的司馬遷在《秦漢之際月表序》中對漢高祖劉邦的贊歎:

昔虞、夏之興,積善累功數十年,德洽百姓,攝行政事,合之于天,然後在位。湯、武之王,乃由契、後稷,修仁行義十馀世,……。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馀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若斯之難也!

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于是無尺土之封,堕壞名城,銷鋒镝,鋤豪傑,維萬世之安。然王迹之興,起于闾巷,合從讨伐,轶于三代。鄉秦之禁,适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此乃傳之所謂大聖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細玩太史公的文意,贊歎中有感慨,狠誇中有困惑,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找不到劉邦能夠成為皇帝的原因,隻好歸因于他是一個超級聖人,所以可以超越規律。

這當然也是贊美,但味道并不那麼正,推而廣之,這樣的困惑在西漢時期的許多人心目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而漢朝統治者作為劉邦的繼承者,其實并不希望治理下的人民有這樣的困惑。“漢為堯後”這一說法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這是另一點我們不同于顧颉剛先生的看法,他認為“漢為堯後”是王莽或劉歆按照新室是舜的後代的說法“倒軋賬”推演出來的一種說法,王莽是舜後,漢高祖則是堯後,王莽受漢高祖之禅,正像舜受堯禅一樣。

但細考史籍,在王莽篡漢之前很久,“漢為堯後”就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說法。

早在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董仲舒的再傳弟子(董仲舒弟子嬴公的弟子)眭弘上書昭帝,提出”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在這篇使得他最終丢了腦袋的奏章中,眭弘提出要漢朝皇帝禅位讓賢,所以碰觸了逆鱗招來殺身之禍,這且不論,和我們論題有關的是這個漢為堯後的說法的提出。

眭弘雖然是董仲舒再傳弟子,但此說法出于董仲舒的可能幾乎沒有,也不太可能是他本人的發明創造,隻有可能是當時比較普遍的一種認識——錢穆《劉向歆父子年譜》中說:

眭孟言漢為堯後,不述所本,以事屬當時共信,無須引據也。

眭弘的奏章,漢為堯後隻是一個前提,重點是說“有傳國之運”,細玩文意,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在文中确實是一個不需要再進一步解釋的說法,也就是上述的“事屬當時共信”。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5

(清刻本《左傳》)

漢為堯後的文獻出處是《左傳》,《左傳》中相關文字分别見于文公十三年、襄公二十四年和昭公十九年,

文公十三年傳文記載:

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也,夏,六卿相見于諸浮,趙宣子曰:“随會在秦,賈季在狄,難日至矣,若之何?”中行桓子曰:“請複賈季,能外事,且由舊勳。”郤成子曰:“賈季亂,且罪大,不如随會,能賤而有恥,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無罪。”

乃使魏壽餘僞以魏叛者,以誘士會,執其帑于晉,使夜逸。請自歸于秦,秦伯許之。履士會之足于朝。秦伯師于河西,魏人在東。壽餘曰:“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使士會。士會辭曰:“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乃行。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适不用也。”既濟,魏人噪而還。秦人歸其帑。其處者為劉氏。

襄公二十四年傳文記載: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範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禦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

昭公二十九年:

秋,龍見于绛郊。魏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飨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于魯縣,範氏其後也。”

這三段傳文彼此貌似沒有什麼聯系,但是隻要把其中叙述的事實和涉及的家族關系聯系起來,脈絡就很清楚:

陶唐氏(堯)……禦龍氏(劉累)……豕韋氏……唐杜氏(杜伯)——隰叔——士蒍……士會……範氏(在晉國)

……劉氏(在秦國)

在漢朝官方叙事體系中,士會留在秦國後代所以氏劉是因為複祖先劉累的姓,劉邦正是其後裔,其上幾代祖先之後還有從秦國遷徙到魏國再遷徙到豐縣的經曆。

顧颉剛先生不以為然的原因是因為他認為:

《左傳》編于劉歆之手,圖谶起于哀、平之際:這一說的來源也就可想而知。

《左傳》中這三段文字,魏壽餘誘士會一段除末句(談古論金按:其處者為劉氏)外自是不假;至範匄和蔡墨的兩段話則殊不可信,非漢為堯後說已發生時不會出現。

但如果我們還是回到文本本身,會發現,《左傳》的這三段文字内容相去甚遠,情節渺不相關,捏合不易,需要腦洞大開或才能組合。

而另一方面,劉氏祖先系統之中,陶唐氏的堯固然是傳說中巍巍乎高哉的聖王,士會也是秦晉國君都重視的政治家,但也是陶唐氏的堯子丹朱(有認為陶唐氏是丹朱之後,以其所治地為氏)是“不足授天下”的“不肖子”(另有監明始祖說和源明始祖說,指的是堯另外的兒子,但這兩個說法疑似晚出)、劉累是履行工作職責出了纰漏又搗糨糊的二把刀、範宣子一段是自吹家世而被主張真正的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穆叔怼了的記載,如果是憑空編造劉邦祖先的家世,沒必要制造使用這些并不圓滿的資料。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6

(明朱天然《曆代古人像贊》中的帝堯)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7

(設計台詞:乃們說我們像不像老祖宗)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8

(劉氏宗譜書影)

比較大概率的可能隻能是,這是漢朝統治者和早期的圖谶編造者上下合作利用已經存在的《左傳》的文獻資料,将現編的劉邦的祖先世系接續上去。“漢為堯後”是漢朝官方炮制的政治神話,有了這一“理論”,“斬白蛇起義”、“季所居上常有雲氣”等相對粗陋的造神做法就被替代,“漢為堯後”和另一個“漢為火德”學說相結合,共同構成更為精緻的合法性建構理論“堯後火德”說,在兩漢政治生活中發揮着重大的作用。

解說漢劉邦曆史(漢朝官方的腦洞大開)9

(漢朝因尚火德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