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高中,我們曾學過很多古文,其中很多都是我們當時所痛恨的“背誦全文”。一晃很多年過去了,這些古文,你還記得多少?人生經曆了那麼多之後,那些當初能夠脫口而出的經典句子,你懂了嗎?
【原文】
《桃花源記》 (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漁人發現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風景優美。)
“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寫漁人如何進得桃花林的。表現了道路的曲折,林的隐蔽和幽深)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漁人入山後,看到的情景:環境優美甯靜、生活安樂幸福)
【賞讀】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複尋的時間順序,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曆,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了起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分詳寫。開頭和結尾隻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甯。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争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複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隻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感謝關注,感激閱讀,歡迎參評、轉發和收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