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節年為首,中國人對于過年到底有多重視?看一首歌謠就知道了: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着屁股亂作揖兒。”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一首民間孩童都會吟唱的歌謠,卻飽含着中國人對于春節的重視和喜愛。從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家人就要開始“忙年”,緊鑼密鼓地給房間打掃,除去灰塵,吃讨喜的美食,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一直到年三十,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
不過,每到這個時候,網友們就會出現争議,比如大部分北方人認為過年當然應該吃餃子,不少南方人卻認為過年應該吃湯圓。那麼,南北雙方年俗的差别真的有這麼大嗎?這還要先從春節的起源說起。
春節起源:
關于春節,每一位中國人都不會陌生,這個從我們出生起就陪伴着我們的節日,承載着我們童年的回憶,也傳承着祖先的傳統。
關于“年獸”的傳說,所有小孩子都可以娓娓道來。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古代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這一天它就會從海底爬上岸,傷害人類,無計可施的人們隻能逃到山上。後來有人告訴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于是家家戶戶都在除夕這一天貼上春聯,點燃爆竹,年獸果然被吓跑。這個習俗流傳得越來越廣,後來就形成了春節。所以春節也被稱為“過”年,初一人們還會開心地互相拜年。
除了年獸的傳說,還有民間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叫萬年的青年,他受樹影移動的啟發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和漏壺。在這個儀器的基礎上誕生了萬年曆,而春節就是從萬年曆而來。
春節來曆還有一種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前,舜繼任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部落祭拜天地,所以後人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除此以外,還有傳說是商周時期皇帝和百官都會祭拜八位神靈,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後來就演化成了春節。
你看,光是春節來曆的傳說就有這麼多,更何況春節的習俗呢?
北方年俗: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曆史悠久,習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就讓它有着很多獨特的過年習俗。
年夜飯自不必多說,全中國過年都有這個習俗。不過河南人的年夜飯上有很多“油貨”,也稱為“炸年貨”。炸肉丸、炸蘿蔔丸子、炸酥肉、炸菜馍,這些都是河南人春節期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除了吃,河南人春節還喜歡熱鬧,“罵社火”就是極具地域特色的一項活動。河南靈寶市陽平鎮的罵社火是其中的典型,2007年它還被列入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産。正如其名,“罵社火”活動包含對罵和社火兩項表演。從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活動一直熱鬧非凡。罵戰一般以村為單位,村裡會挑選出嘴皮子厲害,嗓門又大的村民,敲鑼打鼓地去别的村裡進行罵戰。當然,這裡的“罵”是指對自身的激勵和對新年的期待,而非真的罵人,所以參加者不僅不會生氣,還會在過程中體驗到過年的快樂。
與河南一樣,北京人過年也喜歡熱鬧,而且活動十分豐富。老北京人過年喜歡逛廟會,所以北京春節期間到處都是廟會。逛廟會的曆史很悠久,起初它是宗教活動,道教和佛教為了争奪信徒就會在這段時間舉行各種活動。後來活動逐漸世俗化、民間化,活動内容也不局限于宗教活動,舞獅、戲劇、皮影戲等活動紛紛出現在廟會當中。
直到如今,廟會裡還保留着許多傳統文化,捏糖人、做皮影的老手藝人聚集在這裡,傳統的美食随處可見。
餃子可能不是最美味的美食,但卻是北方群衆過年出現頻率最高的美食。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起源于張仲景的餃子湯,它又稱“交子”,有新舊交替的意思,所以會在除夕夜這一晚出現在年夜飯的餐桌上。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剁餃餡,包餃子,再一起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這其中蘊含的,是人們對于團圓的渴望和重視。
南方年俗:
北方群衆過年過得不亦樂乎,南方群衆自然也不甘示弱。以廣東為例,過年熱鬧的程度一點都不比北方小。北京有廟會,廣東則有花市。在這裡,逛花市被稱為“行花市”。在除夕夜吃年夜飯和逛花市是必不可少的活動。由于南方地理位置的影響,廣州正月時溫度就已經不低,所以有大量的花朵盛開。
廣東的花市裡有很多品種,群衆們最喜歡買裝飾好的成套的花,并給它們取“發财樹”等吉祥的名字,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好事成雙。群衆們還會去祭拜财神爺,讨财運。
在南方,不少地方過年是吃湯圓而不吃餃子的,比如四川就是這樣。南方還喜歡吃一整條魚,意為“年年有餘”。
北方群衆過年喜歡吃餃子,南方群衆過年喜歡吃湯圓,但是這并不是絕對的,就比如北京正月十五也會吃湯圓,南方有的地區過年的時候也吃餃子。
其實,不論是餃子還是湯圓,它們都蘊涵着人們對于團圓和對新年的期待。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的國家,全國各地不同的習俗體現的是各民族、各地區人民富有特色的文化傳統。吃餃子還是吃湯圓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夠團聚在一起,喜慶地迎接新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