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是發生在兒童時期的常見眼病,也是影響兒童視覺發育的主要眼病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後,有統計顯示弱視的發病率為 3%~4%。我國約有 3 億兒童,弱視患兒的數量不在少數。
良好的視力不是先天獲得的,嬰兒出生時,視力不及成人的 1%,随着年齡的增長,雙眼視細胞不斷發育和完善。
5 歲以内是視功能發育的重要時期,視覺發育一直延續到 6 歲~8 歲,如這個時期某種原因造成雙眼視物障礙,視細胞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視功能就停留在一個低級水平,雙眼視力低下,且不能矯正,就形成了雙眼弱視;
若隻能用一眼視物,這隻眼睛的視覺就會在長期的反複刺激中得以發育,而不能注視的另一眼發育遲緩,形成了單眼弱視。
弱視形成病因多
凡眼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以功能性因素為主所引起的遠視力低于 0.8,且無法矯正,即為弱視。通俗地說,就是孩子的雙眼外觀并無明顯異常,眼科檢查常有屈光不正,經散瞳驗光,配戴合适的矯正眼鏡後,視力仍不能達到正常,這樣的眼睛稱為弱視。
弱視根據矯正視力分為輕、中、重三個程度。一般矯正視力為 0.8~0.6 屬輕度弱視,矯正視力為 0.5~0.2 屬中度弱視,矯正視力為 0.1 或以下屬重度弱視。
在弱視标準中沒有規定近視力,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弱視患者,遠近視力都不好。但也有少數弱視患者近視力可到 1.0,而遠視力卻不能矯正到 0.8,或通過治療近視力可達到 1.0,而遠視力仍舊不好。弱視程度越重,治療越困難,療效越差。
弱視可分為哪幾種
根據病因的不同,弱視可分為先天性弱視、屈光不正性弱視、屈光參差性弱視、斜視性弱視和形覺剝奪性弱視等。
斜視性弱視:大腦皮層為了消除因斜視而引起的複視和視覺紊亂,而主動地抑制了該眼黃斑部傳來的視覺沖動。由于斜視眼的黃斑功能長期被抑制而形成的弱視,稱為斜視性弱視。
屈光參差性弱視:因為雙眼屈光度相差太大,雙眼在黃斑部所形成的圖像大小與清晰度相差太多,使大腦視中樞無法把兩個圖像融合成為一個,所以抑制了屈光不正較高的眼的物像,使該眼形成弱視,這種弱視叫做屈光參差性弱視。
屈光不正性弱視:多見于有高度遠視或散光者;由于視網膜上的像始終模糊不清,傳入大腦的視覺沖動或信息較少,久而久之便形成弱視。
先天性弱視:目前發病機制不清楚,有些繼發于先天性眼球震顫。
形覺剝奪性弱視:如果患有角膜病、先天性白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等,則會擋住視線,使黃斑部無法接受光的刺激,由此而産生的弱視稱為形覺剝奪性弱視。
治療弱視需争分奪秒
如果家長懷疑孩子的視力有問題,一定要盡快帶他們到醫院進行準确可靠的屈光檢查。兒童特别是嬰幼兒無法配合主觀驗光,必須采用客觀驗光。
驗光後,醫生會告訴家長孩子患的是近視還是遠視,有沒有散光存在,最後還會根據孩子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來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弱視。
弱視的治療存在一定的時效性。一旦孩子被确診為弱視,家長應該争分奪秒為孩子治療。弱視是一種發育性疾患,年齡越小,療效越好,治愈率越高。
不同月齡(年齡)的兒童視力發育情況不同。在視覺系統發育初期,弱視這種低常的視力存在可逆性,但受到患兒年齡、病因、雙眼視力差别、視力低常程度及是否治療等因素的影響。
随着兒童年齡的增大,他們也不再容易接受遮蓋治療等關鍵的治療措施。學齡前兒童的治療效果往往比較好,因為他們這時正處于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同時沒有學業壓力,可以在家中由家長監督患兒的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