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百度知道《真相問答機》特約科普作家 瀚海藍月 撰寫#
最近,朋友圈中很多人在轉發一篇文章:有一種叫隐翅蟲的家夥正在肆虐,它長得有點像螞蟻,還能飛。如果它們落到人的皮膚上,啪!拍死了。然後這個人就會中毒,而且非常嚴重,會緻命……真的嗎?
這是真的嗎?
假的!
隐翅蟲簡介
首先,這個世界上确實有隐翅蟲這種家夥,而且種類不少,有好幾萬種,是甲蟲家族裡比較興盛的類群。隐翅蟲非常容易辨認,它們的前翅很小,是比較堅硬的鞘翅,但隻能遮蓋到腹部的前兩節。它們的後翅是膜質的,可以用來飛行,不用的時候經過折疊隐藏在前翅下面,所以才有了“隐翅蟲”這個名字。隐翅蟲是全球分布的昆蟲類群,喜歡潮濕的地方,不同種類食性不同——有捕食小型昆蟲的、取食植物花粉、菌類的,也有一些與其它昆蟲存在寄生關系。總體上說來,隐翅蟲是非常重要的天敵昆蟲,與步甲和瓢蟲一同抑制着害蟲的爆發。
各種不同類型的隐翅蟲
一些漂亮的隐翅蟲
春季是隐翅蟲肆虐、危害人類的季節嗎?
這是錯的。春季并非隐翅蟲皮炎的多發季節。在我國,隐翅蟲皮炎多發于9月,這是隐翅蟲的三個活動高峰之一。(4月中旬和5月下旬雖然隐翅蟲活動也較多,但由于人們多着長衣,和蟲子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發病率不高。)況且,9月份飛到人身上的概率較低。因為9月晚間的隐翅蟲飛行高度更高,能夠達到6層樓。晚間21點前後是撲燈的高峰時間,容易入室和人接觸,如果要想少和它們接觸,可以利用紗門、紗窗和外界分隔,夜晚應關燈睡覺。白天隐翅蟲一般在作物和雜草間爬行,很少飛行,飛到人身上的概率較低,你可以将院落收拾得幹淨整潔,隐翅蟲就不會喜歡這裡啦。
隐翅蟲有“化學武器”?殺傷力如何?
由于隐翅蟲的鞘翅不能很好地保護它的腹部,它們開發出了一些自保的策略,其中之一就是化學防禦。在它的腹部末端常有一對刺狀突起,這就是他們的防衛腺體,在被幹擾或受驚時,它能快速奔跑并通過防衛腺釋放分泌物液滴,有些能用腹部對準靶标,直接噴霧。但總體上來講,隐翅蟲的毒液是對付同樣體型的敵害的,對人的殺傷力不大。當然,也不是沒有能傷人的。在這數萬種中,大約隻有幾百種隐翅蟲能夠傷人,中國有20多種。
朋友圈文章中所配的圖片,上圖右上角圖示的傷口應該是隐翅蟲造成的條帶狀傷口。隐翅蟲皮炎一般多發于身體的暴露部位,皮損為條索狀、點片狀水腫型紅斑,其上有密集排列的丘疹、水泡和膿包,數目不定。右下角圖這個即使是,也是繼發感染造成的,并非直接完全由隐翅蟲毒素造成的。
從圖上來看,傳言中的隐翅蟲是梭毒隐翅蟲(Paederus fuscipes)的概率很大(當然,其實這些毒隐翅蟲外觀都挺相似的)。梭毒隐翅蟲體長6.5-7.5mm,在我國從南到北的廣大地域中都有廣泛分布。其毒素确實有很強的毒性,能夠引起接觸發生隐翅蟲皮炎——患者接觸後,數小時内會有瘙癢、灼燒的感覺,患處呈紅色條索狀,外觀有點類似燒傷,會有小水泡,一般7-13天就可痊愈,雖然會很難受,但一般不會緻死。
但如果手賤,将其抓破,引起繼發性感染,病程就要長得多了,當然,那就不是單純毒素的事情了。實際上,被隐翅蟲毒液傷害的案例,多數也确實是手賤——對隐翅蟲來說,毒液是它的保命底牌,産生不易,也不願輕易動用,但如果非要随手拍死它……所以,對待落到身上的隐翅蟲,一口氣吹就能走,雙方和平再見,這是最好的結局。
梭毒隐翅蟲
這些毒隐翅蟲長相其實都差不多,橙加黑。橙色算是一種警戒色,告訴你它不好惹。
如果拍死隐翅蟲,怎麼處理?
一旦拍死了隐翅蟲,由于其毒液為酸性,應盡早用肥皂水洗滌接觸部位或塗以堿性溶液(但不能用強堿)。一旦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局部要使用止痛、解毒、止癢、消炎的藥物,必要時使用抗過敏藥物。不要用手抓,因為一旦引起感染,你會變得更加痛苦。
P.S.
其實,隐翅蟲給我上了很好的一課——自然界中的動物經曆了億萬年的演化,哪怕是小小的蟲子,也有求生的絕技,有些甚至能讓強敵膽怯。這個世界上有不少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小蟲,而且多數遭遇都有和平解決的方法,我們不應該信手拈來或者随手一擊,迫使它們亮出底牌……
#了解更多真相,就來關注百度知道《真相問答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