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2:52:59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1

​1、

《紅樓夢》裡,寫寶玉挨父親打,“每打的吃疼不過時,他便姐姐妹妹亂叫起來……”别人問為什麼,“他回答的最妙,他說急疼之時,隻叫姐姐妹妹字樣,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聲,便果覺不疼了,遂得了秘方。”

可見,這手足之情,是人在這世間,遮風避雨的一把保護傘,抵禦傷痛的一劑良方。

但如果兄弟阋牆,“手足眈眈小動唇舌”,甚至大動幹戈,這于當事人,無疑是煉獄一場。隻是這蝕骨之痛,再撕心裂肺,于外人而言,始終隔閡着一層,即使得到好心的勸慰,也終究隔靴搔癢,落不到實處。

不如不說,不如沉默,有些哀傷,被禁止表達。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2

2、

1924年6月11日,魯迅、周作人的關系惡化到了極點。

當天魯迅在日記裡憤怒地記下了下面的幾句話:“……下午往八道灣宅取書及什器,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罵詈毆打,又以電話招重久及張鳳舉、徐耀辰來,其妻向之述我罪狀,多穢語,凡捏造未圓處,則啟孟救正之。然後取書、器而出。”

據說,當時周作人曾經拿起一尺高的獅形銅香爐向魯迅頭上打去,幸虧别人接住,搶走,才不緻擊中。而老三周建人也曾經聽母親說過,魯迅在西廂随手拿起一個陶瓦枕,向周作人擲去,大家才退下了。

魯迅、周作人,不是普通人,他們兄弟一場,竟發展至“罵詈毆打”,旁觀者看來,簡直難以置信。

到底發生了什麼?真是誰也說不清楚。

關于個中情由,作為當事人的魯迅和周作人在生前基本保持沉默。

魯迅本人在他生前沒有一個字發表。

周作人也一再表示:“不辯解。”他在《知堂回想錄》裡表白說:“大凡要說明我的不錯,勢必先說對方的錯。不然也總要舉出些隐秘的事來作材料,這都是不容易說得好,或者不大想說的,那麼即使辯解得有效,但是說了這些寒伧話,也就夠好笑,豈不是前門驅虎而後門進了狼嗎?”

于是,當年在八道灣裡發生過的事情,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3

3、

關于周氏兄弟的反目,坊間流傳着各種各樣的猜疑,有的說是魯迅偷看羽太信子(周作人的日本老婆)洗澡被發現了,造成了兄弟的失和;也有人說是羽太信子花錢大手大腳,使得家中入不敷出,最後使得兄弟産生罅隙;還有人說是周氏兄弟素來不睦,再加上羽太信子的從中挑撥,造成了那樣的結果……

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大家看法一緻:魯迅與周作人的斷交,不是出于政治立場和為人原則不同之類的大問題,而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卻又糾纏不清的家庭矛盾所緻。

周建人在《魯迅與周作人》一文中,也聲明兩位兄長的失和,“不是表現在政見的不同,觀點的分歧,而是起源于家庭間的糾紛”。周建人當時在上海,未能目擊這場家庭糾紛,但是,他作為魯迅與周作人的弟弟,看法自然不會太錯。

既然是家庭矛盾,再深究就沒多大的意思,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如果上帝也有兄弟姐妹,也難免不生出是非讓他傷神的。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4

4、

魯迅和周作人,這對兄弟太不像一母同生,無論性情、相貌,還是為人處世與為文之道,都截然不同。

周作人這個人表面看上去溫和,實則自負清高。而魯迅,作為周家的長子,因父親早逝,責任心非常重,本身個性又強,控制欲滿滿,在他眼裡,周作人永遠是小弟,需要他的保護。

周作人求學日本,魯迅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東京,他們一起翻譯,文章最後都由魯迅修改一遍,再謄寫清楚。回到北京,依然如此,即便周作人去教書,魯迅也給他謄改講義。甚至周作人在《新青年》上翻譯的小說,也都是魯迅修改後才定稿的。

在家庭上,魯迅更是全力幫助周作人。

1919年2月,魯迅賣掉紹興祖居老宅,将全家遷往北平的八道灣。 

 

八道灣的房屋高敞,寬綽而豁亮,是個被稱為有“三進”的大四合院。魯迅讓兄弟住後院,因那裡的北房朝向好,院子又大,小侄子們可以有個活動的天地;又考慮到羽太信子家人的生活習慣,特意将後院的幾間房子改裝成日本格式。而他自己屈居于中間二排朝北的“前罩房”。那屋子背陽光,比較陰冷。

此外,為了養家,魯迅自己除了留下香煙錢和零用花銷,絕大部分薪水都交給羽太信子掌管。

可以說,魯迅在周作人面前,扮演的是一個長兄如父的角色。

也正因為魯迅在家庭事務上的大包大攬,縱容周作人養成了一身的少爺脾氣。

周作人不會理财,不會過日子,但講究生活品質。在困難時期,兀自念叨着“南豆腐”之類的吃食。有些食品北京買不到,就讓香港的學生和朋友郵寄鹽煎餅、茶葉、蝦、咖哩粉,還有日本小吃。這不單是餓,更多的是饞,翻看他那個時期的書信,關于食品的部分,實在不少。

魯迅生前一直照顧着自己的母親,他去世後,老太太說:“老二,以後我全要靠你了。”周作人居然回答:“我苦哉,我苦哉……”

對生母如此,對國家又能如何,他後來的落水實在不足為奇。

說到底,這都是周作人的個性使然。國家,他是愛的;母親,他也是愛的;隻是,他更愛自己。

還有一件事,大概也能說明周作人的性格。

據說他家有個傭人,暗中揩油,他知道後,很生氣,準備解雇此人。把人叫來後,躊躇半天,好不容易把意思說了出來。那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吓得他趕緊過去,把人家扶起來:“算了,剛才的話算我沒說,不要在意。”

周作人的晚景甚是凄涼,與他的糊塗脫不了幹系。魯迅在世時說過周作人昏,他是挂念這個兄弟的,始終挂念。

但縱然,“古人惜别憐朋友,況我今當手足情“,也敵不過晚來風急,人世滄桑這杯殘酒。那顆舍不得放下的心,終究得放下。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5

5、

不容置疑,兄弟倆的沖突,給彼此造成了深刻的傷害。

這傷害伴随他們終生,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

周作人經曆了一種幻滅的悲哀,就在兄弟決裂後的幾天,他為即将結集的散文《自己的園地》寫序,裡面有“過去的薔薇色的夢都是虛幻“之語。

而魯迅在1925年冬天寫的小說《弟兄》,則是以周作人患病為素材,《野草》中的《風筝》,更是寫了少年時期的自己與兄弟之間一次傷害感情的事情:他折壞了小弟弟正在糊的風筝,并踏扁了風輪,而當他成年後想請求弟弟寬恕時,弟弟卻已渾然忘卻——也就是說,再沒有寬恕可言了,心靈的重擔永遠卸不掉了。

魯迅的《傷逝》,寫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多年以後,周作人談起這篇小說,卻認為魯迅是在借以傷悼兄弟的分手,認為小說中涓生的既怨又愛、既恨又悔,欲說還休的情緒其實是一種藝術變形,是魯迅自身的情緒體驗。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周作人的曲解,是他自作多情,但聯系他倆的身世,我們不能低估失和對兩人心靈以及文學創作的影響。

他們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末的翰林院庶吉士,周家在當地是個大家族,稱為“新台門“。台門人聚族而居,人多勢衆。周福清在一本家庭教育的讀本中追述過周家的光榮曆史,說周家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就已經開始發達。到了乾隆時期,已有老七房小七房,田産超過萬畝,當鋪就有十幾所,後代不知節儉,到了周福清這一代,退回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紹興地區,周家還是”台門貨“,生來是要讀書做官的。

然而,周福清的官運并不亨通,作知縣被免,後來又因為幫親戚行賄考官獲罪被判死刑。周家賣地營救,家道徹底敗落。魯迅的父親,因病早早離世,丢下孤兒寡母。

他們兄弟倆,在幼年之際就體驗了盛衰興亡,嘗到了世态炎涼。對他們而言,手足之情,當時看似堅不可摧的手足之情,可能是兄弟倆風雨飄搖中的唯一依靠。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6

6、

1936年10月19日清晨,天還沒亮,魯迅不敵病魔,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五十五歲。周作人壽享比魯迅多二十多年,紮紮實實多讀了二十幾年的書,多經曆了二十幾年的世事。

晚年的周作人,入了定,摸出了一些真意,下筆處自有他兄長不及之處。魯迅,走入文壇時,已是中年,他似乎一出生,就是中年,挑起了一個家庭的苦難,更挑起了一個民族的苦難。他似乎從未年少過,他的少年在他的文學記憶中,跟閏土在一起,跟故鄉的明月在一起。

但他似乎也從未老去,他沒有來得及老去,那個時代不允許他老去。他敞開自己的靈魂面向一個個黑夜,發出一聲聲呐喊。出版《呐喊》時,他快四十歲了,不折不扣的中年人。

他的兄弟,周作人,雖然坐過監獄,挨過批鬥,倒也從容老去。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用文字向這個世界展示了一個人老去時,他的平和、安詳、家常和世俗。

能從容老去的人生,到底是值得回味的。1967年5月6日傍晚,夜幕漸漸降臨,周作人也死了,終年八十二歲。他曾經寫過一首《八十自笑詩》:“可笑老翁垂八十,行為端的似童癡“。魯迅隻用幾百字描述過的百草園,他用了七萬字,這是他們共同的生命樂園。在他人生的最後歲月裡,他一定回到了童年,跟兄長一起,在園子裡掏鳥雀、抓蟋蟀,挖何首烏……

那時,魯迅還不是魯迅,他也還不是知堂。他們,隻是手足,隻是兄弟。

魯迅獨立思考具體表現(魯迅兄弟阋于牆)7

作者:甘草子:不小資,不文藝,不妖娆,不風情,恬淡自守,性如草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