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詩人陳子昂,外号“詩骨”。他出生于四川一個豪俠世家,十七歲始學文,二十五歲中舉,曾是武則天身邊的紅人。
作為一位熱血愛國的青年詩人,陳子昂生平曾經兩度為國出征,同時也兩度入獄,四十二歲英年早喪,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
下面我們要提到的這首詩,是陳子昂第二次出征塞外時,因懷才不遇而寫下的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
這首古風詩歌,雖然一共就隻有簡簡單單四句話,但是卻開了大唐一朝風氣之先,讓後來者紛紛效仿,同時也讓陳子昂得了一個“唐詩之祖”的外号。
那麼,陳子昂這首詩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讀這首詩,從中找到答案吧。
《登幽州台歌》賞析《登幽州台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白話譯文:
眺望前方,看不到古之先賢;回顧後方,看不到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之無窮無盡,就讓我倍感孤獨,凄涼地落下淚來。
想要知道陳子昂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首詩,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先去了解一下它的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在那之前,陳子昂曾被人誣陷“謀反”下過天牢,關押了一年之後,才得到赦免。
出獄之後,武則天讓陳子昂官複原職。恰好當時的契丹挑起邊釁,陳子昂就主動請求随軍出征,于是武則天将他安排到侄兒武攸宜的軍中當參謀。
武攸宜行事魯莽、剛愎自用,他認為陳子昂是一介書生,根本不懂得打仗,所以對其提出的建議一概不予采納,結果剛開始就吃了一場敗仗。
陳子昂生性耿介,在這種情況下多次進谏武攸宜,并且還當面指出武攸宜的錯誤,結果對方惱羞成怒,将他降職為軍曹掌書記。
事後,陳子昂登幽州台散心,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詩歌的内容,主要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
如今的人讀到這首詩,初時縱然覺得它寫得大開大合,悲壯雄渾,但是一定不會覺得它有多麼特别。
其實,這首詩在當時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蓋世傑作,因為陳子昂是初唐第一個提倡将“魏晉風骨”引入詩文作的大家。
懷才不遇是千古文人的永恒之殇,古往今來數得出名字的文學家和詩人,大多都寫過這類作品。
但是六朝以來,一直盛行頹廢、绮靡的文章。詩人們在“懷才不遇”之時,往往想到的是逃避世事,是“及時行樂”。
陳子昂寫“懷才不遇”與六朝普通詩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教人如何去排遣這種懷才不遇帶來的痛苦。
因為陳子昂喜歡把“故事”的背景描寫得十分宏大,讓時間與空間共同來渲染、加深這種“孤獨”的感受,從而達到一種悲劇審美的效果。
在陳子昂的詩歌天地裡,“縱有千古,橫有八荒”,他的視野不同于六朝的普通詩人,因為他的視野廣大,當中包含了無限江山。
可以說,這首《登幽州台歌》,正好是體現出了陳子昂提倡把“魏晉風骨”融入詩歌創作的想法,因此後來他才得了個外号叫“詩骨”。
這種“風骨”,原來是指魏晉時期由曹氏三雄與建安文人共同創造的一種風格。陳子昂之所以推介這種風格的創作,也和他自己的出身有關。
陳子昂本是四川射洪人,他的家族在當地非常富有,而他的父親陳元敬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豪俠。曾經有一次一夜之間散盡粟米一萬斛,用于赈災而不求回報。
在這種大富之家長大的陳子昂,十七歲以前“任俠使氣”,根本不必讀書。說得難聽點,十七歲以前的陳子昂就是一個“街溜子”,反正他不讀書照樣能錦衣玉食。
結果到了十七歲那年,陳子昂突然就想通了,立志要讀書報效國家了。沒想到,他一讀還就讀出了名。
陳子昂二十一歲的時候,正是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因為國家給庶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于是他懷着建功立業的理想進京趕考,沒想到第一次考試就名落孫山。
遭到打擊之後,陳子昂也和很多唐代文人一樣,曾經跑回山中去修道。過了幾年,他又出來參加科考。
這一回陳子昂學聰明了,他帶着一百篇策論到長安,想把自己的政治見解告訴給大家,向達官權貴展示自己治國的才能。然而人家不認識他,根本不想看他寫的文章。
于是陳子昂想了一個妙招,買了一把價值百萬的胡琴,謊稱自己善彈奏,請長安豪客次日到指定地點聽曲。
結果第二天果然去了很多人,陳子昂又當衆把胡琴砸碎,吓了大家一跳,然後就開始宣傳他那一百篇策論。如此一來,人家想不記住他都不行。
經過這件事,長安文人都對陳子昂有了一個初步印象,他再去參加考試,居然就通過了。武則天也聽說了陳子昂的名字,非常欣賞他的才華,然而卻隻給了他一個九品小官。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二十七歲的陳子昂第一次随軍出征西北,平定突厥之亂。他豪俠文人的性情因此激發出來,寫下了組詩《感遇》,講述自己生平志向,其中一首詩雲: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台。
登山見千裡,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
詩文的大意是:我本是生長在富貴人家的公子,但是平生一直想要建立功業,施展一身的才華。有感于世道的混亂,我一直在尋找機會報效國家。
我從草莽中拔劍而起,為了國家,向西奔馳在丁零塞上,再北上到達了單于台。我登上了高台,眺望千裡江山,不由得懷想起古代先賢們的事迹,心潮起伏澎湃。
是誰在我耳邊說:不要忘記那些古人一心愛國,卻身罹災禍的教訓?我報效國家的熱情,縱然是身軀磨滅化為塵土,都永遠不會消亡。
可惜的是,陳子昂的俠骨丹心,最後全都錯付了。武則天雖然欣賞他的才華,但是并不接受他儒家治國的政治理想,她隻想通過嚴酷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江山。
公元698年,陳子昂帶着滿腔的失落,辭官回到了故裡。四年之後,這位四十二歲的“唐詩鼻祖”,竟然離奇地被當地縣令謀财誣陷,投入牢獄,毒打至死。
結語陳子昂雖出生在四川的巨富之家,不過按照唐朝的說法,他其實是庶族。因為武則天和唐高宗扶持庶族,所以他和他父親一直非常支持武氏稱帝。
一些野史中曾經指出陳子昂向武則天獻文,是為了做武則天的“男寵”。個人認為,這完全是對陳子昂的惡意誣蔑。
因為曾經有史書記載,武三思妒忌陳子昂的才華,于是買通了射洪當地的簡氏縣令,暗害了陳子昂。後來唐中宗複位後,曾經得到擁護武則天稱帝的文武大臣們,無一不遭到污名化。
所以嫉妒陳子昂才華的武氏,與後來憎恨武氏的李氏,基本上全部把矛頭指向了陳子昂。刻意編造謊言,诋毀他的人格的可能性很高。
《登幽州台歌》作為陳子昂的代表作,以俯仰古今,縱橫千古之勢,述說了作者内心無邊的孤寂與凄涼,實乃這位丹心文俠,英雄泣血的千古遺音。古往今來,無人能夠超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