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村一景泰藍創新工作室,女工正在為景泰藍工藝品“點藍”上色。
中新網廊坊9月22日電 (宋敏濤馬珉璐)“越細小的地方越考驗掐絲工的手藝。”22日,河北省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邵府村的河北省巧手脫貧示範基地生産車間裡,總工藝師王靜正在指導婦女學習制作景泰藍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掐絲。
景泰藍始于元代,至明代景泰年間達到巅峰,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廠回族自治縣作為“中國景泰藍之鄉”,目前有10多家大型景泰藍生産廠家,産量占中國景泰藍工藝品市場的50%,年銷售收入上億元,帶動逾500人就業。
“景泰藍工藝繁瑣,一件成品需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七大步驟10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技術工人純手工操作,其中的複雜性與不确定性讓景泰藍很難量産,所以更要精益求精。”王靜說,她招收的女工除了手巧外,對色彩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作為景泰藍技藝傳承人,2014年王靜放棄穩定工作,回到家鄉大廠成立工作室,教授周邊村街婦女學習景泰藍制作工藝,在傳承技藝的同時帶動婦女增收緻富。
圖為河北省巧手脫貧示範基地總工藝師王靜正在指導女工為景泰藍工藝品“掐絲”。
當日的工作台上,三兩個小碟,各放置幾寸一截的銅絲、白芨膠等。掐絲女工劉紅蕾一手拿鑷子,一手扶銅胚,按設計好的圖形将銅絲細細密密粘在銅胚上。“我們這兒實行計件工資,手腳麻利的婦女在這裡一天能掙将近300元,一個月下來近萬元。”劉紅蕾說,“家門口”就業讓她很滿意,掙錢顧家“兩不誤”。
“當一件作品完成時,我感覺非常充實、愉悅,作品帶給我的不僅是成就感,更是文化得以傳承體現的自豪感。”51歲的點藍師傅劉立豔說。
圖為河北省巧手脫貧示範基地總工藝師王靜正在展示景泰藍工藝品。
目前,王靜帶領着百餘名巧手婦女從事景泰藍工藝品制作,産品銷售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年産值達500萬元左右。
近年,大廠回族自治縣以“非遺”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不斷加大對景泰藍工藝品産業的扶持力度,為景泰藍制作技藝提升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台,推動景泰藍傳統工藝發展。如今,大廠已成為國内省級以上景泰藍技藝大師最集中、數量最多的區域。(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