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冠心病的患者越來越多,很多人需要借助冠脈支架來治療疾病。關于心髒支架,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從最基礎的支架怎麼選到植入支架後是否需要服藥,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本文選取了其中關注度最高的5個問題進行解答。
植入心髒支架前
支架放的越多越好嗎?
心髒支架又稱冠狀動脈支架,是心髒介入手術中常用的醫療器械,具有疏通動脈血管的作用。
心髒支架放置時,醫生先将極細的導管通過血管伸到動脈狹窄的部位;然後用一個可充盈的膠皮氣球将狹窄部位撐開;最後,将動脈支架撐在已被擴張的動脈狹窄處,防止其回縮。退出所有的導管後,動脈支架就留在了已經被擴張的動脈狹窄處。
因此,放置的支架能使狹窄的動脈管腔擴大,達到冠脈再通的目的就可以。放置幾個支架,需要醫生評估病情綜合判斷,并不是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
藥物支架比裸支架好嗎?
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支架為金屬絲網狀管,用于在血管成形術中撐開動脈血管。支架材質多為不鏽鋼或合金,也可為生物材料等。表面無藥物塗層的支架稱為金屬裸支架。
藥物塗層支架是将藥物直接或與聚合物基質混合後塗布于支架表面,使支架成為一個局部藥物緩慢釋放系統,有助于防止血管内再狹窄和再次閉塞。
放哪一種支架,醫生會根據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具體情況和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來決定。
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變、複雜病變、長病變,慢性完全閉塞,血管分叉部、大隐靜脈移植物血管病變以及支架内再狹窄,使用藥物塗層支架效果好一些;而經濟困難,血管病變短、血管較粗不容易發生再狹窄的病變,或患者高齡以及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用價格較低的裸支架比較好。
進口支架比國産支架好嗎?
很多臨床試驗均證實國産支架在使用性能上、介入治療術後,心髒事件發生率、再狹窄的發生率及支架血栓形成上,與進口支架已無明顯差異,進一步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尚在進行中。同時國産支架較進口支架有價格上的優勢。
目前在介入治療中,因為進口支架制作工藝較為成熟,如患者經濟條件好,病變為再狹窄高危者,可考慮植入進口支架;一般狹窄病變,國産及進口支架選擇中已無較大區别,甚至在管徑偏小的血管病變中,國産支架占有一定優勢性。
植入心髒支架後
手術後應服用哪些藥物?
阿司匹林腸溶片 必須終身服用。
氯吡格雷片 如果置入的是藥物塗層支架,目前至少需服一年,如果有條件的話或是高危患者,應該用更長時間,這點非常重要。
他汀類藥物 對冠心病患者來說不僅能降脂,而且能穩定斑塊,延緩動脈粥樣化進展,不要單純根據血脂的指标來判斷用還是不用,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硝酸酯類藥物 根據血管開通的情況決定應用;降血壓的藥,降血糖的藥也需要堅持用。心率長期快,心梗後的患者還需要使用β受體阻滞劑。
支架植入後多長時間複查?
出院後1個月門診随訪,問診臨床症狀,心電圖檢查,抽血化驗肝腎功能、血脂水平。因為手術後,極少部分患者可能腎功能受損(對比劑腎病);長期口服他汀類藥物,部分患者會出現肝功能異常;此外也需檢驗他汀降脂的療效。
出院後3個月門診随訪,問診臨床症狀,複查超聲心動圖(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檢查心功能恢複情況),複查肝腎功能及血脂水平,必要時檢查24小時動态心電圖。
出院後6個月 門診随訪,問診臨床症狀,複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複查肝腎功能及血脂水平。
出院後12個月1年随訪,最為重要,門診或住院随訪,檢查冠脈CT或經皮冠脈造影術,如無特殊不适症狀,冠脈CT因其無創性應作為首選,另視病情檢查平闆運動試驗或Holter等,複查肝腎功能及血脂水平。
術後1年後 可酌情停止雙聯抗血小闆治療,改為單用阿司匹林,此後如無特殊症狀,每年複查肝腎功能及血脂水平,每隔3~5年可再進行冠脈CT複查。
來源:人衛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