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三尺講台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9月10日,我們将迎來第三十八個教師節。
老師是教育的燃燈者,是靈魂的工程師。他們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傳道授業解惑。本期《教育周刊》從我省教師隊伍中選取6位優秀代表進行報道。他們長期堅守在教育教學一線,以點點燭光照亮學子的求學之路,引領學子心懷星辰大海,不斷奔向自己的“詩和遠方”。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劉謙:分享是師者最樸素的情懷
■ 見習記者 黎鵬
“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在彈幕裡提出來。”8月31日上午,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劉謙在為學生們上網課。
受疫情防控影響,海南大學近期推遲了學生返校注冊時間,從8月22日起開始線上教學。在網絡的另一端,學生們踴躍回答劉謙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讓他感到十分欣慰。
1995年,18歲的劉謙在華中科技大學開啟大學生活。畢業後,他留在湖北。2020年,劉謙選擇迎接新的挑戰。他一路向南,來到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擔任院長。
劉謙指導學生使用内鏡。
“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美好前景深深吸引了我。”在劉謙看來,他從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研究,與海南産業發展方向高度契合。因此,他堅信,海南是一片能夠有所作為的熱土。
2020年初,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成立。作為學院創建的主要參與者,劉謙經曆了學院發展從零開始、從無到有的全過程,“第一眼看到空空蕩蕩的教室,我們感到任務艱巨的同時,也對未來學院發展的無限可能充滿了期待。”
從購置第一批辦公用品,到不斷完善教職工隊伍、引進專業人才、開始準備學院招生,劉謙和團隊成員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進。2020年9月,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
“為樹立良好學風,劉謙院長擔任學院首屆本科生班主任,主講新生入學教育與導學這門課。”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師餘樂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為新生上導學課時,劉院長結合實例講解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對人類生命健康的意義,幫助新入學的學生增強專業認知和認同感。
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獲得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海南省傑出人才……劉謙有很多頭銜,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給學生們上課。由他主講的生物醫學傳感檢測與儀器這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上課時,我會提出很多問題,引導學生回答。他們獲得正确答案後流露出來的滿足感,讓我很自豪。”劉謙認為,和學生一起分享獲得知識的喜悅,是師者最樸素的情懷。
“劉院長上課不照搬課件,他會結合自己豐富的知識背景,為我們講述許多與課程有關的知識,詳細解答我們的疑問。”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賴浩文說。
參加學術研讨會、申報科研項目、完成科研任務……到海南後,劉謙一直都非常忙碌,假期中也不例外,“科研是教學的‘源頭’,隻有不斷提升學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劉謙和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20年,該院完成教育部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備案,開始培養本科生;2021年,獲批設立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獲批建設海南省特色學科(A類);2022年,獲批建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截至目前,該院共有13個科研團隊。其中,海南省大師級人才2名、傑出人才2名和領軍人才6名。
海南省旅遊學校教師何燕:點亮一盞職教“明燈”
■ 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今年中國一二線城市哪些新式咖啡最受歡迎?”“疫情對咖啡行業産生了什麼影響?”……9月3日上午,在海口一家咖啡廳内,海南省旅遊學校教師何燕和一家咖啡店負責人探讨當前國内咖啡行業的發展新趨勢。
何燕一邊參與讨論,一邊在筆記本上記下心得體會,“我要将這些内容整理到教案上,作為新學期給學生講課的素材。”
何燕講解咖啡知識。
視教學為尊,以學生為本,在15年的職業學校教學生涯中,何燕通過日複一日的刻苦鑽研,努力探索教學改革之路。她努力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立志成為照亮學生職業生涯和未來人生的一盞“明燈”。
活潑有趣、旁征博引、信息量大、含金量高……談起何燕的課堂教學,她教過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廣受好評的背後,是她十多年來在教學技能上的不斷精進和備課的精益求精。
熟悉何燕的同事都知道,她比一般老師多花了幾倍功夫在備課上,幾乎每學期都要更新一次教案。“職業學校的課程偏技能化,要和不斷變化的市場情況緊密聯系,教學素材也要不斷更新。”何燕說,以這兩年的咖啡課為例,“我會深入澄邁、萬甯等海南咖啡原産地,對企業進行調研,收集一手資料,并将其歸類整理,融入我的教學中。”
針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何燕也會設計不同的教案。“有的班級學生活潑,有的沉穩内斂。我會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适他們的上課節奏、表達方法和課堂提問方式,确保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收獲。”
何燕深知,要想學生學得好,必須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還沒開始教泡茶或咖啡沖泡技術之前,她會先給學生講很多關于茶葉、咖啡傳承發展的故事。“上咖啡課時,何老師通過影片和許多文章給我們介紹海南咖啡的曆史。海南華僑将種子帶回來,曆經了一代代人的艱難困苦,才将咖啡樹栽培成功,才有了現在的大規模種植和具有獨特風味的海南咖啡。我對這些先輩們産生了深深的敬意。”學生董琦琦說。
在何燕的引導下,越來越多學生因為茶葉、咖啡背後悠久的曆史和文化淵源愛上了這些課程。他們在課餘時間主動走進實訓室,不斷鑽研、創新茶葉和咖啡的沖泡技巧。
經過不斷堅持和努力,何燕帶領的教學團隊于2021年榮獲海南省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一等獎等好成績。她于2022年被省教育廳授予“海南省教學能手”榮譽稱号。
從教15年,何燕當了13年班主任。職校班主任的工作瑣碎繁重,總是主動扛起班主任責任的何燕讓身邊的同事十分敬佩。
“學生們都處于青春期。在這個關鍵時期,希望能通過我的引導,讓他們未來的人生路走得更順利。”何燕說,作為班主任,她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學生生活中的“母親”、交往中的“摯友”。
每天,何燕很早就來到學校,直到晚上11點學生寝室關燈後才回家。一些學生住校時,容易與同學産生矛盾。每周,她都要走進學生宿舍與他們交流,了解他們最近遇到的困難和煩惱,并及時進行疏導。
有些學生頑皮、厭學,成為大家眼中的“問題生”。“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隻是有時翅膀蒙上了灰塵。”從教以來,何燕努力挖掘每個人身上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參加朗誦比賽、體育競技、校内社團等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溫暖,重新找回自信。
在用心呵護、用愛守候下,何燕見證了一屆屆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并獲得企業的認可,“教育就是播種,學生取得的成就就是我最好的回報。”
海南中學校長王宏:傳遞智慧與拼搏的“雙槳”
■ 見習記者 黎鵬
布置學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開學相關事宜、籌備新教師入職培訓……8月30日,新學期尚未開啟,海南中學校長王宏連日來已忙得腳不沾地。當天中午12時,海南日報記者見到王宏時,一上午都在外開會的他,回到校園後又馬上和教師們讨論起近期工作安排。
從教32年來,無論是在家鄉黑龍江,還是在北京、海南,王宏始終堅守在教育教學一線,對教育事業的初心從未改變。用王宏的話來說,對教育事業的愛,已深深融入他的骨子裡。
“上學期,我負責三個高中班級的數學教學。今年秋季新學期,我繼續教高一數學,這幾天已經開始備課。”王宏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由于工作原因,王宏經常在海南中學府城校區和美倫校區之間來回奔忙。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就在車上完成備課工作和批改作業。站在三尺講台上,讓王宏充滿了獲得感。
“作為學校管理者,在一線教學能夠為教師隊伍做好示範,同時也能站在離學生和老師最近的地方,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王宏說。
王宏給學生上數學公開課。
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案例、深入淺出的講解……這些都是學生們對王宏講課的印象。“無論是基礎好的同學還是基礎薄弱的同學,都能從王校長的課堂上收益頗豐。”海南中學學生徐子健說。
近年來,王宏到海南中學任職後,給學校的課堂教學理念帶來許多改變。在課堂上推廣思維導學模式就是其中之一。“思維導學模式将相對龐雜的教學内容進行結構化處理,在構建思維導圖中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總結的能力。”在王宏看來,轉變課堂教學方式,除了能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外,還能鼓勵學生和教師發現問題,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在許多教師眼中,王宏是幫助他們不斷成長的引路人和知心人。“無論多忙,校長都會抽出時間聽大家講課,并指出大家的不足。”海南中學教師甘潔慧說。
1990年,大學畢業後,王宏回到家鄉黑龍江省五常市,在中學母校當老師,一幹就是11年。此後,他來到北京,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良鄉附屬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任職。2017年,王宏被北京師範大學選派至北京師範大學海口附屬學校擔任校長。三年選派期滿後,他又成為海南中學校長。
“在海中教師身上,我看到了專業、敬業、樂業的特質;在海中學生身上,我看到了善良淳樸、好學上進的品質。這些都深深打動了我。”王宏說。
今年夏天,在畢業生揚帆遠航之際,王宏将期許和祝福融入畢業寄語中:“我知道你們對母校依依不舍,但我更知道你們要奔赴遠方,蕩起智慧與拼搏的雙槳,駛向你們的星辰大海吧。”
年複一年,送走老生迎來新生,始終不變的是王宏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初心和執着追求,“教育往往從細緻開始,逐步達到精緻,努力實現别緻,最後力争做到極緻。”
儋州市那大實驗小學茶山校區教師、少先隊輔導員盧明秋:孩子心中最美的“紅領巾”
■ 見習記者 曹馬志
太陽底下,穿着藍馬甲的志願者,騎着白色小“電驢”,身前堆着三個鼓鼓囊囊的紅色包裝袋,正在逐戶上門給居民送生活物資……學生文晨希畫的這幅手繪畫,讓儋州市那大實驗小學茶山校區教師盧明秋心裡暖暖的。她目前已堅守在戰“疫”一線20多天,在中、高風險區“逆行”,忙着堅守防疫卡點、運送物資、進行核酸采樣等。看到盧明秋的戰“疫”身影後,學生文晨希回家用心畫下這幅抗“疫”手繪畫。
言傳身教,行勝于言。從儋州市城區學校來到儋州市那大實驗小學茶山校區,盧明秋一待就是8年。她用美好的青春年華,用心陪伴孩子們茁壯成長,春風化雨、真情澆灌,成為鄉村小學“築夢人”。
2014年,那大實驗小學剛托管幫扶的茶山校區,隻有一棟兩層的老教學樓,校舍破舊,大門鏽迹斑斑、雜草橫生,一片凋敝景象。當時,該校區隻有140多名學生,一個年級就一個班。穿着拖鞋、沒有校服……許多孩子不按時上學,輕禮儀,“熊孩子”多,學習氛圍較差。
盧明秋和學生在一起。
自從那大實驗小學托管幫扶後,受益于市裡持續加大的扶持力度,茶山校區的教學樓、公共活動場所等硬件水平一年一個樣。那大實驗小學傾力“傳幫帶”,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注重德育美育,茶山校區的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少先隊輔導員,是盧明秋在茶山校區一直堅守的崗位。每逢入隊第一課,盧明秋都會給孩子們講解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光榮曆史,播種“紅色種子”,呵護生根發芽,“紅領巾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标志,它代表紅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鮮血染成的。”
入隊時發的第一條紅領巾,文晨希格外珍惜,從一年級戴到五年級,每次佩戴之前都洗得幹幹淨淨。從文晨希媽媽口中得知此事後,盧明秋十分感動。在她的默默耕耘下,茶山校區的學生踴躍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戴上紅領巾,成為他們童年美好時光中的珍貴記憶。
加入少先隊後,文晨希的變化,盧明秋看在眼裡,欣喜于心。文晨希從一開始的羞怯膽小、不敢上台當衆朗誦,逐漸成為“别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積極參加朗誦、演講、繪畫、運動等。她現在當上了班長、少先隊中隊長,還獲評為儋州市三好學生等。
在盧明秋看來,好的習慣,得從娃娃抓起,要在童年為他們播下夢想的“種子”。她倡導孩子們從小要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常态化組織讀書打卡活動,鼓勵家長做好陪伴,家校聯動守護孩子成長。
讓盧明秋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該校五年級學生王初華,每天讀書打卡,睡前閱讀20分鐘,一直堅持了1000多天。“這種自律,好多成年人都做不到,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盧明秋說,王初華的媽媽常年陪着孩子,錄制閱讀小視頻打卡。
在擔任學校少先隊輔導員的同時,盧明秋每學年還兼任一個班級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她所帶的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班級的管理也獲得了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認可。
十六載從教路,八年鄉村教育守望者。盧明秋先後榮獲“海南省優秀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儋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儋州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等榮譽稱号;茶山校區少先隊大隊獲得2021年度“海南省優秀少先隊大隊”等榮譽稱号。
“盧老師,您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喜歡您。”一想起文晨希近日送來手繪時說的這句話,盧明秋心裡都會泛起感動的漣漪。潛心耕耘,必有回響,“發自内心對孩子們好,他們都能感受得到。”盧明秋說。
目前,盧明秋仍堅守在戰“疫”一線,她的學生們也成了少先隊防疫宣傳小衛士,“小手拉大手”,每天用清脆童聲傳遞戰“疫”正能量。
陵水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王紹瑩:特别的愛給特别的你
■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9月2日,陵水黎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王紹瑩一直忙着開學準備工作。今年秋季新學期,該校新開辦的學前教育班和職業教育班将迎來首批學生,推動特殊教育向兩端延伸。
“特殊教育的陣地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凹凸不平的山坡上。從事特殊教育者,必須有更深沉的情懷和愛心。”王紹瑩說。5年來,她是陵水特殊教育學校成長的見證者和建設者。她俯首躬耕“特教田”,用雙手托起一個個“折翼的天使”,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每次踏進校園,王紹瑩的心都被一幕幕畫面溫暖着:下課後,熱情幫老師拿課本的培智學生;每天到操場拾落葉的聾啞學生,開心地向老師展示自己新學的手語;揚起笑臉向老師問好的身體殘疾學生……
課堂上的王紹瑩。
不同于普通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中的很多學生生活不能自理,教師要有極強的專業性,投入更多耐心、愛心和責任心。2017年11月,王紹瑩被調到特殊教育學校擔任校長,接到通知後,她沒有休婚假,全身心投入到籌備工作中;東奔西走,帶領教師深入社區、走村串戶,實地了解人們對特殊教育的需求。
有些家長礙于面子,不願将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面對這樣的情況,王紹瑩十分着急。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在“黃金年齡段”及時接受特殊教育,她一家一戶登門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解讀政策,講述特教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做到“應收盡收、應教盡教”。
此外,由于身體和家庭條件等多重因素,無法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教育也是一大難題。對此,王紹瑩和同事們探索建立“送教上門”制度,堅持每周一次“送政策、送康複、送溫暖、送技能”,讓這些孩子在家裡也能接受特殊教育,在自理、運動、感知、語言、交往等方面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剛到學校時,小琪(化名)多次出現情緒不穩的情況。我去接她時,總是看到王校長在耐心安撫和引導她,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這幾年來,小琪的變化,我們都看在眼裡,心裡除了欣慰,更多的還有感恩。”自閉症學生家長林女士說。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每次送孩子到學校的時候,王校長都會在校門口迎接,和家長們分享孩子的近況。
在王紹瑩的牽頭下,陵水成立了縣特教融合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和特教專家委員會。同時,她還牽頭起草了《陵水縣特殊教育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建立殘疾學生信息管理網絡,形成特殊兒童篩查、檢測、建檔、安置動态管理機制。
烘焙、家政、手工藝制作……在陵水特殊教育學校的興趣課堂上,孩子們體驗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勞動和就業技能。“學校不僅要讓孩子們擁有生活自理能力,也要幫助他們以後順利融入社會,擁有就業機會,實現自我價值。”王紹瑩說。目前,該校正緻力推進特殊教育向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兩端延伸。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以來,王紹瑩最難忘的回憶,是學校舉行的第一次文藝演出,“表演的那一刻,學生們眼裡有光,那是自信和希望之光。”從那天起,王紹瑩便萌生出一個想法:讓孩子們走出校園參加比賽。功夫不負有心人,精心準備和排演讓孩子們有了更大的舞台。在陵水文羅鎮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文藝晚會上,該校學生與老師同台演出節目《國家》,現場掌聲雷動;在全縣舉辦的經典誦讀大賽中,該校師生獲得二等獎;學生們參演的《請黨放心,我很幸福》德育情景劇,入圍第二屆海南省中小學德育情景劇大賽決賽……
“希望所有‘折翼天使’都能被更溫柔地對待,有尊嚴、更精彩地生活。”王紹瑩說。
瓊海市中原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吳芳艾:為孩子埋下幸福的種子
■ 見習記者 陳子儀
9月1日上午,走進瓊海市中原鎮中心幼兒園,不少老師正忙着給教室桌椅、玩具等進行全方位清潔消毒。在除塵布新的教師隊伍中,還有個忙碌的身影,她就是中原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吳芳艾。
忙碌了一上午,看着幹淨的校園,吳芳艾熱切盼望着新學期的到來,屆時這所幼兒園将迎來第13批新生。13年前,建校之初,為了讓更多孩子走進這所幼兒園,吳芳艾做了不少努力。
2009年,為響應省教育廳和瓊海市教育局整合中小學教育資源的有關要求,中原鎮大錫學校并入中原鎮中心學校。大錫學校閑置校舍被重新改建,新設中原鎮中心幼兒園。33歲的吳芳艾接到任命,擔任中原鎮中心幼兒園園長。
2009年8月中旬,幼兒園校舍改建完成,學校硬件設備到位。一切準備就緒後,吳芳艾遇到了第一個難題——招不到學生。長期以來,由于當地缺乏正規的學前教育,中原鎮中心幼兒園建立之前沒有公立幼兒園,3歲—6歲的孩子都被送到中原鎮中心學校等教學點的學前班。家長們缺乏對公立幼兒園的了解,加之接送不便等原因,導緻中原鎮中心幼兒園報名啟動一周都無人問津。
情系幼教的吳芳艾。
“得想辦法,不能坐以待斃,我們下村去給家長做宣傳工作!”帶着20餘名老師,吳芳艾制訂了招生計劃和方案。
為了解決招生難題,吳芳艾給中原鎮附近22個村的村幹部打電話,請村幹部幫忙召集學生家長進行座談。為什麼要設立公立幼兒園?學校在哪兒?正規學前教育有哪些内容,質量如何……吳芳艾和老師們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詳細向家長介紹規範的幼兒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宣傳初見成效,不少家長同意将孩子送去中原鎮中心幼兒園。不過,現場還有部分家長持觀望态度。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吳芳艾和老師們決定挨家挨戶入戶宣傳。
“發展公立幼兒園是以後的教育發展趨勢”“我們幼兒園教師是專門從事學前教育的”……那段時間,吳芳艾和老師們天天披星戴月,為招生不斷奔走于鄉間。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回報。2009年8月底,中原鎮中心幼兒園迎來第一批學生——567名孩子。
多年來,在吳芳艾的帶領下,中原鎮中心幼兒園逐漸發展壯大。2019年7月,中原鎮中心幼兒園聯光分園啟動籌建工作。由于聯光分園位置較為偏僻,招生工作開始後沒有家長前來報名。
眼看9月即将開學,吳芳艾放下剛出生僅一個月的孩子,投入招生工作中。與10年前一樣,吳芳艾帶着老師挨家挨戶上門宣傳,走遍附近12個村委會,首批招進29名學生。近年來,聯光分園招生人數逐年增加,今年被評為瓊海市一級幼兒園。
多年來,吳芳艾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愛,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投入幼兒園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中。“學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關系到衆多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希望能為更多孩子提供良好的學前教育,為他們的人生埋下幸福的種子。”吳芳艾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